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专访新晋茅奖得主杨志军:我愿化作青藏高原的一座雪山

2023-11-20 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肖姗姗 分享:

杨志军(左)与四川在线记者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在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5部获奖作品中,排在首位的是杨志军《雪山大地》。这是杨志军继畅销书《藏獒》后的又一部力作。他将目光投注回青藏高原的旷天大野,深情回望父母与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辛探索足迹,书写高海拔地区的时代巨变与草原牧人的精神天路。

11月19日晚,“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上,杨志军走上颁奖舞台,领受文学荣光。

这是杨志军第一次来乌镇,见惯了辽阔的草原和绵延不绝的雪山,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精致”和“细腻”。

杨志军 受访者供图

“虽然现在已经是冬天,但仍然能看到鲜艳的花朵,还有那些建筑,很多花样。由此你可以发现,住在这里的人们内心一定是很柔情很精细的,生活气息非常浓郁。相对来说,我所接触的青藏高原更质朴、豪迈。”杨志军表示,这样的体验非常奇妙,对一个写作者而言,这种地理上的差异会带来思想上的碰撞,“产生出的火花,就是一种文字的感觉。不一样的体验,会丰富自己的内心,本来写的是高原的粗犷,但如果把南方这种精致的格调再加进去,可能会加强对故事和人物的塑造。”

在茅盾先生故乡接受茅盾文学奖的嘉奖,杨志军觉得这是相得益彰和互相成全。“茅盾先生作为一个典范式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人品、思想、才情、创作等方面的格局和境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榜样。茅盾文学奖能回到这里,对茅盾先生故乡的影响力也起到了提升作用。”

杨志军出生在青海,在青海生活了差不多40年。“差不多”的意思是,其中有几年他在陕西当兵。“是草原牧区给了我生命的意义和写作的可能。”杨志军透露,《雪山大地》创作出来,交到出版社后,终审老师看了,直言这是一部“感恩之作”。“我觉得一语中的。我感恩雪山,感恩生活,感恩草原牧民,我的回报就是不断地写出有关青藏高原的作品。”杨志军希望通过近代青藏高原的变迁史,展示几代人越走越高远的历史脉络和越来越进步的生活内容,把实现人的理想和做一个理想的人完美地统一起来。

杨志军的作品《雪山大地》。 受访者供图

杨志军感慨地说,青藏高原是他文学的故乡、精神的原乡。“它不光养育了我的生命,还积淀了我的全部的感情。这种感情的积淀很重要,不管离开还是在那里,内心一直都有一个青藏高原。”

对于广袤的青藏高原,杨志军说自己还挖掘得远远不够。杨志军直言:“像青藏高原那种自然地理,无论你怎么写,都只是写了一块石头、一棵草而已。那么博大的一个地方,根本触及不到它的全面,只能一点一点去挖掘。有的人终其一生在写青藏高原,也只是写了一座冰山而已。”不少作家都在从事高原的书写,杨志军表示,青藏高原是最不容易形成大众化的地方,因为每个人的体验都不一样,“同样在一座高山上,但你我的体验并不相同。文学是神奇的,写的是自己独有的生活、独特的感受、独立的认知和表达。”

茅奖被杨志军视为一次“化零”的新起点,接下来他仍将围绕青藏高原来书写,“我喜欢一边审视自己一边走路,因为审视会让自己变得清醒,变得谦虚。说真的,在文学面前,在许许多多前辈和同辈作家、诗人面前,任何一个写作者都没有骄傲的资格,更何况是常常不满意自己的我呢?我一贯的做法是,在勇于否定自己、纠正自己的过程中,丰富自己、强调自己,所以每每都有从零开始的感觉。”

杨志军执着于将雪山大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讲述父辈们和同辈们的故事时,能有共情者跟他一起歌哭而行,流连忘返。希望自然之爱也是人心之爱,在广袤的故乡厚土上,延续一代比一代更加葳蕤的传承。

专访的最后,记者请杨志军畅想一下,在青藏高原,他最希望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杨志军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希望自己是一座雪山,屹立于天地;或者是一匹马,纵横于高原。”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