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穷沟沟”变身“金窝窝”——生态旅游擦亮青海大通绿色发展底色

2023-09-08 来源:新华网 分享:

新华社西宁9月7日电 题:“穷沟沟”变身“金窝窝”——生态旅游擦亮青海大通绿色发展底色

新华社记者李宁、李彦南

初秋时节,走进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群山环抱,林海茫茫,油路上山入户,农家洁净整齐。

在边麻沟花海景区前,西宁市民王建英正在拍照,屏幕里的花海五彩缤纷,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每年都要来边麻沟‘打卡’,看看花,拍拍照,和花海亲密接触,远离城市喧嚣,心情自然就变好了。”

但谁也想不到,这个以生态旅游闻名的“花海村”一度杂草密布。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介绍,边麻沟平均海拔2800米,气候冷凉,农作物产出低,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土地撂荒的多,加之早年间对树木砍伐和过度放牧,山沟两侧都是荒山。

2015年,几名外国游客进村采风,比比画画聊了几句,都在夸赞路边盛开的边麻花。看着漫山遍野的花朵,李培东茅塞顿开,“因地制宜打造花海,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乡亲们就地致富才是发展的好路子。”

这是8月31日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拍摄的花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宁 摄

整合扶贫项目,流转村民土地,引进鲁冰花、勋章菊、鸢尾花等高原适生花卉,种植青海云杉、海棠树等景观树种,搭设高空滑索、水滑道等游客体验设施。一个占地800亩的花海景区逐步成型。每年从6月到10月中旬,每月不同花卉绽放,不同主题色彩,边麻沟成为周边群众节假日“浪山”的好地方。

荒山变花海,收入年年高。今年6月营业以来,边麻沟花海景区仅门票收入达300多万元,还带动邻近村落23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

近年来,依托“沟多景优环境美”的资源禀赋,大通县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农户收益”的模式,对县域内符合条件的山沟村庄进行生态治理和旅游开发,鼓励当地村民开办特色农家乐,就地发展养殖种植业,实现村落间物产供给,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这是8月31日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拍摄的花海。新华社记者李宁 摄

临近中午,走进大通县东峡镇田家沟村,道路两旁的农家院落中炊烟升腾,饭菜香气四溢。锅铲翻炒间,爆炒土公鸡、野葱炒鸡蛋、洋芋津津等一道道当地美食呈上餐桌。“野葱山上采,洋芋地里挖,公鸡是邻村养殖的走地鸡,鸡蛋是芦花鸡下的营养蛋,都是绿色产品咧。”农家乐经营者陈守兰说,“店里回头客多,位置早早就预订没了,每天忙得很。”

8月31日,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游客正在吊桥上行走。新华社记者李宁 摄

“田家沟村紧邻黄白牙山地林区、鹞子沟景区,北面是巍峨雄峙的达坂山,游客到附近出游,住宿、饮食,需要一处‘驿站’歇脚。”田家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勇介绍,“尽管田家沟村算不上景区,但邻近景区同样是优势。”李勇将田家沟村定位为“旅游驿站”,开展荒山复绿、河道整治、村容提升,山谷两侧绿草如茵,清澈河流穿村而过。

这是8月31日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拍摄的村容村貌。新华社记者李彦南 摄

风景秀丽,游客纷至。短短几年间,村里人均年收入从2400多元增至17000多元。“乡村发展道路千万条,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村的那条路。”李勇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从鹞子沟到达坂山,如今,大通县已打造生态旅游村14个,其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过去的留守村、空壳村逐渐变成旅游村、文明村,“穷沟沟”变成了“金窝窝”。大通县文体旅游局局长马秀清说:“大通县将继续推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培育更多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体验‘乡村之美’。”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