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秘境色龙,川西桃源静待花开

2025-11-12 来源:中国西藏网 分享:

隧道尽头,仿佛若有光,穿行数百米,眼前豁然开朗……这并非陶渊明笔下的虚幻,而是一处深藏在川西高原的现实桃花源。

要想前往色龙村,就先要穿过一条长度800多米、绘着壁画的隧道,犹如穿越时空之门。随着眼前的光孔越变越大,置身光亮的瞬间,一个被群山环抱的静美村落就映入了眼帘。

图为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孔玉乡的色龙村 摄影:王妍丹

色龙村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孔玉乡,藏语意为“金色的峡谷”。村庄三面青山合抱,一侧是悬崖峭壁,另一侧往山谷里延伸。雪山之下,白天的色龙,云雾漂浮在山腰,牛群慵懒穿行林间,数百只顽猴会经常下山来“光顾”村里的整片农田。夜晚,静谧的村庄就被灯火点亮,如星河点点。

山门初开,秘境新生 

“交通靠走,生产靠吼。”这是多年前色龙村的真实写照。以前,村民们进出村要翻越险峻陡峭的山路,走在悬崖道上,出山一趟就要耗费几个小时。转机发生在2014年,当地修通了长875米的隧道和配套通村公路,将几个小时的山路缩短为十几分钟的车程。

图为色龙村内建筑上的壁画,生动描绘了色龙村所处的特殊地理条件,右边的盘山公路蜿蜒通过隧道之后而有左边的“桃花源” 摄影:王妍丹

这条隧道不仅是生命通道,更是致富之路。交通的便捷将这个藏匿深山的村庄带入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道”,色龙村在2014年被评为了四川省特色民族村寨,2016年被评为了全国特色民族村寨。

全村保留了村庄原貌,对32户藏式古寨进行风貌改造,新建了停车场、人工湖、民宿等设施。在这里看不见一根电线杆,因为全村“五线下地”。房屋和道路边都种树栽花,村容村貌更显世外桃源般的优雅闲适。

图为色龙村保存良好并进行民宿改造的传统民居,土石结构较为独特 摄影:王妍丹

“我们的房屋建筑都是土石结构,基本每一栋房屋的建设周期都在几十年以上,目前为止都保存完好。”孔玉乡副乡长王波介绍说,“村里的民风淳朴,各民族融居在一起,大家非常热情好客,凡是从门前过的都要叫进来喝茶。”

图为色龙村民宿周边的打卡牌,在雪山和秋叶的映衬下吸引着游客打卡拍照 摄影:王妍丹

在色龙村,游客们的生活真正慢了下来。坐在民宿的露台上,感受着高原阳光的温暖,看光影在山间移动,主人家的酥油茶香气在空气中飘散,火塘里煨着的土豆散发着焦香,夜晚锅庄舞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时间在这里失去了紧迫感,生活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

打造诗意栖居,桃源迎来新发展 

2020年,色龙村开始种植芍药,面积达到了200余亩。每年五月,绚烂的芍药花海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赏花留影。芍药花期的旅游热潮,为村庄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服务收益。

图为最早种植芍药时,色龙村的花海 来源:当地供图

王波跟记者介绍道,因芍药花期短,种植几年后根茎还会破坏土壤,所以从今年开始,色龙村开始改种玫瑰。预计满园的玫瑰将在明年夏天迎来首次盛花期,花期将近半年。而玫瑰种植可以带动的产业链还包括厂家制作精油、花茶等产品,玫瑰经济在这里能够很好地落地生根。 

图为色龙村打造的“悬崖”风格的民宿景观 摄影:王妍丹

随着旅游业的繁荣,色龙村的民宿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村里的民宿各具特色,有的保留了传统藏寨的结构,厚重而温暖;有的设计了270度落地窗,将山色云影尽收眼底,游客们居住后的体验反馈较好。旅游的发展也吸引了不少大学生返乡创业,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愿望。

图为当地百姓闲适地坐在木石板上眺望着成片孕育的花苗地 来源:当地供图

“与其在外打拼,不如回到我的‘桃花源’。”王波表示这已经成为了本村年轻人们的真实心声。今年色龙村的游客接待量达到了两万人次左右,集体增收达到200多万元。随着通村公路继续拓宽和省道的提升改造,王波说色龙村在下一步还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计划下一周期游客接待量能达到6万人,人数能够翻三倍。” 

图为色龙村天然融为一体的建筑和环境景观 摄影:王妍丹

离开色龙村时,车辆行驶的窗外正是那片连贯的玫瑰田地,玫瑰苗木茁壮生长,正在预示着明年夏季一片灿烂的花海。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