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西藏民族大学“朋友圈”里的民族团结印记

2025-11-07 来源:中国西藏网 分享:

图为西藏民族大学“我们‘粽’在一起”端午节主题活动现场。通讯员 张翠娟 摄

“从藏族同学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了西藏‘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真实变迁!”西藏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云丹顿珠发布的一组西藏新貌照片,让同学刘嘉福心中的雪域高原,从遥远的想象变成了真实的图景。

在西藏民族大学,这样的跨文化互动每天都在“朋友圈”里悄然发生,已成为各族学子传递文化、交流生活、凝聚情感的隐形桥梁,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课堂。

运动会开幕式刚结束,藏族学生仁青卓玛就迫不及待地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九宫格:身着藏装的她跳起锅庄,汉族同学围过来合影、学动作,每个人脸上都笑开了花。“大家都非常喜欢了解西藏的民族文化。”仁青卓玛的“朋友圈”里,纳木错的星空、冒热气的手抓肉、家乡的新居“轮番登场”,成了展示西藏发展的微观窗口。

“以前说起祖国只知道‘辽阔多元’,现在看得见日喀则青稞田的金色麦浪、那曲草原的牧歌、墨脱梯田的稻穗,藏族同学的每条‘朋友圈’都是西藏风物志。”刘嘉福说,这正是学校“文化浸润”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用年轻人的方式,让民族文化可感可触。

“仁青顿珠教我写藏文名字,我帮他捋数学公式,我们的宿舍小课堂天天开课!”河南学子孙雯博的“朋友圈”里,他和藏族室友并肩学习的照片温暖了许多人。

这背后,是学校推行的“混合编班、混合寝居”政策——综合考量民族、地域等因素,打造“共居共学”的嵌入式环境。刚开学时孙雯博还怕合不来,直到一次帮仁青顿珠讲数学题,两人打开了话匣子:扎念琴弹唱遇上周口豫剧,羽毛球爱好碰上火辣口味,陌生感瞬间消融。“就是想用‘朋友圈’记录下这份情谊。”孙雯博说。

甘肃姑娘刘梓妍的“朋友圈”里,藏着更多温暖碎片:第一次梳藏式发型时室友的夸赞,冬至和藏族同学包的歪扭饺子……

“以前觉得民族团结很宏大,现在才懂它藏在室友递来的酥油茶里、难过时的安慰里。”24级新闻学专业的王一如也深有感触。今年暑假,她带藏族同学回宝鸡看秦岭,“朋友圈”里存满了“跨省家人”的回忆。

“看完玉麦乡军民巡边的视频,更加坚定了我要去西藏教书的想法。”江西学子谢斌的这条“朋友圈”,源于藏族同学分享的兴边固防故事。

这样的思想转变在西藏民族大学很常见。陕西学生任宇想亲眼看看青稞田,为西藏教育添砖加瓦;藏族姑娘次珍则在同学们“想去西藏”的留言里坚定了回家乡创业的决心……

指尖的共鸣,正逐渐转化为脚下的行动。2025年暑期,西藏民族大学赴西藏开展社会实践的学生达400人,较上年增长33%。“这就是润物无声的教育力量,”学生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日常分享正是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自然延伸,比任何说教都更具感染力。

指尖滑动间,“朋友圈”里的故事仍在不断更新;青春成长中,民族团结的旋律越发响亮。在西藏民族大学,一条条动态、一次次互动,正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落为日常,也让青春理想与家国情怀,在共同成长的土壤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