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寻觅西藏 格桑花开】白朗县彭仓村:瓜果飘香致富 援藏情深连心

2023-08-25 来源:中国西藏网 分享:

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有着雪域高原“果蔬之乡”的美誉。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白朗县在山东援藏的帮助下,开启了发展果蔬产业之路,摘下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作为白朗县乡村振兴示范村,不仅是白朗县脱贫致富的缩影,更见证了浓浓援藏情绘出的民族团结“同心圆”。

图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 摄影:赵振宇

小小温室 脱贫致富

从白朗县出发,在国道349沿线,一座干净、整洁、现代化的村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174座错落有致的现代化温室大棚是彭仓村最重要的特色支柱产业。

“这些大棚已有2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我们彭仓村脱贫致富的经历。”1998年,在山东省第二批援藏干部的帮助下,彭仓村开启了农业大棚建设和瓜果蔬菜种植。在老一辈农牧民观念里,叶子菜是给牲畜吃的,糌粑和牛羊肉才能够填饱肚子。在农业大棚推广的前期,彭仓村村民拒绝种植蔬菜,当看到几座试验棚取得丰厚的收益后,彭仓村村民从“不肯种”到“抢着种”。1998年6座、2004年118座、2022年174座,彭仓村的村史馆记录着村中温室大棚数量的发展变化,更记录着村民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

图为彭仓村整齐的温室大棚和忙碌的农民 摄影:赵振宇

经过多年的发展,彭仓村的种植品种不断更新换代。从过去的“老三样”土豆、萝卜、白菜,到目前的西瓜、西红柿、黄瓜、茄子、羊肚菌等十多个“新品种”,彭仓村成功摸索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绿色蔬菜种植经验。“您现在看到的这几个温室大棚,是我们彭仓村正在试验的智能化绿色种植大棚,不仅棚顶有监测设备,地下一米都有传感装置,我们能够将整个大棚的数据实时传输到客户手中,让他们放心购买绿色蔬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山东援藏的帮之下,彭仓村村民不仅掌握了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更结合自身二十多年的种植经验成为了“小老师”,向周围村庄输送种植技术,带动更多西藏农牧群众增收致富。

图为彭仓村西红柿温室大棚 摄影:赵振宇

“我的家里有13座温室大棚,在自己种植的同时,还帮助全村在白朗县、日喀则等地进行销售。”毕业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格桑旺姆是彭仓村“90后”创业者,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在学校我学的是会计专业,看我的样子没有人能够想到我是种大棚的,这些都是从小和父母在田间地头劳作自然而然学会的。毕业后我也曾外出打工,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我选择了回乡创业帮助村民销售增收。”农超批发、技术培训、品种引进……29岁的格桑旺姆是目前彭仓村唯一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在祖辈世代生活的土地上成为“新农人”,发挥着青年人敢想敢拼的力量。

图为彭仓村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格桑旺姆 摄影:赵振宇

2022年,彭仓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5万元,果蔬销售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52%,果蔬产业已成为彭仓村的特色支柱。

育肥淘汰 乡村振兴

在彭仓村的另一头,是刚刚建立不久的巴扎乡彭仓村“土杂牛”育肥淘汰及娟姗犊牛保供养殖基地。

在藏族农牧民传统观念里,牲畜是家庭的一份子,与家庭是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产生了“惜杀惜售”的观念。彭仓村村民饲养的奶牛大多为饲养周期长、生产能力弱的“土杂牛”,其养殖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如何能够在老百姓接受的情况下尽快淘汰“土杂牛”,巴扎乡彭仓村“土杂牛”育肥淘汰及娟姗犊牛保供养殖基地因此而生。

图为巴扎乡彭仓村“土杂牛”育肥淘汰及娟姗犊牛保供养殖基地 摄影:赵振宇

“2022年我们争取到了280万援藏资金,打造了这个‘土杂牛’育肥淘汰基地,我们提供场所,让老百姓把家里的‘土杂牛’集中到这里养,并且派农牧业专家不定期前来帮助育肥,等到达出栏标准后,在老百姓同意的情况下帮助其售卖。”巴扎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扎旺说。“老百姓把家里的‘土杂牛’集中到这里后,家中就可以养更好的娟姗奶牛,娟姗奶牛产的奶特别适合做酥油和蛋糕,‘土杂牛’产的奶14斤才可以做1斤酥油,而娟姗奶牛产的奶仅需要12斤。”

“土杂牛”育肥淘汰仅仅是彭仓村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未来4-5年,现有的“土杂牛”全部育肥出栏后,这里将变成娟姗犊牛保供养殖基地,彭仓村人均收入也将从现有的3.35万元提高至4万元左右。“土杂牛”育肥淘汰及娟姗犊牛保供养殖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是提高村民收入、提升畜牧业水平的措施,同时也是一项推进人居与牲畜饲养分开、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改变农户传统养殖观念,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重要举措。

图为巴扎乡彭仓村“土杂牛”育肥淘汰及娟姗犊牛保供养殖基地内等待出栏的“土杂牛” 摄影:赵振宇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在彭仓村村口,一句彰显鲁藏情深的标语被绘制在最明显的地方。自1995年起,对口支援白朗县的山东首批援藏干部就在这里开始引进现代蔬菜种植技术,并于1998年试种蔬菜获得成功。28年间,这座小村庄一茬接一茬地飘来了“瓜果香”,让这里的群众稳稳脱贫增收致富;28年间,援藏干部一代接一代地来到这里,赓续精神、续写新篇。(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振宇)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