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民心 民族团结促发展—2025年“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石渠县色须镇赤贡村党支部
| 2025-09-15 来源:香巴拉资讯 | 分享: |
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色须镇赤贡村,地处扎多片区工委驻地色须集镇东北方向,为村级集体。全村现有村民人口239户881人,其中:藏族人口813人,汉族人口43人,回族人口占12人,彝族人口8人,蒙古族人口5人,系石渠县典型的以藏族为主,汉、回、彝、蒙古等多民族长期聚居的村落。
近年来,赤贡村党支部始终坚持抓党建、强治理、促和谐相统一,注重实干实绩,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五大任务”各项工作落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断促进辖区内各族居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营造重视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以网格管理为基础,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赤贡村依托“网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走访联络制度,完善各类长效服务管理机制,将民族工作融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全过程,让网格工作“落下去”,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得开”,持续推动民族工作走深走实。结合村实际,按照每60户村民为标准,共划分4个网格,通过建好“熟人圈”,织密“服务网”,将各族群众的需求“千条线”与网格服务“一张网”有机衔接,构建形成“网格+民族团结”工作网格化服务体系,坚持用有“温度”的服务来提升辖区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促进辖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

以服务民生为基点,搭建民族团结进步“连心桥”
村党支部以“共建、共享、共融”为理念,不断延伸民族工作触角,使民族工作细化到每一个网格中,促进各族群众思想融合、生活融合、感情融合、心理融合。一是强化基础建设,提升全村“向心力”。截至目前,赤贡村已初步完成党群活动室修缮改造提升及大型垃圾周转箱设备采购等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组建了由藏、汉、回、彝、蒙古等多民族融合的志愿服务队,共计32人,带领全村开展全域无垃圾活动,累计清理河道214次,草原清理垃圾156次,色须小集镇清运垃圾15吨,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美丽的家园。二是搭建活动平台,激活民族团结进步“源动力”。村党群服务中心建有图书文体活动室、民族团结调解室、石榴籽家园等多种便民服务设施,可让辖区村民了解和探索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让各族群众在思想上进一步加深对民族团结进步重要意义的认同。三是提升基础服务,凝心聚力“保民生”。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了“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即办、帮办、代办、协办等多项服务。

以宣传教育为核心,传递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
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驻村第一书记派员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优势资源,开展线上党课,爱国主义译制电影放映等活动。通过微信群、宣传栏等各类宣传媒介,加大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重大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等群众性活动为契机,常态化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感悟新时代幸福底色,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

以民主议事为纽带,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村党支部坚持“协商为民、协商利民、协商惠民、协商兴民”,始终把基层协商民主与基层组织建设、依法治理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开展探索和实践,努力实现从“做群众工作”到“由群众做工作”的转变,使基层协商民主成为重点工作。

以产业发展为助力,唱响民族团结进步“振兴曲”
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牧户+产业”发展模式,依托色须康藏服饰之乡的美誉,树立10户民族团结致富示范户,依托驻村第一书记派员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资金,为每户发放缝纫机、电熨斗等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组织赤贡村个体工商户,开展“守望互助合作共致富,团结共走小康路”活动12次,动员牧民群众到个体工商户处互助务工30余人,增加了群众收入。

下一步,赤贡村将在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上下功夫,以“圆好团结梦,追寻发展梦,实现中国梦”为根本任务,为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四川广播电视台派驻石渠县色须镇赤贡村第一书记 颜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