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 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之际

2025-08-20 来源:西藏日报 分享:

(一)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把我们农奴的心儿照亮,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时光深处的高亢音符,流淌出翻身农奴心底的喜悦与幸福。

“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如今,伴着历史雄浑的回响,阔步新时代的雪域儿女高歌新曲,唱出感恩奋进的昂扬斗志和时代风貌。

岁月流金,奋斗以成。伟岸的喜马拉雅山、奔腾的雅鲁藏布江,默默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人间的奇迹。

1965年9月1日,301位来自西藏各地的各族代表齐聚拉萨,出席在这里举行的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告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西藏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60年沧海桑田,一甲子大潮激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西藏各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昂首阔步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

历史早已证明:这是一条西藏实现繁荣进步的康庄大道,这是一条西藏人民实现幸福安康的必由之路。

未来将继续见证:社会主义新西藏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在创造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崭新篇章。

(二)

西藏在哪里?西藏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也是党中央格外关心和牵挂的地方。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2013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坚定有力的十个字。

站在“治国”的高度看“治边”,站在“治边”的视角看“稳藏”,治国、治边、稳藏的内在必然联系一目了然,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清洁能源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和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

以战略思维经略全局,以历史眼光谋划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如何治理西藏,有着高远而深邃的思考。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也是客观的见证者。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演进中,人们得以追寻思想的脉络,探究它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丰富、展开的历程。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六个必须”,阐明了西藏工作的重要原则、着眼点和着力点。

2020年,在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并全面阐述“十个必须”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刻揭示了西藏工作的内在规律,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西藏工作的集中体现,是做好西藏工作的纲和魂。

历史,还记取了两个意味深长的细节。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1952年1月,习仲勋同志在关于送班禅入藏和民族问题的几点报告中,对党中央治藏方针提出了几点建议。毛泽东同志对这份建议予以采纳,随后付诸实践。

2021年7月,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并进行考察调研,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

目睹了雪域高原美丽壮观的风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总书记感慨地说:“党中央结合实际,制定了不同时期的治藏方略。70年来,我们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站在世界屋脊的经纬线上,向历史深处回望,中央政府对西藏工作的战略指导思想,底色从未改变,红线一以贯之,串起壮阔的征程。

从“十七条协议”实现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砸碎农奴枷锁,从改革开放如春雷般唤醒大地、到对口援藏注入强劲动能,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始终闪烁着实事求是的真理光芒。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确定治理西藏的正确方略,从而推动西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是符合西藏实际的,我们要好好领悟它,使之变成贯彻方案、落地生效。按照这样一个立场、观点、方法,自然就能找到方向,找到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

格桑花向着红太阳,高原人跟着共产党。近60年以来,西藏在发展中实现跨越,在建设中走向繁荣,在奋进中收获富足,在进步中拥抱文明,在开放中迈向通达,一个社会主义新西藏展现在世人面前。

雅江翻腾时代潮,人民高歌幸福曲。党的十八大以来,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才能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筑牢坚实基础、开辟光明前景。

这是历史的深刻结论,是对未来的鲜明昭示,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三)

夏秋之交,天朗气清。黄昏时分,拉萨“网红点”和美桥上人来人往,人们或驻足凝望,看南北山绿意渐浓、拉萨河烟波浩渺;或单车骑行,感受温润的风吹过脸颊,一派惬意闲适的光景。

一张老照片把人们带回到1965年8月25日,拉萨河上的第一座大桥拉萨大桥落成通车,各族儿女载歌载舞告别靠牛皮筏渡河的历史。6天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后的今天,仅在拉萨市区,就有包括和美桥在内的众多大桥横跨拉萨河。每当夜幕降临,一座座身披彩灯、形态各异的现代化大桥,与近在咫尺的千年古城相映成趣。

拉萨河上的桥,雪域高原的路。“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还在继续书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态良好、边防巩固,一幅更加雄奇壮美的画卷,在高天厚土间徐徐铺展。

纵横正有凌云笔。在这片古老又现代的热土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早已春风化雨、浸润心田,成为人们前进的旗帜、思想的灯塔。总书记明确的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已具体化为“四个创建”,催动了山河巨变、滚滚热潮。

和谐,是这画卷的“基调”。

藏式窗棂旁挂着湘西腊肉,回族小饭馆的灶火映亮隔壁藏家新绘的吉祥八宝图,操着藏语、汉语以及其他民族语言的人们尽情谈笑着,安静生活着。来到八廓街道鲁固社区,走进巷陌深处的多民族聚居大院,了解每天都在上演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就会对“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这句谚语有更加真切的体会。“在这片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2个民族、4954户人家、7666位居民,将日子密密织进同一幅生活的锦缎里。”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强巴拉姆说。

出台《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写入中小学课本;7市(地)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30个县(区、市)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市);西藏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以上……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脚步铿锵,绵延不绝的民族亲情,化为坚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片各民族共同开发的土地上,各民族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新的历史。

发展,是这画卷的“主旨”。

那曲广袤草原上,一排排光伏板如巨大的银色翅膀,在高原骄阳下汲取天地能量;日喀则沃野中,青稞深加工车间机器欢鸣,古老作物升华为现代产业明珠。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青藏铁路、拉林铁路、拉日铁路等“钢铁哈达”穿山越谷,将曾经隔绝的仙境串联成游人如织的廊道。

藏族姑娘德吉的家乡就在拉日铁路沿线:“从前出趟远门像登天,现在火车朝发夕至,村里客栈天天爆满,连阿妈做的酥油茶都成了‘网红’!”她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发展红利最真切的折射。

一组数据令人热血沸腾:60年的发展历程中,全区生产总值达到第一个千亿元用了50年时间,而第二个千亿元仅用了6年时间,今年全区生产总值有望达到第三个千亿元目标。

面对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西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资源优势正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绿色,是这画卷的“底色”。

拉萨河南岸高山上的南山公园,是欣赏布达拉宫全景的好去处。这些年,随着南北山绿化工程的实施,人们见证了从“飞沙上山”到“绿树上山”的变迁,南山公园已郁郁葱葱,“五年增绿山川、十年绿满拉萨”正在成为现实。

拉大视角看,林芝景区内,环保车辆悄然穿行,“零排放”运营模式如无声守护者;雅鲁藏布江流域,一片片裸露的山体正被新绿温柔覆盖;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扎西次仁顶着凛冽寒风,透过望远镜细心清点着远处奔腾的藏羚羊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理念之变,更是行动之变、发展之变。把全区50%以上的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牢记“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嘱托,西藏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这片生态高地,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永续动力,也构筑起无可替代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强边,是这画卷的“筋骨”。

“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远,只要是我们的国土,就一定要巡逻到。”清晨,党员格桑旦增带领山南错那市勒门巴民族乡的巡山队队员,再一次踏上了巡边路。

如同桑杰曲巴和他的两个女儿卓嘎、央宗一样,西藏漫长的边境线上,“长”着一座座“活界碑”。父子接力、夫妻搭档、兄妹携手,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忠诚,用坚守诠释家国,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边关。

着力创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奏响了固边、兴边、富民的协同交响,边境地区发展热火朝天,边境群众的日子红红火火,神圣国土守护者正日益成为发展成果的共享者。

思想的伟力,总在人们改造世界的创举中得以彰显。稳定是“基石”,发展是“阶梯”,生态是“屏障”,强边是“盾牌”,四者交融一体,形成雪域高原的坚实骨架。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就一定能实现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贯穿西藏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的鲜明导向。

党领导西藏向前行进的每一步,都深深印刻着为西藏人民谋解放、谋发展、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希望你们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高瞻远瞩的谋划,念兹在兹的深情,领袖的人民情怀早已映照在高山大川之间,镌刻进各族儿女心底。

脱贫攻坚之初,西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

温暖的关怀,坚定的决心,深刻的改变。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62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生动讲述西藏的改变:“许多农牧民群众生活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从油灯到电灯、从土路到柏油路的进步。”

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芝嘎拉村,在村民达瓦坚参家进粮仓、看收成、算富账,心里记挂着各族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成效。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伟大实践,正是将“发展为了人民”的庄严承诺,化为雪域高原触手可及的幸福图景。

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让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率先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公费教育;

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5岁;

条条“天路”穿山越涧,拉近了西藏与祖国各地的时空距离;

纵横交错的电网不仅点亮高原夜晚,还把清洁电力送到东部沿海;

……

202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444元,是1965年的121倍,年均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年均增长9.4%。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一路逐梦,凯歌以行的每一步,都与“人民”紧紧相连。

从林芝嘎拉村擦亮“桃花村”品牌到高原特色产品走向世界,从拉萨荣膺“国际湿地城市”到万里高原壮美风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伟力,正通过一件件实事、一个个变化,转化为各族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当一条条民生之路在高原铺展,当一项项惠民之举在边疆落地,最深刻的变迁,莫过于人心的凝聚与精神的升华。“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雪域高原得到生动印证、深入践行。

精神的火炬,一旦点燃,便永不熄灭。脱贫攻坚,就是各族群众依靠勤劳双手改写命运的壮丽史诗。站出来带领乡亲们奔小康的带头人,走出大山的新青年,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苦干实干拔穷根的农牧民……正是千千万万个平凡身影的拼搏奋斗,汇聚成攻克千年贫困堡垒的磅礴力量。

高原缺氧,但从不缺信仰,一座座高于高原的精神坐标,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一代代援藏干部人才前赴后继谱就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援藏精神,持续激励着高原儿女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西藏的事业将万古长青。

(五)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百多年来,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正是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奋勇前进,西藏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一跃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一路奔跑。

回望来路,藏族同胞曾将“香巴拉”作为世代追寻的深切渴望。然而在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枷锁下,这片土地却笼罩在“扼杀人权、摧残人性的人类社会最为落后的制度”之下,“香巴拉”成为遥不可及的幻梦。

一首民谚“共产党来了苦变甜”,道出了雪域高原的历史转折——西藏人民的命运从此调转车头、彻底改变。

和平解放后,西藏人民看了8年、比了8年,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山南市乃东区百岁老人次仁拉姆,1916年出生在一间简陋的牛棚中,6岁起在领主家充当“朗生”(农奴身份的一种),12岁被领主卖给桑嘎庄园,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被选为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至1984年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百岁人生史,折射出从“会说话的牲口”到国家主人的命运变迁。

道路决定命运。选择了这条道路,西藏各族人民翻身解放,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沿着这条道路,西藏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向富裕文明的跨越;走在这条道路上,西藏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正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旧西藏的苦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像现在这样幸福的日子在过去是想都想不到”……今天的西藏,盛世和谐、人民幸福,成为“雪域天堂”。曾经的“香巴拉”不再是虚幻传说,而成为各族人民共建共享的现实图景,可感可触。

历史是一面镜子,60年的成功实践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西藏的一切发展进步,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才能办得到,只有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干得成,只有在无比温暖的祖国大家庭中才能可持续。

那曲市尼玛县文布南村,距离首都北京4000公里。每一天,老党员古曲扎巴都会伴随雄壮的国歌,在自家院子里升起五星红旗,这已成为他生活中坚定的信仰和不变的仪式。

旗帜高扬,大道行远。在新旧西藏两重天的鲜明对比中,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中,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中,西藏各族人民跟共产党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无比坚强、决心无比坚定。

(六)

“你高耸在人心中,你屹立在蓝天下,你用爱的阳光抚育格桑花,你把美的月光洒满喜马拉雅……”

江河浩荡东流去,雪域欢歌不停歇。

藏北草原,星光灿烂。老牧民多吉拉着孙女的小手,教她辨认夜空中那七颗耀眼排列的北斗星。

“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表达着朴素的生存箴言;“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展现着深刻的现实逻辑。

这是雪域高原最坚定的信仰,这是高原儿女心底最深处的歌儿。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