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1.1万余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

2025-06-17 来源:新华网 分享:

小小竹编变身时尚包包,手工银器畅销海内外,传统绣品变为国潮服饰走上时尚T台……越来越多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手工艺依托各地建设的非遗工坊,在传统和现代中找到连接点,融入现代生活、吸引世界目光。

目前,全国1.1万余家非遗工坊,分布在2005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70个脱贫县和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带动相关产业链120余万人就业增收,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让我们透过非遗工坊这扇窗,领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融入现代生活的动人风景。

政府搭台,架起非遗保护与产业兴旺之桥

今年3月,浙江省非遗工坊联盟成立。“联盟将秉承共创、共赢、共享的理念,系统性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开展交流互动、产品联创等,并推动联盟与相关平台、国潮品牌以及景区协会等深度合作。”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

政策春风盘活非遗资源,工坊建设架起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桥梁。

文化和旅游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在人才培养、就业创业、产业帮扶等方面给予支持。中央财办将非遗工坊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

全国有18个省份制定了非遗工坊认定和管理文件,从资金奖补、资源对接等方面提供支持。浙江、河南等省通过实施“非遗薪火行动”“非遗点亮计划”,引入运营团队和设计资源,探索出“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助力、传承人参与”的工作路径。

各地立足特色优势,精准培育带动强、市场好的项目。云南建水等地通过推进非遗工坊建设,集聚优质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发展紫陶等特色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

浙江杭州萧山区推动非遗工坊与乡村结对,“萧山萝卜干”省级非遗工坊以“订单”和协议的方式连接4万多农户衔接产销,2024年萧山萝卜干产值达3亿元。

在河北曲阳县,定瓷和石雕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带动全县10万余人实现就业,石雕年均产值约150亿元。

在河北省曲阳县的工作室,美国陶艺家马克·路弗德在定瓷泥料上刻花。新华社记者 邹尚伯 摄

“新时代乡村手工艺的振兴,具有非遗保护利用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属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培计划负责人陈岸瑛说,手工艺多采用天然原材料,由此形成的产业链和生态圈,散发着“天人合一”的独特魅力;手工造物活动多与地方文化、民俗生活相关,对于复兴地方文化具有独特意义。

人才为基,构建“非遗守护者”+“富民领头雁”模式

非遗薪火相传,人才是关键支撑。

今年3月,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共942人。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总规模近4000人,传承力量进一步强化。

构建培训体系,筑牢传承根基。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目前全国已有149所院校参与,加上各地举办的省级研培,参与院校超过200所,惠益非遗传承人超过20万人次,“培训一个,带动一片”效应显著。

培育带头队伍,激发内生动力。各地开展工坊带头人培训,一批懂技艺、善经营、爱乡村的“领头雁”涌现。青年人才回流渐成潮流,海南五指山、云南剑川等地用好山好水好政策为大学毕业生、艺术家、创业者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吸引了一批青年大学生返乡创办黎锦、木雕公司等,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一名返乡青年在贵州榕江县非遗工坊内直播销售“村超”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延伸服务触角,带动就地增收。全国4300余家非遗工坊建在村里,通过“非遗工坊+公司+农户”“非遗工坊+合作社+基地”“非遗工坊+代工点”等多种模式广泛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有的非遗工坊对当地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老年人、留守妇女等实行“送货到户、工资日结”,帮助他们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

贵州省黔西市原色有染非遗工坊带头人彭艺,毕业后回乡创业。“人民的非遗人民享。我们打造送技术、送设备、送订单的‘三送’服务模式;建立108个苗绣微工坊,带领苗族村寨妇女同胞们在家门口就业创收。”彭艺说。

融合发展,绘就文化赋能新图景

6月13日,在《诗经》流淌过的淇河之滨,河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场活动在鹤壁浚县启幕。

社火舞狮的鼓点震彻云霄,陶笛演奏、皮影戏表演吸引游客驻足,“非遗新青年”通过电商直播和现场互动推介黎阳子馍、泥咕咕等特色产品……浚县古城化身“非遗大观园”,青春市集、工坊研学、非遗造物等特色板块,可谓一街一景、一步一韵。  

当非遗与现代消费、文旅体验深度融合,其文化魅力和市场价值持续释放。

拓展消费新场景。2025年“非遗好物 国潮焕新——四季非遗购物月”活动线上线下展销火热,一季度销售额超过200亿元。春节期间,5700余家工坊参与促消费活动,河南许昌霍庄村组织开展舞龙舞狮、旱船、高跷、秧歌等30大类200多个品种社火道具生产,销售额达到1000余万元。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登上巴黎时装周,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指尖技艺之美,生动呈现传统的也是时尚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模特在法国巴黎举行的Vivienne Tam × 黎族2025春夏新品发布会上展示服装。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激活文旅新动能。四川崇州、贵州雷山等地有效整合非遗、旅游、农业资源,推出非遗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将当地竹编、银饰等非遗元素培育成“一村一品”文化标识,让昔日“黄泥村”“空心村”成为生机勃勃的“竹艺村”“银匠村”。2024年国庆期间,“竹艺村”接待游客21.28万人次。

专家指出,如今非遗工坊正在成为文旅融合的创新平台,村民和游客主客共享文化兴、产业旺、乡村美、人民富的乡村振兴成果。

放眼新时代,非遗工坊激发乡土文化创新创造的自信与自觉,无数双手正编织着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交汇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图景。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