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中国加速绿色转型

2022-06-2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

减污降碳 循环发展

中国加速绿色转型

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新建的云台荒风力发电场,莽莽青山上矗立着一座座风力发电机,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郑 坤摄(人民图片)

近年来,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断优化城市发展中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蓝天白云下,楼宇林立,绿意盎然。钟伟锋摄(人民视觉)

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案》对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治理、形成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工作格局、助力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低碳,节能先行”的理念早已经融入中国各地发展的实践中。

绿色发展一步一个脚印

10年来,坚持绿色发展,向低碳转型,中国一直在行动。2021年,中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到5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增长到16.6%左右。

“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高度同根、同源、同过程特性和排放时空一致性特征,化石能源消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均是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这意味着减污和降碳具有一致的控制对象,两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说。

在顶层设计指引下,各行业、企业的纷纷积极行动,让绿色发展的成色更亮。

生态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具有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前不久,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纲要(2021-2030年)》,明确到2030年,基本建立适应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碳达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求的现代生态环保产业体系。

在上一个冬天,山东海阳国家电投“暖核一号”项目完成了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供暖季保供任务,保障了20万居民温暖过冬。据介绍,该供热项目从核电机组抽取高压缸排汽作为热源,在物理隔绝的情况下,进行多次热量交换,通过供热管网将热量送到用户家中,同比核能供热前节约了原煤消耗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3万吨。

绿色低碳氛围更加浓厚

“全国低碳日”自2012年设立以来,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近年来,中国各地和各行业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行动,增强了全民节能意识,绿色低碳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

2021年,拥有250多万人口的浙江衢州迎来绿色低碳转型的新事物——碳账户。试点一年多以来,居民碳账户已超过230万个。

衢州市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等可以获取碳积分,在“浙里办”APP中可以随时查看累计减碳量和可用碳积分,还可以用碳积分兑换所需日用品。居民碳账户通过带动交通出行、环保节能、低碳支付、绿色政务等高频减碳生活,引领当地形成绿色低碳社会新风尚。

今年3月,微信支付联合众多商户,面向全体消费者共同发起“一起低碳”活动,即用户可通过累积低碳消费行为,兑换商家低碳福利。目前,已有数十万用户报名并完成了至少一次低碳行为。

如今,电子支付正成为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行为的重要途径。近5年来,在生活消费、线上购票和在线医疗三类微信支付应用场景下,用户通过节约纸张减少碳排放量18.82万吨;在生活缴费场景下,通过微信支付完成线上生活缴费减少出行的减碳量合计为334.61万吨;用户选择公交地铁出行,相较于高碳出行所实现的碳减排额度合计为478.57万吨。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态和经济的影响正在不断升级,全球亟须向绿色低碳转型以应对气候危机。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中国身体力行的同时,也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不久前举办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22年年会,聚焦“构建包容性绿色低碳经济”的主题,探讨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国合会副主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认为,需要保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以科技创新驱动加速绿色转型,在大系统当中解决暂时的困难和长期的目标问题。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施泰纳表示,期待国合会能够将中国对长期战略的思考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带向世界,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低碳发展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地球家园为导向,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为载体,以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创新为保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说,低碳发展要求加快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在山东东营莱州湾畔,胜利油田莱113区块,气驱装置正在将液化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近6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刘发为)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