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重视调研二三事

2023-05-21 分享: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历来注重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图片

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同志视察国营南京无线电厂。


不仅要做,还要做好

毛泽东同志是调查研究的行家和高手。

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他对《民立报》的一则报道很感兴趣。报道讲述两名学生周游全中国的消息,最远到了西藏。之后,他和萧瑜一道,特意周游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此行约1000里,一路上靠为当地士绅书写对联维持食宿之需,持续约6周。可以说,这是青年毛泽东第一次自觉发起的田野调查之行。1918年春,毛泽东又与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游历半个多月,了解经济社会情况。学生时代的田野之行,成为毛泽东后来主张和力行调查研究的萌芽,让他对家乡和中国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

1921年到1923年,毛泽东来到安源考察工人运动。他和矿工同吃同住、一起下矿,体察大家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在毛泽东的努力下,一半以上的工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俱乐部。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农村专门作过十几个系统调查。1927年一二月间,他考察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地的农民运动,基于调查情况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是毛泽东早期调查与研究的重要成果。在这份报告里,他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革命的问题,主张在农民运动中采取新的路线。

基于在江西农村的深入调查研究,毛泽东撰写了《兴国调查》。在这份报告中,他强调了实地调查和地方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看了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

毛泽东还进一步提出两个响亮的口号:“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既阐明了调查研究不仅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不仅要做,还要做好。

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我们党的作风有了根本好转。到了延安时期,毛泽东收集了以往有关农村调查的一些报告,编印《农村调查》一书,目的是“帮助同志们找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中共中央专门发出《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明确指出“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

关于怎样开展调查研究,周恩来同志也有过系统思考和阐述。他说:“我们下去调查,必须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事物总存在内在的矛盾,要分别主次;总有几个侧面,要进行解剖。各人所处的环境总有局限性,要从多方面观察问题;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要多听不同的意见,这样才利于综合。事物总是发展的,有进步和落后,有一般和特殊,有真和假,要进行比较,才能看透。”

周恩来认为,下去调查,要敢于正视困难,解决困难。“智慧是从群众中来的,但对群众的意见领导方面还要加工,然后回到群众中去考验,在这基础上再加工。”脱离基本阶级群众,就会丧失党的基础。尾巴主义,随着群众跑,就会放弃党的领导。

调查访谈的态度有讲究

张闻天同志不仅有深厚的理论造诣,还在实地调查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实绩。

延安时期,张闻天响应号召,组织了农村调查团。调查团于1942年1月离开延安,在陕甘宁、晋西北一带的农村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历时一年多的调研中,张闻天化名张晋西,深入农村、住在农村,和广大农民打成一片。在他的调研日记中,可以看到张闻天多次记述自己“牙痛”“伤风”“肚泻”“看病”乃至“拔牙”等情况,这表明他是带着病痛深入一线的,但并未消磨扎根农村、深入调研的斗志。

基于调研发现与思考,张闻天先后整理撰写了《陕甘宁边区神府县直属八个自然村的调查》《晋西北兴县二区十四个村的土地问题研究》《米脂县杨家沟调查》等一批报告。

张闻天感慨:“这次出发使我深切地感觉到,我知道中国的事情实在太少了。到处看到的东西,在我都是新鲜的、生疏的、不熟悉的。必须经过一番请教之后,我才能认识它们,同它们交起朋友来。”

对于客观实际的重要性,张闻天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客观的实际,并不因为我们的‘熟视无睹’、我们的不理会或是不承认而消极退休。相反的,我们愈是不理会它,愈是不承认它,它愈是积极地同我们捣乱,使我们到处碰钉子,到头来只弄得我们头破血流,家破人亡。”正是因为客观实际如此重要,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对于客观的实际必须有详细的调查研究,而决不能粗枝大叶,自以为是,夸夸其谈。”

张闻天特意区分了“走马看花式的调查”和“典型的调查研究”。他认为,前者“调查的事物虽然很多,但常常是表面的、空洞没有内容的、不深刻的”;后者对于一件事物花费的时间比走马看花式的要超过许多倍,“看得深入,看得透彻”,能够发现事物内部的运动规律。

张闻天还总结出了一些调研方法。例如,要了解调查对象的环境,做到“对调查对象所处环境应有必要的了解,不要把调查的东西从它的具体环境中孤立出来看”;调查访谈的态度要有讲究,“态度应不太庄严,使群众害怕;也不要油腔滑调,使群众看不起”,待人和气、亲热、自然“是最主要的”。

此外,谈话时间,力求以不妨碍对方生产、损失对方利益为原则。“农忙时的中午休息时间及夜晚时间,及冬天农闲时间,是最便利于调查工作的。”

张闻天还细致记录了许多细节观察,如穷苦青年娶不起媳妇的问题,当地的说法是“闹不起婆姨”。只因当时娶媳妇的花费实在巨大:“连送布、出首饰、出聘礼等在内,没有几百元以至上千元的法币,是不能成功的。”这些家长里短、事无巨细的记录,包含着他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关切。

经过这番接地气的深入调研,张闻天不仅撰写了大量的调研报告和文稿,还在精神层面获得了升华。他兴奋地写道:“冲破了教条的囚笼,到广阔的、生动的、充满了光与热的、自由的天地中去翱翔——这就是我出发归来后所抱着的愉快心情。”

“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

邓小平同志作出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源于调查研究。他强调,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

1980年六七月间,邓小平赴陕西、四川、湖北、河南等省进行调查研究。他指出,建设目标,一定要反映人民生活在哪些方面受益,不能只讲平均工资每年增长百分之几,必须把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的改善反映出来。人民生活要有相当增长,人民才能满意。

1983年2月,邓小平到苏州、无锡、杭州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让他倍感欣慰。回到北京后,他在谈话时高兴地指出:一路上看到情况很好,人们喜气洋洋,新房子修得很多,市场物资丰富,干部信心很足。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

1992年初,邓小平前往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考察。他语重心长地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

“深入调查研究”是习仲勋同志的真实写照。1978年七八月间,习仲勋不顾天气湿热难当,在广东“跑了3个地级市、20个县”。身边的同志回忆,习仲勋专门踩着沙石去过境耕作口调研过境工作问题。他发现,由于过严的边防政策,导致过境耕作人员较少,造成大量土地丢荒。之后,相关政策得到果断调整。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调研路上,习仲勋看到运输铀矿的车包裹着帆布驶过,特意强调这种放射性很强的物质一定不能泄漏,并当即敦促相关负责同志进行协调解决。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