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消费者网购之后吐槽被判侵权 差评与诽谤的边界在哪儿?

2022-01-19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 分享:

吐槽被判侵权,差评与诽谤的边界在哪

陈广江

据1月17日澎湃新闻网报道,近日,一起关于“差评有风险”的判例火了。北京一高校考研生和另一用户因在某网络平台发表了对 “文科考研网”的差评,被诉至法院。法院一审判决二被告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分别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500元;分别赔偿原告为制止侵权行为的开支772.5元。近日,原告和两被告都提交了上诉书。

基本案情是:考研生因购买过相关复试课程,基于体验,在网络平台留言“文考虎视眈眈在微信上拉架,谁敢实名谁必定被网暴”等,法院认为相关用词构成名誉侵权。另一用户的评价中则含有“烂、白给都不要、恶心”等用词,虽然其表示被盗号,但由于未能提供证据,被法院判定构成名誉侵权。涉事网络平台上还有若干网友发表了相似评价,原告认为平台审核不力影响了企业效益而将其一并列为被告,后因平台删帖而对其撤诉。

 上述判决让不少网友担心:以后还能不能给商家差评了?好在,相关方均已提出上诉,纠纷尚未了结。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的规定,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可见,这确实存在评价分寸的把握问题。

 合理差评与恶意诽谤的边界在哪儿?司法实践中通常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量:差评是否基于真实交易而得出,差评的次数与交易的次数是否基本对应,差评所陈述的情况是否基本真实、客观,差评是否已实际损害经营者的名誉。

 网络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越来越离不开网购,差评更是司空见惯。消费者出于自身消费体验而给出的差评,能否算作恶意侮辱、诽谤,或者评价“差”到什么程度能够构成恶意侮辱、诽谤等侵权行为,确实需要一个明确的说法和参考。期待上述案件最终审理和判决,能够实现一种普法效果,能够对现实中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纠纷化解有所指引和帮助。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