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亚洲之光 辉映未来——五个维度解码杭州亚运会

2023-09-23 来源:新华网 分享:

9月23日,象征丰收的农历秋分时节,杭州第19届亚运会将拉开帷幕,亚运之光闪耀西子湖畔。

一处处现代场馆、一个个首创理念、一次次科技赋能、一场场全民健身热潮……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伟大征程上,“人文、绿色、智能、简约、惠民”的杭州亚运会,必将在亚洲和世界体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文亚运

杭州西北,良渚古城中心,大莫角山。

2023年6月15日上午,形如良渚玉璧的采火装置汇聚太阳光束。片刻,圣火在采火棒上熊熊燃起,杭州亚运会火种成功采集。

6月15日,在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举行的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上,采火使者展示亚运圣火。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当“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与中华文明激情相遇,体育竞技之美与千年古都之韵相映生辉。良渚,这个“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为缩影。

9月8日,亚运火炬开始传递,而它的名字是“薪火”——薪火相传的每一次接力,都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足迹。

9月8日,火炬手罗雪娟在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杭州亚运会,人文精神的价值尺度丈量着现代体育的文化厚度。透过杭州亚运会这扇窗,世界将看到什么样的体育盛宴,这里将呈现什么样的中国精神?

钱塘江畔,浪潮澎湃。凭栏处,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静静矗立,“大莲花”静待盛开。

这是2022年3月30日拍摄的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右)和杭州奥体中心网球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作为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举办地,这一场馆造型取意于古老丝绸纹理与编织体系,建筑体态源于钱塘江水的动态。从空中俯瞰,它与亚运会网球项目竞赛场馆“小莲花”犹如“花”开并蒂,串联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如画意境。

透过亚运,高山流水的中华文化呈现时代表达——无论是融合良渚玉琮神韵,用灵动线条勾勒杭城山水的亚运会奖牌“湖山”,还是融入青花瓷等元素的中国代表团礼服,亦或是以花觚之形蕴含宋韵极简美学的亚运会花器,无不透露出国风雅韵的匠心巧思。

透过亚运,人文经济的蓬勃活力得以尽情涌流——前不久,亚运会东道主杭州新设50个亚运人文体验点,将文化资源与亚运元素结合,赋予旅游消费更多文化内涵;湖州、宁波等亚运会协办城市先后打造多条亚运主题旅游路线,6座办赛城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拼接一幅多彩的人文地图。

钱塘江畔,吴儿善泅。以钱塘江和钱江潮头为形象核心的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成为“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一千古名句的生动注脚。

今年51岁的崔海华,从小生活在钱塘江边。身为浙江海盐少体校赛艇教练的他,对“潮涌”有着特殊的感情。

“‘潮涌’会徽象征着亚洲各国(地区)运动员汇聚一堂,在比赛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展现出勇敢、坚韧和拼搏的精神。”崔海华说,“我们将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弄潮儿’精神。”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举办至今,已历33年。33年圣火绵延,见证着中国体育观的深刻变化和体育价值的多元发掘,也映射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弄潮奋进, 正是此次杭州亚运会的特质。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亚运会,共有超过1.2万名运动员报名参赛;这是项目最多的一次亚运会,霹雳舞等新项目将首次亮相;这是覆盖面最广的一次亚运会,设置5个协办城市,赛事组织复杂程度远超往届。

无惧挑战,敢拼会赢,中华儿女澎湃向前的精神动力正与杭州亚运会同频共振。

绿色亚运

600多年前,元代画家黄公望结庐隐居富春江畔,笔端流淌的墨汁,化为《富春山居图》名画传世。

时光流转,沉淀历史风韵的江面上,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将成为运动健儿奋力划桨的赛场,杭州第19届亚运会首枚金牌24日将在此诞生。

这是2023年8月24日拍摄的空中俯瞰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从空中俯瞰这片水域,会发现这里的屋顶被绿植覆盖。美丽又具科技感的“空中花园”,不仅让整个场馆的绿化率达到45%,还能固碳释氧、隔热保温和减轻雨水径流。

为场馆内雨水回收系统“诊脉”的国家电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杨阳说:“来自屋顶的雨水经过一系列净化处理后,通过管道分配利用,用于浇灌绿地、中庭水景和公共卫生冲洗等。”

之江大地上,绿色、低碳、生态和谐的亚运新篇章正在丛丛绿意中书写。

这是2023年8月23日拍摄的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八里店镇的西山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周边的居民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绿色亚运,低碳先行。

“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目标如何实现?当视线转向杭州奥体中心电力保障作战指挥部,人们找到了答案。在这里,成排显示设备有序安放,大屏幕上的杭州亚运会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显示出各个运动场馆的实时用电情况。

这个被称为“智慧大脑”的指挥平台,可实现包括56个竞赛场馆、31个训练场馆等在内的近300个亚运保电场所的电力数据实时监控。

“杭州亚运会保电工作面临场馆分布分散、参与人员设施众多、保电时间跨度大等考验。”杭州亚组委场馆建设部设施运维处副处长李沈飞介绍,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的上线,通过数字化监控、科学化指挥、智能化预演,推动亚运场馆设施运维更加智能、高效。

绿色亚运,生态赋能。

前不久,多位驻华使节在浙江参观访问时,对绍兴柯桥羊山攀岩中心印象深刻。远观攀岩中心,镂空的外立面让这座新建场馆形似江南丝绸文化的符号——蚕茧。向西面看去,羊山石城的景色尽收眼底,人造岩壁赛道和石城风光相映成趣。

这是2022年3月23日拍摄的绍兴柯桥羊山攀岩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杭州亚组委供图)

现代建筑和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背后,是废弃矿山经过建设开发,华丽变身“岩壁芭蕾”国际赛场的绿色转型故事。

离场馆不远的柯海公路上,满载布料的来往货车川流不息:运进的是白色坯布,运出的是五颜六色的纺织面料,分散到产业链下游。曾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传统产业,如今也实现了绿色转型。

人不负青山,绿水青山亦为亚运增添光彩。

如今,绿水青山不仅是浙江1.9万余个乡村的“金名片”,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随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蓬勃发展,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增长到2022年的37565元。

在位于亚运协办城市温州的龙舟湖,中试区水清见底。一排排高楼大厦的清晰倒影,映照出蕴含在中国式现代化之中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这是2022年8月8日拍摄的在浙江省温州龙舟运动中心举行的龙舟比赛(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苏巧将 摄)

为了保障亚运龙舟项目有良好的赛事水域环境,温州大学藻类防控专家团队将超声波技术与传统的除藻技术结合,作用于河道内藻类水华,有效提升了水域水质。

正是在这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上,一幅生态画卷铺展开来——2022年,浙江作为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4%的人口、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造了全国6.26%的国内生产总值。杭州亚运会的低碳实践,将为浙江乃至全国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示范。

智能亚运

9月16日,伴随着响亮的锣鸣声,杭州亚运村正式投入赛时运行。

不只有温馨环境与特色美食,亚运期间,入住的运动员、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和媒体人员将解锁智能亚运带来的便捷体验。

坐上AR智能巴士,车窗上的吉祥物“江南忆”、运动项目、杭城景色等虚拟场景与实景交叠,带来如幻似真的互动体验;扫码入住“云上亚运村”,场地预约、菜单查询、信息咨询、地图导览等需求,只需指尖轻动……

9月12日,媒体记者在杭州亚组委举办的亚运村媒体开放日活动中体验AR智能巴士。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身披亚运会主形象色“虹韵紫”的复兴号从杭州东站驶出,串联起金华、温州等办赛城市。“5G+WiFi”全覆盖、车内气压和温度自动调节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将“智能”悄然无感地带给旅客。

9月16日,“亚运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驶入杭州东站。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智能,是杭州亚运会的办赛理念之一。一项项新技术与体育赛事的“无缝衔接”,让体育的盛会因智能而更加美好,时代的新意在西子湖畔淋漓展现。

数字技术的赋能,让赛事组织更加高效畅通——办赛端,体育赛事数字办赛平台“亚运钉”集成近300款数字化应用。在赛时,将实现数十万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织在线、沟通在线、业务在线”大协同。

创新科技的应用,让竞技比赛更加精准公平——羽毛球馆内,20台4K高清摄像机和1台VR相机,让每个精彩瞬间都能被定格和360度回放,裁判借助科技,得以更公平判罚;通过人工智能红外追踪技术,人工智能裁判将选手的每个动作实时转换成三维图像,对选手的各项身体参数和动作角度进行分析、打分……

智能配套的普及,让观众参与更加温馨便捷——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及票务等用户需求,数字观赛服务平台“智能亚运一站通”打通各类亚运场景,集成各类城市服务,为观众提供购票、出行、观赛、住宿、用餐和旅游等28项服务。

杭州市中心的武林广场,最能感知科技给亚运盛会带来的改变:33年前,当北京亚运会的火炬传递到西子湖畔,热情的市民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不少人跟随火炬奔跑;33年后,漫步在修葺一新的武林广场,人们可以掏出手机,创造属于自己的“数字火炬手”形象,在线上传递火炬。

互联网空间的“薪火相传”,让科技创新之光为体育精神裹上一层绚丽的光彩。

“数字技术正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参与到亚运当中。”蚂蚁集团支付宝亚运数字服务产品总监孟琰说,目前,已有超百万人在“亚运元宇宙”的世界里体验亚运知识科普与问答、虚拟竞技等项目。

23日,上亿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字火炬手”将携手在虚拟空间“点燃”亚运圣火。亚运历史上首个开幕式数字点火仪式,不仅正式拉开本届亚运会大幕,也将在亚运史上写下浓浓“数字味”“智能范”的有力一笔。

简约亚运

千岛湖畔,淳安界首体育中心自行车馆像一颗明珠,藏于自然山水之间。阳光透过屋顶玻璃洒在木制赛道上,动感十足。拼接起赛道的374片赤松木板都是租借而来,节省了约900万元。

致广大而尽精微。杭州亚运会的简约之风,让大型赛事呈现出洗净铅华后的质朴成色。

这是2022年3月28日拍摄的浙江杭州淳安界首体育中心自行车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周恒忠 摄)

一组数据,展示出节俭办会的力度——击剑项目比赛场馆设备设施“以改代采”,节省资金约2000万元;自行车馆通过优化场馆力学结构设计,节省30%钢材;小轮车、山地自行车等临建赛场安装可拆卸电力预制舱,节省建设时间70%,减少建设资金300多万元;杭州上城体育中心体育场“用旧如新”,节省顶部太阳膜和座椅资金近800万元。

一个画面,呈现出简约务实的品格——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馆,经改造后成为亚运会击剑及亚残运会轮椅击剑两项赛事比赛场馆。在前期评估中,这里的2套电子显示屏设备和“17岁”的座椅得以保留。现在,场馆内约5000个老旧座椅已洗刷一新,构成一片蓝色海洋。

一种声音,传递出善作善成的温度——“满足比赛的要求是‘上半篇文章’,赛后的可持续利用是‘下半篇文章’,这篇文章更重要。”杭州市市长、杭州亚组委副主席兼秘书长姚高员说。在杭州丰北路上,几幢红白相间的建筑原本是一所小学,现在是运动员村餐厅。按照“可逆施工”方案,赛后拆除临时增加的部分设施就可恢复原有校舍。

简约亚运,既是亚运村里进行的一场节约行动,也是打造大型赛事“无废模式”的一次创新尝试。

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的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是杭州亚运会的主媒体中心和壁球项目的比赛地,兼具酒店接待功能。此前,这里每年产生各类垃圾约4000吨。为推动“垃圾源头减量”,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引进了垃圾分类智能化系统,对场馆、酒店区域产生的垃圾实时统计分析,并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垃圾分类不到位的地方,我们会及时采取其他方式增加垃圾分类的分拣率,提高可回收物的利用率,从而达到‘无废’目标。”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物业管理部经理扈广龙说。

简约亚运,不仅是节约资源理念的践行,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体现。

防水功能的环保面料制成的洗漱包、麦秸秆材质的衣架、餐厅里可降解PLA材质的刀叉勺以及稻壳材质的餐盘和碗……丰富多彩的“节俭亚运”活动,传递的是一种办赛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湖州市安吉县山川小学通过举办“绿色迎亚运,垃圾‘袋’回家”绘画主题活动,传递了节俭办赛的亚运理念;杭州市春晖小学通过互动游戏和特色无废体验场景,引导学生树立起“无废”理念……惜物以养德,节俭之风正从会上延伸到会外,促进尚勤尚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惠民亚运

秋日暖阳下,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的“莲花瓣”绚丽夺目,游客民众往来穿梭。

2022年,杭州亚运会宣布延期后,已全面竣工并通过赛事功能验收的56个竞赛场馆、31个训练场馆并未束之高阁,而是按照全民健身、专业主导、学校开放、市场运营等模式陆续向社会惠民开放,开创了国内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在赛前向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领域开放的先例。截至目前,参与健身的人次已近千万。

开放的亚运之门背后,是之江大地“以人为本”的生动实践。

惠民亚运,带来交通之变——

杭州亚运会是第19届亚运会,位于钱塘江畔的杭州亚运村有一条街被命名为“拾玖街”。从杭州火车西站出发,一条地铁19号线贯穿杭州火车东站、杭州萧山机场,量身定制的“亚运号”地铁专列运行在这条线路上。

近年来,杭州交通网络不断织密。8年时间,杭州形成了480公里城市快速路网、800公里高速公路网、516公里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网、376公里高速铁路网。一条条高速长龙,拉近了广大民众与亚运赛事的距离,也联通了浙江各地协同发展的距离。

惠民亚运,引领健身之潮——

在杭州市拱墅区,跳房子、滑滑梯、打乒乓、踢足球……一处处热闹景象引人注目。曾经废弃的停车场经过改造,摇身一变成为杭州市上塘街道蔡马大运河幸福家园的嵌入式体育场。

在温州桃花岛体育休闲公园足球基地,一场全民足球赛近日开赛,吸引了108支足球队近3000名足球爱好者在赛场上竞技。很难想象,这处紧邻瓯江、视野开阔的运动场地,是建在了污水处理厂的屋顶。

“按照分层供地的模式,污水处理厂的屋顶建成了室内气膜滑雪场、室外足球基地、体育配套工程等,大幅改善周边环境,一改原先这片区域邻避效应的困扰。”温州市足协副主席王奇说。

惠民亚运,扮靓城市之颜——

在亚运会三人篮球场馆所在地湖州德清,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市民广场里新设的“舞家红驿站”开门迎客。驿站以党员先锋小板凳、便民服务小方屋、市民活动小集市为主要功能方向,吸引人们前来打卡。

在宁波象山,今年上半年共铺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8个,全面提速城区有机更新与风貌品质提升工作。在迎亚运的热烈氛围中,一些地方特色体育运动的群众基础愈加深厚,逐渐成为地方发展旅游业、特色体育产业的“金字招牌”。

市民在位于高铁桥下的浙江杭州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打篮球(2022年9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维修提升道路等市政设施、扮靓公园广场提升城市风貌、建设百姓健身房和体育公园打造“10分钟健身圈”……“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理念,正在浙江各地落地生根。

从33年前的北京,到13年前的广州,再到今天的杭州,亚运火种薪火相传,亚运之光熠熠生辉。

9月23日,一簇“薪火”穿越时光,将在杭州亚运会主会场“大莲花”燃起“数字之火”,凝聚团结进取的精神力量,激扬亚运健儿的光荣与梦想!

钱江弄潮时,一曲澎湃激昂、振奋人心的亚运乐章如约而至!

世界将见证,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亚运盛会不负期待!

文字记者:邬焕庆、陈聪、商意盈、魏一骏

视频记者:王怿文、李涛、梅元龙、夏越峤、孔令航、徐中哲、余嘉明、吴瑶、翁忻旸、邱世杰、张璇

视频报道员:方杰、徐琼、傅博文、赵敏琪

海报设计:姜子涵

编辑:赵超、屈婷、丁旭、张淑卿、侯帮兴、郭洁宇

统筹:黄小希、何雨欣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