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东西问丨王胜:蓝碳国际合作如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新动力?

2022-07-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

中新社海口7月18日电 题:蓝碳国际合作如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新动力?

——专访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王胜

中新社记者 杨旭 尹海明 王子谦

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当前,国际蓝碳合作已从科学研究阶段向纳入国际气候治理方向不断推进。

为什么说蓝碳国际合作已迫在眉睫?中国参与全球蓝碳治理的切入点在哪里?同为南海沿岸国,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蓝碳合作将带来哪些积极作用?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王胜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新兴领域,蓝碳国际合作必要性和迫切性体现在哪里?

王胜:蓝碳国际合作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从全球层面来看,主要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全球升温,气候风险越来越高。2015年,各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签署《巴黎协定》,规定应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而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必须减排增汇,推动蓝碳发展,尤其是推动蓝碳国际合作。

从国内发展层面来看,中国于2020年9月向世界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要向全球履行“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要推动自身产业向低碳甚至零碳方向发展。中国正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推动蓝碳国际合作,将促进海洋产业的蓝色高质量转型与发展。

中新社记者:中国与东盟国家都面临气候变化的挑战,应如何开展蓝碳国际合作?

王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东南亚许多国家也宣布了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南海是地区沿岸国家的共同家园,利用南海碳汇资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认为,中国和东盟的蓝碳国际合作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是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蓝碳合作的意识。可充分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对话海南”等既有国际交流平台体系,设置蓝碳合作议题,加强学术研讨,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交流合作。建立蓝碳学术交流、技术和设备展示、项目发布机制,以国际会议、论坛、展览会等形式,探讨未来蓝碳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双方智库共同搭建蓝碳务实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大蓝碳科普宣传,设置相关学术议题,共同增强海南和东南亚民众的蓝碳合作意识。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对话海南”分论坛。<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骆云飞 摄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对话海南”分论坛。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二是携手合作,增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话语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东盟已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中国与东盟国家应携手推动在全球气候治理和海洋治理进程中平等地表达关切,共同建立合作机制,制定联合行动计划,实施海上务实合作项目。争取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通过发展蓝碳实现安全与发展的诉求,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蓝碳市场机制建设,利用蓝碳资源提升自身在碳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全球蓝碳交易市场建设尚处萌芽状态,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利用自身蓝碳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到全球蓝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具体步骤和战略框架中,争取提升在全球蓝碳市场中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蓝碳倡议”国际会议人员考察中国海洋生态环境。<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杨志礼 摄

“蓝碳倡议”国际会议人员考察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中新社发 杨志礼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与东盟的蓝碳合作对深化南海合作有何积极作用?

王胜:蓝碳合作有可能成为推动南海低敏感领域合作的样板。蓝碳属于低敏感的环境和气候变化议题,有纳入国际气候变化治理体系的趋势。东盟国家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南海地区是全球“蓝碳”资源分布最为丰富的区域,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红树林面积均在全球位居前列,开展中国与东盟国家蓝碳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如能推动有效合作,将成为南海低敏感领域合作的一个样板。

推动与环南海国家间的蓝碳产业合作可有效凝聚南海合作共识。以碳汇渔业为例,这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地区可能较有前景的未来合作产业。捕捞业是很多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碳汇渔业”不仅可以做到“减排增汇”,甚至也可以减少南海沿岸国在南海地区的非法捕捞,避免渔业纠纷和渔业冲突。

南海进入伏季休渔期,海口新港码头大批渔船回港靠泊。<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骆云飞 摄

南海进入伏季休渔期,海口新港码头大批渔船回港靠泊。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和东盟在蓝碳环境保护领域有哪些合作空间?哪些方面可成为合作突破口?

王胜:双方可以加强在蓝碳环境修复领域的合作。中国与东盟可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修复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海岸带河口、海岸沙丘以及加强相关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积极保护好自身的蓝碳资源优势,增加碳汇。

海南省琼海市龙湾海滨红树林。<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蒙钟德 摄

海南省琼海市龙湾海滨红树林。中新社发 蒙钟德 摄

另外,还可推动海上新能源产业领域合作。2021年9月,中国宣布不在海外新建煤电项目。许多东盟国家海上能源丰富,可积极利用海上风能、海洋温差能、海洋波浪能、海洋潮汐潮流能等,构筑“蓝色”能源体系,有利于保障自身生活与生产安全。

中新社记者:蓝碳在各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如何在科研、产业、人才等领域加强与国际合作?

王胜:一是加强蓝碳技术、政策和规则研究合作。整合国内优质学术资源,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智库、科研机构的多学科协同攻关合作,加快明确蓝碳的评估、监测、计算标准,完善蓝碳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蓝碳交易的范围和对象。加快制定可在全球推广的海洋碳汇模式和标准体系。

二是密切跟踪、视情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发起的各类“蓝碳倡议”和相关工作组。鼓励国内涉海智库、科研机构积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研究机构开展多层次的交流合作。特别应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蓝碳合作,组建中国—东盟国家间跨国科学研究合作团队,支持蓝碳示范合作项目。

三是探索开展蓝碳增汇示范性项目合作。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模式,积极谋划滨海湿地和红树林增汇、生态渔业养殖增汇、海洋微生物增汇、贝类藻类固碳、海洋碳中和示范等蓝碳示范性项目。积极探索蓝碳增汇项目开发带来的“外溢”效应,有效带动海洋生态旅游、海洋休闲渔业、蓝碳技术服务、蓝碳金融等海洋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完)

受访者简介:

王胜,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致力外事和南海问题研究20余年,深度涉猎国际关系与地区安全战略、南海权益、岛屿发展、海南自贸港建设等跨领域,发表和出版了《非传统安全与南海区域开发合作》《海南服务周边外交的探索与实践》等100多篇学术论文和10余部专著。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