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考察乌鲁木齐,密集行程释放了哪些重要信息?

2022-07-15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分享:

点击进入下一页

  7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乌鲁木齐考察。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第二次踏访新疆这方辽阔疆域。

  天山之下,有着深深的牵挂。20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就曾到过新疆。2003年、2009年、2014年,他三次赴新疆,在天山南北留下考察足迹。

  这次在乌鲁木齐,总书记先后调研一所大学、一处国际陆港区、一个社区和一座博物馆。视角多元的调研行程,折射出总书记对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高度关注。

点击进入下一页

△7月12日至13日乌鲁木齐考察点示意图

01

看大学:真理绵延 后继有人

  7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大学考察,了解新疆加强人才培养等情况。

  新疆大学的前身是1924年成立的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1960年正式成立新疆大学,现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新疆大学。(总台记者冯超拍摄)

  进入新疆大学正门左转,有一条“俞秀松路”。

  沿这条路前行,有一栋苏式黄色二层小楼,是新疆大学校史馆。校史馆序厅,展示着俞秀松、林基路等共产党人的浮雕铜像。“流金岁月”“红色传承”“坚守阵地”等展厅,陈列着见证新疆大学近百年奋斗历程的珍贵史料。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新疆大学“俞秀松路”。(总台央视记者姚瑶拍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新疆大学校史馆。(总台央视记者张洛嘉拍摄)

  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成为新疆大学教学科研的一块“金字招牌”,有源可溯。

  1935年至1941年,俞秀松、林基路等共产党人来到当时的新疆大学主持工作,茅盾、张仲实等一批进步人士也来校任教讲学。

点击进入下一页

△浮雕铜像上,右二是俞秀松,左二是林基路。(总台央视记者张洛嘉拍摄)

  俞秀松提出“以民族为形式,以马列为内容”的教育理念,将马列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必修课。当时,俞秀松亲自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教材是他撰写的《辛亥革命的教训》。

  自此,新疆大学孕育出一大批青年马列主义者,革命火种被广泛撒播。

点击进入下一页

△校史馆展厅。(总台央视记者王冰拍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校史馆内,新疆大学教学使用的1956年上海产海鸥牌照相机。(总台央视记者王冰拍摄)

  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

  在新疆大学,有一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基地设立于2020年3月,研究领域紧扣“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

点击进入下一页

△研究基地的讨论现场。(总台央视记者杨立峰拍摄)

  从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到立德树人、凝心铸魂,总书记在新疆大学重点关注人才培养。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02

看陆港:丝路“新港” 开放高地

  看完新疆大学这一“文教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开放高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

点击进入下一页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铁路口岸综合服务楼。(总台央视记者马超拍摄)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角,如果打开世界地图来看,它正好处在欧亚大陆的中心。

  2014年4月新疆考察途中,总书记指出,“新疆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个月后,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着力打造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点击进入下一页

△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空间布局图。(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今天,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一列列联通内外、穿梭不息的中欧班列,如同一支支“钢铁驼队”。它既是各国携手抗疫的“生命通道”,更是全球产业链的“大动脉”。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是全国首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标志性工程。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20年,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被列为全国首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总台记者冯超拍摄)

  在国际陆港区,总书记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新疆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一个核心区、一个枢纽地带,你们做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再接再厉,前途光明。

  “发展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发挥新疆区位优势,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为富民兴疆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这也是总书记到乌鲁木齐看陆港区的深意所在。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中欧班列通关专用窗口。(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03

看社区:兴疆稳疆 重在基层

  7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山区固原巷社区,了解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

  固原巷社区成立于2001年,现有1750户、4635人。其中,少数民族居民占社区总人口的95%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

点击进入下一页

△俯瞰天山区固原巷社区。(总台记者冯超拍摄)

  固原巷社区的“一老一小”服务品牌,在当地很有名。“一老”是指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健康理疗、文化娱乐、助餐配餐等服务,“一小”则是引入“阳光巴郎”青少年之家,举办科普、书法、舞蹈等活动。

点击进入下一页

△“阳光巴郎”青少年之家。(总台央视记者马立飞拍摄)

  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总书记为受表彰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代表颁奖。固原巷社区就是受表彰的66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之一。

点击进入下一页

△青少年国学课堂现场。(总台央视记者马立飞拍摄)

  8年前赴新疆考察时,总书记说,“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

  2020年9月,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团结稳疆”被摆在重要位置。总书记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点击进入下一页

△天山区固原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总台记者冯超拍摄)

  兴疆稳疆,重在基层。

  在固原巷社区,总书记说,我很重视社区工作。我们要把工作沉到基层,一定要接地气,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根据大家的需求来做我们的工作。

点击进入下一页

△天山区固原巷社区居民欢送习近平总书记。(总台央视记者王哈男拍摄)

04

看博物馆:历史见证 精神传承

  温故知新,鉴往知来。在乌鲁木齐,习近平总书记还考察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这座1959年建成、总面积4.96万平方米的博物馆,是全疆最大的文物和标本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机构。特色藏品主要有纺织品、纸质文书、彩绘泥塑等。

点击进入下一页

△俯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总台记者冯超拍摄)

  博物馆正在展出《新疆历史文物展》,展陈面积3000平方米,展出文物1700多件组,真实展示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细节,也有力佐证了新疆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新疆历史文物展》选取重要文物展示新疆自先秦至清末时期的历史。(总台央视记者李晓周拍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总台央视记者李晓周拍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仓颉篇》木简,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当天,总书记观看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并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他指出,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

点击进入下一页

△《玛纳斯》说唱展示现场。(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2018年3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在讲话中就曾提到《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这三部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其中,《玛纳斯》就源自新疆柯尔克孜族。这部史诗讲述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斗争的故事,诠释了顽强不屈、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古就牢不可破。

  “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两年前,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从看大学、陆港区,到看社区、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乌鲁木齐的考察行程,就是对完整准确贯彻治疆方略的鲜明宣示。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