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央媒看四川丨“9·5”泸定地震一周年回访:灾后重建焕新生

2023-09-06 来源:新华社 分享:

9月5日拍摄的位于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的幸福新村安置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新华社成都9月5日电(记者叶含勇、胥冰洁、杨进)“太方便了,太高兴了!”9月5日中午,四川甘孜州磨西镇幸福新村(一期)安置点,“新村民”欧阳敏走进自家三层小楼宅门时,依然有些激动:“从新村开建就一直盼望着,过几天再简单添置一些厨卫设施和生活用品,我们就搬新家!”

欧阳敏的家此前在磨西镇摩岗岭村。2022年发生的“9·5”泸定地震,造成了11万余人受灾,5万余间房屋损坏,道路、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她和家人在家园被毁后,自愿选择参与了统规统建安置房项目。

漫步幸福新村,以传统川西民居为蓝本,融入当地彝族、藏族传统元素进行的造型设计,让这里的地域文化特色很鲜明。水电七局现场项目技术负责人杜安朋介绍,新村安置房建设优化景观设计和生活配套,规划建设产业配套设施,今后将推动各处迁来这里的800多名“新村民”实现“安置+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一年局部开放、两年全面恢复、三年实现提升”目标,甘孜州已规划实施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项目24个,正在加快景区旅游厕所、停车场、观景台、步游道等配套设施恢复重建,争取实现海螺沟景区今年底局部开园。

欧阳敏说,古镇是通往海螺沟景区的“大门”,住进新村后,她最想开一家民宿,亦住亦商。这其实也是灾后重建以来很多受访群众共同的“梦”。

在泸定县住建局等部门协调下,天池山组群众全部参加统规自建,在安置点建起一幢幢3层彝家风格的小楼,目前正在实施小区路面硬化等配套设施施工。

地震发生后,甘孜州坚持科学化组织统筹,清单化抓建项目,精准化保障民生,精细化拼盘资金,规范化监督管理,全力推动住房重建和城乡建设、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恢复重建工作提速增效。

大渡河边,泸定县德威镇马铃薯种植基地的钢架大棚内,当地村民张春琴正配合自动喷淋系统,给一畦畦马铃薯种苗喷雾浇水。

该基地培育出“甘孜紫皮”马铃薯原原种,已向全州9个县2万户农民推广马铃薯种植近万亩,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基地负责人张勇介绍,地震后,公司在地方和科研部门支持下,快速修复了生产设施,扩大了种植规模,目前正加大良种培育力度以回馈社会,助力民族地区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9月4日,工作人员在泸定县德威镇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浇水。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听到地震预警,我们马上双手抱头蹲到课桌底下,警报过后再起身迅速有序撤离。”在泸定县贡嘎山片区寄宿制学校,几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向记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他们坚持至今的“每周跑”。

学校校长蒋文智介绍,地震后,学校一方面依托重建资金抓紧对校舍等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加固,另一方面加强对师生的常态化紧急避险培训,“我们把地震预警监测设备和大喇叭安装在教学楼,每周利用晚自习等时间开展一次预警演练”。

截至目前,甘孜州202个重建项目已开工170个,妥善安置受灾群众54686人,落实落细受灾群众吃穿住和基本医疗、教育保障;下达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及过渡安置资金5.28亿元;落实灾区降费缓缴、稳岗返还等惠企利民政策举措,有序推动500余家市场主体复商复市,帮助6700余名受灾群众转移就业。

时近中秋,磨西古镇桂香袭人。在“突突突”的挖掘机作业声中,一条沥青铺就的主街从磨西镇贡嘎广场延伸到悬崖温泉酒店,两侧的人行路面正在抓紧铺装,临街商铺、餐厅、酒吧、纪念馆等建筑或加固或重建。这里的人们正以崭新的姿态从创伤中逐渐站起来,步履坚定地走向未来。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