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见证中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22-04-15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

见证中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小康生活)

2021年12月15日,马丁在浆果基地观察蓝莓苗的长势情况。臧 潇摄

2月10日,崔承夏(右)在车间工作。崔吉丽摄

2021年12月22日,尼克(左)与乍洞村村民交流。严立政摄

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构建激活四方、连接内外的区域路网,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图为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寺前村乡村公路。陈月明摄(影像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些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国际人士感受到中国乡村环境更加宜人,农民生活更加富裕,见证了中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享受理想生活的地方”

本报记者 杨文明

云南昆明嵩明县嵩阳镇龙院村,走进马丁的浆果基地,第一印象是环境好、鸟儿多。虽然外面仍有些寒意,可马丁的蓝莓育苗大棚内,已是一片盎然春意。大棚内示范种植的蓝莓,成为周边鸟类争相前来品尝的美食。

16年前,法国农业工程师马丁·达比利来到中国云南。从此,他的生活和事业就在这里展开。从最初种植树莓,到如今专注蓝莓育苗,马丁说:“吸引我的是好气候,也是好生态。这里是我享受理想生活的地方。”

“好气候吸引我来到云南”

2006年,马丁来中国出差。他在考察时发现,欧洲市场上常见的树莓在中国市场上却不多见。

“树莓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价值高。能不能将树莓引入中国市场?”马丁开始寻找适宜树莓种植的地方。一次路过嵩明,发现这里气候适宜、生态环境好,加之地势平坦,因靠近昆明机场而交通便利,马丁决定将树莓种植基地安在距离嵩明县城10余公里的龙院村。

“好气候吸引我来到云南。”马丁回忆。树莓对生长环境要求颇高,需要充足的日照、适宜的气温,此外,因为清洗会冲去树莓果皮上营养价值较高的果粉,所以鲜食树莓最好能实现免洗,这也对其生长的空气质量有了硬性要求。龙院村正符合这些要求,这里不但环境条件好,当地也非常重视绿色可持续发展。

“外国人来中国种地,能行吗?”起初,周边村民对这位远道而来、只能说几句简单汉语的“外国农民”充满好奇,也有一些怀疑。马丁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种树。基地大棚需要种树防风,除了速生的桉树,他还种了核桃树、桂花树、樱花树……多样的树种,为周围的昆虫和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让基地成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此后,一株株树莓树苗被种下。马丁没有采用“大水大肥”的种植模式,而是选择了精准灌溉方式。这样不仅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农田土质。树苗茁壮生长起来,马丁的基地大棚人气也越来越旺,村民们经常来找他交流“种树经”。

“这种做法与当地一直在推广的绿色发展理念相契合。”嵩明县嵩阳街道办副主任黄建伟介绍,过去当地农民建的是普通大棚,粗放的种植方式使得不少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中,既对环境造成破坏,经济效益也不理想。为改变这种状况,政府提供多种政策、资金支持等帮助村民转变生产方式。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大棚换上了降解膜、土壤用起了有机肥。

“种植浆果不仅是份工作,更是事业”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树莓的出口受到一些影响,经过对市场的分析,马丁及时调整了基地生产方向,转为以蓝莓育苗为主。

穿行在连片的蓝莓育苗车间,马丁时不时蹲下身检查苗木生长情况。“我们的蓝莓苗木,主要瞄准的是冬季市场。”马丁指着墙上的云南地图,用手一圈滇南连片的绿色,“这些地方,都有我们潜在的客户。”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云南已成为国内浆果种植的核心产区。2020年,云南省蓝莓种植面积为10.12万亩,占全国蓝莓种植区域的9.5%,产量则达到3.5万吨,占全国的17.5%。

马丁的云南美鸣农业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业绩逐年上升。去年,他将自己培育出的玛丽布122等6种蓝莓苗木品种申请了专利保护,吸引了不少大商户与他合作,如今合作商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6000亩。“种植浆果不仅是份工作,更是事业。”

“好的浆果不仅依靠良好的气候条件,也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在种植过程中,马丁非常关心环保和安全问题。由于担心农药会伤到授粉的熊蜂或者出现残留,他将所有购买来的农药都一一检测后才会使用。嵩阳街道每个季度也会对辖区内的冷库和农药、种子经营店进行排查,确保农户能买到放心的农用物资。此外,当地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河道两岸陆续改种了稻田,通过自然净化以提升水质。政府还对土壤、农田灌溉用水等定期进行检测,确保土壤和水质安全达标。

“我很高兴成为村庄变迁的见证者”

走在龙院村,来往遇到的村民看到马丁时,都亲切地打着招呼:“马老板!”

在马丁浆果基地工作的30多名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大家看见基地建得有模有样,便前来应聘。为了让菜农出身的村民尽快上手,马丁会不时地把大家聚在一起现场讲解。很快,村民们不仅能辨识果子成熟度,还能快速完成采摘、包装等工作。“他们现在也都算半个莓果采摘专家了。”马丁高兴地说。

过去十几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动下,龙院村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挖掘和打造特色产业,努力实现“一村一品”,对有潜力的企业、产品加强帮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产业发展起来,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以前村里许多人家住的是土房子,村民走着来上班。现在大多数人家都盖起了小楼,开上了汽车。我很高兴成为村庄变迁的见证者。”马丁说。

工作之外,马丁爱骑自行车。村子周围是大片的自然山林,每周他都会约上朋友一起骑行,他喜欢这里的山、这里的树、这里的绿色,还有这里的生机勃勃。妻子和3个孩子平常在昆明市生活,周末时也喜欢来到浆果基地,孩子们喜欢在这里采果子、玩泥巴。

采访结束之前,马丁摘了几颗蓝莓让记者品尝,清甜的果香带着微微的酸味在舌尖绽放。“有点酸对吗?别着急,再过一段它们会更甜!”

“乍洞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真是个奇迹”

本报记者 张云河

青山脚下,乍洞村牧草成片,绿浪滚滚。大个子尼克弯下腰,左手攥着牧草,右手镰刀一挥,往怀里一划,熟练地收割起来。

63岁的尼克是卢森堡的一名退休警察。他曾环游过世界,在中国广西旅行时因电影《刘三姐》来到河池市。尼克喜欢这里的青山绿水、茂林修竹,如今已在这里定居11年。在河池,尼克感情最深的地方就是宜州区刘三姐镇乍洞村,他曾作为志愿者,从2018年起连续3年参与该村的扶贫工作,亲眼见证了这里的变化。现在,他依然时不时地回到乍洞村看看,和老乡交流感情,帮忙搭把手干个活,对村子的一家一户、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

“以前乍洞村不通路,村民生活比较贫困,屋子是土砖建的,屋里很空,家具很少。”尼克回忆。乍洞村曾是自治区级贫困村,2014年时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1%。作为扶贫志愿者,尼克见证了乍洞村在党员干部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走出贫困。他也和大伙一起修路,给果园搭架、植苗,帮助村里购买割草机、钻孔机。

行走在乍洞村,路过枝繁叶茂的黄皮、芭蕉、天竺桂,眼前出现一片长势良好的甘蔗田。尼克说:“乍洞村的生态环境良好,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乍洞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出一批致富带头人,探索出“村集体经济+企业+脱贫户”的发展新路子。拉范屯将300多亩牧草田租赁出去,又引进了养殖场。屯里的老百姓既能有租金收入,又可以在附近的养殖场务工,收入更加多元。牧草本身可作为养牛的原料,牛粪可以还田,种养循环促进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天气微凉,尼克的兴致却很高。每到一地,总有令人欣喜的发现:养殖场初建时,尼克帮忙挖过地基搭过棚,如今在此务工的覃木校每月收入已有5000多元;上洞屯老汉莫子吉盖房子时,尼克帮忙拉过水泥和砖头,现在莫子吉家80平方米的砖瓦房亮亮堂堂;孩子们在村里新建的篮球场上玩耍,那是村干部和尼克联系宜州区文广体旅局等单位资金支持的成果……

尼克有本英文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他翻来覆去地读过许多遍,对于书中提到的“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印象深刻。“在发展的同时避免环境破坏至关重要,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非常了不起。”尼克说。

如今,乍洞村屯屯通路,户户通电、通水、通网络,山货出山后村民们的钱包变鼓了,不少人家还建起新房子。“他们用双手创造了新的生活。”尼克感慨:“短短4年,乍洞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真是个奇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贫困、过上小康生活的实践,令人敬佩。”

谈及乍洞村的未来发展,尼克说他希望更多有技术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参与乡村建设。他也将继续为乍洞村的发展努力:“当我看到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脸上露出笑容时,就像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

“大家一起过上更好的生活”

本报记者 方 敏

“老崔,怎么这么忙?”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上墅乡经发办副主任李植阳在入企走访时问道。

“今年准备大干一场!”崔承夏环顾了一圈忙忙碌碌的车间,笑呵呵地应道。

春节刚过完,崔承夏便开始忙碌了。前不久,他刚刚谈好租约,将厂房面积扩大到6000平方米。这几天,他又开始为招工忙活,计划将员工队伍从原来的40人增加至60人。

崔承夏来自韩国,目前在上墅乡经营一家木制品生产企业,企业产品全部出口韩国和日本。今年是他来安吉创业、生活的第九个年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他的企业经营也受到了影响。老崔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好好下功夫研究如何让产品质量更好、更加环保。

走在老崔的车间,种种改变有迹可循。在一台正在运作的活性炭废气处理设备前,崔承夏介绍:“这台机器取代了原有的光解装置和水洗塔,能够进一步提升废气的净化率。”

作为一家传统的木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如何更好地做到绿色生产,是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崔承夏花了很大精力寻求绿色环保型工艺设备和原材料,以实现企业节能、降耗、减污。2021年,他主动找到杭州的油漆供应商,双方合作定向研发一款环保型水性漆。“目前,我们已合作研发出水性漆,在确保性能稳定之后可以取代部分油性漆,让产品更加环保。”崔承夏说。

虽然工厂经营规模不大,但崔承夏每年都会拿出年利润的20%,作为企业的环保投入。“长远来看,这些投入将会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说,“这些年,安吉县全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当地的企业都在寻求转型和升级,我们也要跟上。”

“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崔承夏回忆,自己第一次来安吉是在2002年。20年间,他见证了这座浙北山城的绿色蜕变和成长。“就拿我所在的上墅乡来说,变化太大了。以前这里有一些造纸企业、水泥建材企业和矿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挺大。”崔承夏说,“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污染企业要么关停要么环保升级。政府在招商的时候,也都首先考虑企业是否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绿色环保型企业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采访中,崔承夏多次提到这句话。“安吉是‘两山理念’发源的地方,我在安吉工作,深刻感受到这句话的魅力,也亲身感受着这里的小康生活——人富环境美。现在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我作为中国女婿也应该做点事情。我想,主要可以出两点力。”崔承夏认真思索着。

“哪两点?”

“一是提高产品质量,符合绿色环保要求;二是认真把企业办好,办得长长久久,这样在企业工作的村民们就有了长久的收入,大家一起过上更好的生活。”崔承夏说道。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