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八大信号!权威解读

2025-04-27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分享: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关键时点召开的重要会议释放出诸多信号,上海证券报记者火线采访了多位专家进行解读。

信号一:提出“四稳” 将“稳企业”置于重要地位

会议指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与此前‘六稳’‘六保’比较,‘四稳’中的就业预期仍然被高度重视,同时更加注重企业和经营主体,稳外贸、稳外资、稳就业的落脚点和抓手都是企业。稳预期需要更大的政策扩张力度,节奏也要更加靠前,节奏、力度超出市场预期才能稳预期。”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将“稳企业”置于重要地位,反映出当前经济治理逻辑的深层转变,意味着政策重心正从短期刺激转向培育经营主体韧性,通过稳住企业运营的毛细血管来筑牢经济基本盘。

会议强调,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后续政策对企业和失业的帮扶力度将更大,宏观层面也可能推出超常规的逆周期调节政策,短期的、阶段性的直接财政补贴,间接的融资贴息和降利率都是政策的可选项。”罗志恒说。

在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看来,未来政策或聚焦以下方面:一是金融端扩信贷、拓债券融资,强化普惠支持;二是贸易侧通关便利叠加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内外贸贯通;三是市场建设配套细则叠加执法白名单机制破除壁垒;四是减税降费深化叠加定向补贴,构建全链条纾困体系。

信号二: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

会议强调,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要求‘加紧’和‘用好用足’财政政策,这是由当前形势所决定的。”罗志恒表示,有必要通过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清欠账款畅通经济循环。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预计,从“四稳”出发,未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进度会明显加快,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也有相应加大,在兜牢“三保”底线基础上,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

“当前财政政策的要点是加快支出节奏,适当把安排在下半年的财政支出前移到二季度,全力提振内需,特别是要通过更大范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以及其它政策工具创新,有效提振国内消费。”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判断,今年新增11.9万亿元政府债券发行节奏要整体前移,这样也可为下半年财政加力腾出空间。

张依群表示,还要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重点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缓解和活化企业资金需求压力,保持地方财政运行稳定。

信号三:适时降准降息 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会议强调,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

“适时降准降息”这一表述,延续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基调。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尽管一季度金融数据表现亮眼,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应未雨绸缪,保持较大的实施力度,继续稳住市场信心和预期。

“短期内降准的必要性更大。”董希淼表示,这主要是考虑到目前新发放贷款利率较上年明显下降、处于历史低位。降准可以释放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强调,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认为,新工具将精准引导资金流向科创领域,助力突破关键技术;进一步刺激消费,增强经济内循环动力;助力稳定外贸,提升国际竞争力。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期限上可能类似于此前设立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但在投向上会有差异,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优化方向相匹配。”曾刚表示。

2022年下半年,为更好发挥基础设施投资稳经济“压舱石”作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支持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侧重于重大项目建设,以稳投资、补短板为主。”曾刚表示,预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更多关注结构优化与功能拓展。比如在消费和外贸领域,注重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外部需求。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是对现有金融工具体系的丰富与升级。

信号四:大力发展服务消费 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会议指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两重”建设。

朱克力表示,清理消费限制性措施的提法直指服务消费领域的“玻璃门”,预计文旅、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准入壁垒将加快破除,比如跨省旅游审批简化、民办养老机构设立标准调整等。

“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旨在刺激服务消费,缓解养老资金压力。一方面,能促进旅游、文化等服务消费行业繁荣,拉动内需;另一方面,为养老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养老保障。长期来看,有望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曾刚表示。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泓认为,下一阶段,随着财政和货币资源逐步投入,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和减少政策壁垒,拓展和提振国内服务消费,包括旅游、电信、医疗、养老等各个方面的服务消费潜力将不断释放,支撑经济增长。

信号五:首提“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 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

会议强调,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持续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吴垠表示,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新兴支柱产业”多了“支柱”二字,意味着有了清晰的产业图谱,未来新兴支柱产业或将瞄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这些产业将带来显著产值和就业增长。

对于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丰富科技创新债券融资渠道,进而完善科技贷款、债券和股权融资的多元化体系。

朱克力认为,债券市场“科技板”的创设,相当于为硬科技企业开辟专属融资通道,用资本市场的结构性改革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债券市场‘科技板’的设立,不仅是融资工具的创新,更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突破。”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通过多元化债券产品、政策激励与市场化机制的结合,有望系统性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

田轩认为,接下来,相关部门将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完善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交易的制度安排,包括明确科技板债券发行标准,优化审核流程等,共同推动债券市场“科技板”的创新推出,促进债市结构扩容与优化。

信号六: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会议指出,加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力有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预计政策仍会持续呵护房地产,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及时出台针对性举措。未来房贷利率仍有调降空间。

今年以来,各地加快稳楼市部署。推动城市更新、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等已经成为重要工作,不少城市出台了配套的房票安置政策。未来相关政策会进一步加快落实落地。

对于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优化”二字很关键,政策核心在于提高存量商品房收购的效率并改善方法。

关于“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陈文静表示,随着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落地实施,预计更多城市落地标准规范,“好房子”有望放量。

信号七: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会议指出,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表示,近期外部因素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投资者避险情绪显著上升。在中国经济的内生韧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应对下,A股市场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的提出,意味着在稳定的基础上,未来需要进一步活跃市场,这也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资本市场层面的映射。

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凤朝看来,“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不是孤立的表述,而是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激活投资信心的系统工程。

程凤朝表示,一方面,资本市场既是资源配置主阵地,也是传导政策预期、稳定社会信心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活跃资本市场”进一步释放了积极信号,有助于增强中长期投资者的信心,鼓励“长期资金入市”,形成正反馈机制。

章俊认为,年初以来各项政策前置发力,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有所巩固。在中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将在居民财富再配置、科技创新企业融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资本市场,更需要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章俊表示,活跃的资本市场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未来政策层面有望在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同时,将进一步鼓励并购重组、优化完善交易机制、推动境内外互联互通等,进一步有效活跃市场。

信号八: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会议指出,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中央层面在各个场合多次提到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考虑到政策传导的需要一到两个季度的时间,因此从政策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层面看,需要利用4月份政治局会议这个时间窗口来加码政策,来应对潜在的外部冲击。”章俊表示。

“为了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旨在提前规划好、储备好增量政策工具。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提升,将对增强企业信心、改善个体预期,带来‘强心剂’效应。”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表示。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