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端午节小知识:为何要悬挂艾草、佩香囊?

2023-06-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

中新网北京6月22日电(记者 上官云)又是一年端午节。避瘟保健、追念先贤……围绕着这些节日主题,民间逐渐形成了吃粽子、佩香囊等丰富多彩的习俗。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表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节时孩子们会系上五色丝线,寓意“驱邪”。

端午节还有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资料图:图为点雄黄仪式。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何谓“端午”? 

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故谓之“端午”。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端午原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

此外,端有“初”的意思,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即“端午”。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

它是咋来的?

端午节的起源与上古时期的天象、历法及信仰祭祀文化有关,夏季时令的“祛病防疫”、“避灾禳祸”观念催生了一系列养生保健习俗。

资料图:龙舟竞渡。蒋克青 摄

南方地区对水神、龙图腾的祭祀,产生了龙舟竞渡、饭食投江等习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附会了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历史人物的内容。

后来,纪念屈原之说,成为影响最广最深的说法。慢慢地,人们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为啥又叫龙舟节?

端午节也有很多别名,这主要是命名方式不同导致的。如重午节、端阳节的名称主要是根据干支纪元而来;龙舟节、浴兰节、菖蒲节、艾节等则是根据端午的相关习俗来命名。

程鹏说,其实很多名称都是地域性的,传播范围较小,没有太高的“知名度”,如“当五汛”。

资料图:小巧玲珑、有棱有角的秭归清水粽 王康荣 摄

古代民间为何“躲端午”?

在古人的认知中,由于端午时暑毒盛行,蛇虫出没,人们容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所以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由此,民间形成了一系列特色习俗,如“躲端午”等。还有一些禁忌,如不宜盖屋,“五月盖屋,令人头秃”(《风俗通义》佚文);不宜生子,即“不举五月子”。

什么是“端午三友”? 

有说法称,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其主要就是用来驱邪祛病。

等到端午节来临,人们一般把艾草和菖蒲插在门上,《荆楚岁时记》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资料图:挂艾草 。郑家裕 摄

艾作为重要的药用植物,有着特殊的香味,可以驱病、防蚊、辟邪。此时正值艾草生长旺期,功效最好,因此人们会争相采摘悬挂艾草。

趣味习俗有哪些?

聊起端午节,人们总会想到龙舟竞渡这一习俗。

程鹏介绍,在中国北方地区,由于缺少江河,所以很少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但会在端午这天射柳和打马球,这主要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竞技遗俗。

在南方有些地区,端午节时还有放纸鸢的习俗。

此时为何有采药的习俗?

古代民间认为,端午时节阳气旺盛,是各种草药生长最为茂盛、药性最强之时,此时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所以采的草药最为灵验、有效。

资料图:制作艾草香囊。 张畅 摄

此项习俗来源久远,在汉代时已影响广泛。《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端午节要佩戴哪些饰物?

端午节时主要有佩戴香囊、五色丝线、佩豆娘、挂“鸭蛋络子”等习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节时,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后来还发展出长命缕、长命锁等饰物。

端午吃什么?

资料图:做好的灰汁粽子。 任俊翔 摄

在端午节的各种美食里,粽子无疑占据了“C位”,它的历史相当悠久,古时又叫角黍。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一般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黄酒。个别地方可能稍有差别,会用其他食物如黄豆代替其中某一项。

此外,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吃“煎堆”。

为何要贴“五毒图”?

资料图:山西临汾上演特色民俗锣鼓表演,庆祝端午佳节。 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夏天天气炎热,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

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其上,寓意使之不能横行。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完)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