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述评:北京冬奥会将为世界留下无与伦比的国际遗产

2022-02-03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分享:

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记者罗鑫、赵雪彤)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举世瞩目的奥运盛会,将又一次进入“北京时间”。北京冬奥会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它会如何破解赛后利用这道世界难题?中国给出了答案。

从筹办之初便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将赛时需要和赛后利用相结合,并积极践行可持续的办奥理念,打造奥运遗产工作新标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北京冬奥会将给全世界留下丰厚遗产。”

1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左)在北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冰雪运动的普及开启全球冰雪运动新篇章

对于北京首都人冰球俱乐部国际部经理王志勇来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每年的春节他都在忙碌的工作中度过。2月4日,他的俱乐部冰场将重新开放,队员们恢复训练。

“俱乐部成员从2016年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千余人,迅速发展扩大。不少队员成了北京市青少年冰球队的主力。俱乐部在发展冰球运动过程中不断国际化,从一些冰球强国引入外籍教练,给孩子们传授经验。”王志勇说。“冰球运动既锻炼身体,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它吸引越来越多孩子参与其中。”

北京冬奥会带动了中国冰雪运动的普及,破解了曾经的场地不足、人才匮乏、推广乏力等难题。《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显示,到2021年初,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和804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增幅分别达317%和41%。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中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3.46亿人。

1月27日,滑雪爱好者在新疆特克斯县喀拉峻滑雪场滑雪。新华社记者丁磊摄

北京冬奥会外籍志愿者尤利娅2012年跟随父母从家乡圣彼得堡来到中国,她常常利用假期和同学结伴去滑雪。她注意到,近年来,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走进滑雪场。“我认为,这就是冬奥会的魅力所在。”她说。

中国在筹办北京冬奥会的几年间,“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逐步走向现实。“这个目标的达成,充分体现了中国的雄心壮志,将给全世界留下丰厚遗产。”巴赫说,“通过举办北京冬奥会,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将不可同日而语。”

北京冬奥会已成为促进国际交流的桥梁。近年来,北京选聘37名外国专家、引进207名外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筹办工作中来,在场馆设计、赛道建设、竞赛组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月28日,制冰师乌斯里奇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调整制冰设备。新华社记者刘续摄

2日,中国残奥高山滑雪队仍然在紧张地备赛。中国残奥高山滑雪队主教练、意大利人卡佩利·达里奥说:“这是我执教中国残奥高山滑雪队的第四年。从初学者到现在成熟的专业运动员,队员们进步很大,有的队员已在世界杯比赛中获得金牌。希望这次我能带领他们站上冬残奥会的领奖台。”

109个冬奥小项,中国从约有三分之一是空白到实现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就在短短几年间。

北京冬奥会带动了中国冰雪竞技水平提升,越来越多运动员闪耀世界舞台。北京冬奥组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2020年,参加全国性冰雪运动比赛注册人数从5111名增长至11398名。中国队在国际赛事中获得的奖牌总数已由2015年的42枚增至2019年的69枚,其中雪上项目的奖牌总数增幅更是由2015年的16枚攀升至31枚。

国际冰雪赛事纷纷落户中国。如2019年国际雪联城市越野滑雪积分赛以及2021年的“相约北京”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等。

为世界提供场馆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鸟巢”“冰丝带”“冰立方”“雪游龙”“雪如意”……一个个颇具诗意的词汇已成为北京冬奥会场馆“约定俗成”的代号。当北京冬奥会迎来中外运动员,他们对这些场馆赞不绝口。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场馆也将成为他们冬奥记忆中最闪亮的那颗星。

这些兼具美感与创意的新建或改扩建场馆,创下了多个世界之最,为世界体育场馆建设树立新标杆,为世界贡献了由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组成的奥运场馆建设“中国方案”。

走进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近1.2万平方米的冰面平滑如镜。加拿大速滑队教练耶洛内克说:“这个冰场很漂亮,也许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冰场面积很大,但室内却很暖和。”

图为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冰丝带’的冰面是世界最大采用二氧化碳制冰的速度滑冰场馆冰面,制冰过程的碳排放趋近于零,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不仅提升了效能,而且制冷更加均匀,有助于运动员创造好的成绩。”北京国资公司董事长岳鹏说。

“‘冰丝带’还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采用这种索网结构设计,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冰丝带’在绿色、环保、可持续方面为奥运会树立了新标杆。去年10月举行的‘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上,多名运动员在‘冰丝带’中滑出个人最好成绩。”岳鹏说。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的竞赛场馆,赛时将见证14块金牌的诞生。这座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场馆,设计灵感就来自速滑运动。22条盘旋飞舞的“丝带”,宛若速滑运动员高速滑行时冰刀留下的痕迹。

“营造出这种轻盈飘逸的效果,并非易事。”岳鹏说,“外立面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需要通过机械配合人工操作,严丝合缝地嵌入160根S形钢龙骨打造的框架中。曲面幕墙所使用的玻璃,每块的尺寸、曲面、弧度都不相同,全部通过BIM技术在工厂定制。”

在北京奥运会临时场馆曲棍球场、射箭场的“土地遗产”上建设,从打下第一棵桩到全面建成后首次成功制冰,“冰丝带”仅用了三年时间。“这得益于‘冰丝带’在项目规划、施工设计、技术工艺等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比如国家速滑馆环桁架安装的同时,土建和钢结构施工同步进行;在施工中,对水泥废桩头进行回收再利用,转化成制作看台的原材料等。”岳鹏说。

岳鹏介绍,“冰丝带”全冰面设计可以把冰面划分为温度不同的若干区域,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群众性冰上运动。北京冬奥会后,“冰丝带”将着力打造集合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冰雪运动中心,努力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和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靓丽名片。

“水立方”可以进行“水冰转换”,五棵松体育馆可以实现“冰篮转换”,多个场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遗产”……

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在冬奥场馆建设改造之初,就充分考虑冬奥场馆赛后利用问题,突出奥运场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目前,“冰立方”利用其南广场地下空间建成冰上运动中心,包含一块标准冰球场和4条标准冰壶赛道,赛后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图为国家体育场“鸟巢”夜景。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鸟巢”赛后将做好国际、国内重大活动的保障工作,举办大型赛事和演出,开展全民健身体验活动、旅游休闲服务等。据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自开放运营至今,“鸟巢”“水立方”共举办各类赛事、演出、展览以及全民健身等活动3500余场次,接待中外游客及观众超过6500万人次。相信北京冬奥会后,两大场馆将绽放更大光彩。

在位于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赛道上,跳台滑雪运动员在出发的时候,沿着山谷一直看向远端,能够看到一个人工痕迹的线,它是长城的遗迹。“按照原来的设计,运动员出发起跳时看到的是对过的一个小山包,可是我们在设计朝向上往北转了二十度,这样看到的就是长城。期待长城能够给运动员产生一个精神上的牵引力。能够让运动员带着向着长城飞翔的这样一个心情去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张利说。

北京冬奥会见证国之发展,对世界的贡献日益增长

不用输入密码、扫码即支付的数字人民币,能调整角度的智能床……在北京冬奥会,这些智能体验让人耳目一新,服务保障思路令人惊艳,中外运动员和记者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新奇体验。

冬奥会就是展示中国发展的一个世界窗口。有外媒称赞说,北京冬奥会将展示现代中国面貌。“中国已经不同以往,而且更加自信。”

巴赫同样赞叹中国这些年实现了巨大发展。“2008年的奥运筹办过程中,你们可能有时候会感到紧张和不确定。而现在,中国实现了巨大发展变化,在科技、文化、商业、政治、体育等各方面,都在世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筹办冬奥,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张国力的综合考卷。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如今的中国运动员将有机会站在家门口的奥运赛场上,训练场地、所用装备也越来越先进。

1963年,一位二十岁出头的青年在日本举行的世界速度滑冰锦标赛上夺得男子1500米冠军,成为中国首位速度滑冰世界冠军。他就是罗致焕。在那个年代,速滑训练都是在室外进行。罗致焕每天四点就要冒着严寒,在天然冰面上训练,有时候冰面破裂,还会掉进冰冷的水里。金牌背后,老一辈运动员所付出的努力,真是令常人难以想象。

2月2日,第一棒火炬手罗致焕在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中。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北京冬奥会推动“中国制造”加强研发,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在冰雪消费的驱动下,体育制造企业在新材料、新技术上不断探索,推出了一系列符合国际标准的冰雪装备。

从依赖海外进口制造到自主研发,中国冬奥会优势项目比赛服的技术实现很大突破,做出的比赛服在轻质化、防切割、防风阻上国际领先。安踏集团专业运动群专业装备部总监陈金星介绍,团队成员在2022北京冬奥会比赛服设计中,升级技术,用立体裁剪减轻服装自重,用空气动力学原理,通过类似高尔夫球表面的设计降低服装风阻,以最新的360度全身防切割技术保障运动员安全。

截至2021年11月,北京冬奥会已启动80个重点项目。专项启动以来,围绕场馆、运行、指挥、安保、医疗、气象、交通、转播等关键场景,已有37个项目的112项新技术成果在测试赛中落地应用,并将服务北京冬奥会赛时运行。

2020年9月25日,前往太子城站的高铁列车在北京北站准备发车,它连接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两大举办地北京和张家口。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在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下,不少外资企业看好中国冰雪运动市场,正搭上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快车”,打开中高端市场,带动中国国产品牌加速布局及转型升级。2021年9月,瑞典知名运动时尚品牌“Peak Performance”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开设天猫官方旗舰店;美国户外用品公司钻石于2021年11月在北京开设首店。奥地利滑雪运动品牌海德等也纷纷宣布进军中国滑雪用品市场。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1)》显示:2015年至2020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从2700亿元增长到6000亿元。而根据《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万亿元。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李艳丽说,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拉动相关领域的配套措施逐步落地,为各类想要投身体育产业、支持体育发展的企业提供优质的营商环境,带来更多投资信心。多元的投资渠道和火热的大众冰雪热情相遇,势必会在北京冬奥会周期碰撞出激情的火花,推动经贸发展,实现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

外交学院体育对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周庆杰认为,北京冬奥会在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为世界各国如何成功举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在民众中更广泛地开展国际体育运动、如何协同国内和国际各方面做好疫情防控等方面积累了经验、树立了典范,为世界如何管控乃至最终战胜疫情树立了信心,也为如何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国际化发展和区域化协同发展树立了典范。

北京市延庆区作为北京冬奥会三个赛区之一,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6-2020年旅游收入累计达到323亿元,同比增长30.3%。形成了3条高速、1条高铁、1条市郊铁路的对外交通网络。

“体育之城”——张家口冰雪经济和绿色产业拉动就业、助力脱贫,12个贫困县区、1970个贫困村、9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截至2020年底,张家口冰场雪场达29个,2020-2021年雪季结束,累计参与冰雪运动人次突破500万。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升级,张家口全面跨入高铁时代。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