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青海果洛雪山下的“唱诗班”:室内融合演绎“河源之声”

2023-10-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潘雨洁 周瑞辰子 分享:

中新网西宁10月8日电 题:青海果洛雪山下的“唱诗班”:室内融合演绎“河源之声”

作者 潘雨洁 周瑞辰子

伴着钢琴旋律的起承转合,歌唱演员们随古老藏族宫廷锤击乐器达玛鼓的鼓点轻晃身体,原生态歌喉清澈嘹亮;舞台前方,藏族非遗乐器龙头琴和德钦弦子仿佛正与西洋钢琴展开“对话”,忽而乐音骤停,一声清脆的竹笛又将观众带往江源雪山之巅。

这是《从黄河到长江:民族音乐巡演》中的一个片段。据悉,该巡演由中共上海音乐学院委员会、上海音乐学院、中共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果洛州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于今年3月启幕。跟随巡演,果洛州特色室内乐团“阿尼玛卿组合”亮相全国各大城市的剧院舞台。

图为乐团在排练。马铭言 摄

阿尼玛卿雪山是藏族四大神山之一,它所在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格萨尔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区之一。上海市自2010年起对口支援果洛州。

怀抱德钦弦子,29岁的旦正杰还同时负责为乐团演奏牛角琴。“从小就会的乐器是曼陀铃,在草原上生活,每到年节聚会都会随身带一把边弹边唱。”他说,在广西上大学时,专业民族声乐方向的他接触到更多古老藏族乐器,“越来越喜欢,又专门跑去云南学习了藏族弦子。”

多才多艺的土旦金巴是果洛州歌舞团的主持人,也在乐团中负责吉祥海螺。“这是小时候舅舅教我吹的,煨桑时我们会用它祈祷、许愿。”他介绍,“在其他地方演出时,听到海螺声响起,观众会一直鼓掌,给我很大感动,也希望将这份来自源头的祝福传递给他们。”

图为乐团成员吹奏吉祥海螺。马铭言 摄

“乐器的选择要再现场景,”乐团团长才旦告诉记者,“比如黄河源头应该是雪水消融,蓝天下山歌空灵,这时就要相应地用鹰骨笛作为色彩乐器来烘托气氛。”

而随着藏族原生态乐器、人声与西洋乐器的融合,结构复杂的交响乐章逐渐产生。“黄河源远流长,本身就是从纯净到雄浑的过程,所以整体音乐作品也要体现对比和冲突。”才旦说。

除了“中西合璧”,乐团还尝试将不同地区、民族的传统乐器创新融合。“比如达玛鼓、龙头琴都来自西藏,云南迪庆的藏族弦子,竹笛是汉族乐器,还有蒙古族女歌手和乐器......”才旦一一介绍,“这样组合起来,大大提升了作品的丰富度。”

“格萨尔王史诗中有许多人物,唱腔唱法多变,一般由神授艺人说唱演绎,而我们编配乐队并研究如何更好地演奏、统筹,去适应格萨尔独特的氛围。”才旦认为,如果不创新,就跳不出类同传统藏戏般“敲敲打打”的表演模式,“那样过于庄重,可能无法让更多观众接受。”

“今后,我还想试着加入京鼓和镲。”才旦称,室内乐团的优势在于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格萨尔的曲调本身是一段式,多一点激昂、清脆的变化,现场感受会立马不一样。”

歌唱演员兰尔加已经唱了十五年。“从前都是各唱各的,不会一起排练、表演,更没有多少去别的城市的机会。”他说,加入乐团后丰富了舞台经验,志同道合的成员也越来越多。

从“单兵作战”到有机相融,从“守旧”到“兼容”,才旦觉得,乐团每位成员都需要更加努力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未来才能让“英雄格萨尔王”史诗中的故事传得更远。

“一室之内,通过跨界融合的演绎,可以将雪域高原的广袤、底蕴深厚的格萨尔文化推向更大的舞台。”才旦说。在乐团成员们看来,大胆创新是为更好地守护黄河源头文化,这才是“不变的生命”。(完)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