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冰城”缘何成“热点”?——人文经济视野下的哈尔滨观察

2024-01-07 来源:新华社 作者:顾钱江、管建涛、杨思琪 分享:

这个冬季,地处祖国东北角的哈尔滨走进了全国甚至全球视野,各大热榜头条持续走红,被称为2024开年首个“顶流”城市。

“冰城”缘何成“热点”?让哈尔滨成为“网红”城市的,不仅是独具魅力的冰情雪韵,还有积淀百年的人文底蕴。

这里有“冷”与“热”的极致体验,冰天雪地变成了金山银山;这里有“土”与“洋”的碰撞融通,中外文化交汇成新的交响;这里有“闯”与“创”的传承开拓,澎湃出新时代的活力迸发。

今天的“尔滨”,是让本地人有些“陌生”、让外地人越来越关注的宝藏之城。

“冷”与“热”

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如约而至,绚丽的烟花绽放在冰雪大世界上空,透骨的寒冷和暖心的激情也在这一刻交汇,碰撞出充满希望的火热。

2024年1月5日,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游客观看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开幕式上的无人机表演。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哈尔滨的冷,与生俱来。作为我国最北省会城市,这里冬季漫长,动辄出现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因此哈尔滨有了响亮的名号——“冰城”。

冷是阻碍,对发展构成制约。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也因低温、冻土等面临重重困难。由于室外寒冷,东北人曾有宅在家里“猫冬”的习惯。

冷也是资源,别具特色优势。每年12月,松花江上的冰冻了,太阳岛上的雪厚了,“冰豆腐”和“大雪垛”在能工巧匠手中“华美变身”,成为美轮美奂的冰雪胜景,透出冰的晶莹、雪的浪漫,吸引着不远千里络绎而来的游客大军。

2024年1月1日,游客在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园区游玩。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开园不到3小时便吸引4万人流的冰雪大世界,人头攒动的中央大街,游人如织的太阳岛雪博会,“公主王子云集”的索菲亚大教堂……冬日里,哈尔滨各大旅游景区爆满。

2023年12月31日,哈尔滨百年老街中央大街人头攒动。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4年冰雪旅游十佳城市”中,哈尔滨位列榜首。元旦期间,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均达到历史峰值。

以高寒为气候特质的哈尔滨,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上最热的文化符号。这座地处北疆的东北城市,正在把制约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在聚光灯下焕发无限生机。

哈尔滨冰雪文化底蕴深厚,冰雪节庆有60多年历史。1963年,哈尔滨举办第一届冰灯游园会。1985年,首届哈尔滨冰雪节启幕,游客不仅可以在冰灯游园会观赏各种冰雕艺术,还可以坐冰帆、打冰猴,参加冰雪文艺晚会。如今,冰雪旅游和运动、体育、经济相融合,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深厚。

精雕细琢的青花瓷雪雕、写意风格的冰雪水墨画、独一无二的冰版画……依托大自然给“冰城”得天独厚的礼物,越来越多优秀传统文化在雪花和冰晶中次第绽放。

今日哈尔滨,寒冷不变,热度却“只增不减”。背后是这座城市深挖冰雪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各种“有求必应”举措,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主动作为。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游客在中央大街上和身着特色服饰的当地人合影(2024年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文旅部门发布旅游地图和游玩攻略,中央大街为地下通道铺地毯,暖心志愿者免费提供红糖姜茶,景区之间乘坐地铁免费,冻梨切盘,地瓜配勺,豆腐脑撒糖……这个冬天,“尔滨”的种种“操作”让人应接不暇,冰雪旅游市场呈现“井喷”之象。

2024年1月3日,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冰摊位”吸引游客驻足。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尔滨,我来了”“想去哈尔滨的心情达到了顶峰”,不仅是网络“热评”,更是越来越多游客的现实行动。

“冰天雪地是我们最大的特色,‘冷资源’变成文旅融合‘热经济’,靠的不仅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配套服务的提质升级。”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新说,机不可失,哈尔滨将乘势而上,倾力打造“冰雪文化之都”,构建全域冰雪产业新格局,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为更多生动实践。

“土”与“洋”

很多人发现,让哈尔滨在这个冬天“走红”的,不仅是冰雪热,还有特色美食、热情民风。中外文化在哈尔滨碰撞、交融,带给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烟火漫卷的百年街区,人头攒动的红专街早市,行李箱摞成小山的洗浴中心,排号一小时起步的铁锅炖,精致典雅的建筑艺术长廊……除了排队打卡热门景区,哈尔滨的建筑、饮食、洗浴文化以及市民的热情好客,也被大家津津乐道。

“昨天已经尝了锅包肉、油炸糕、烤红肠,今天下雪一定要来吃心心念念的铁锅炖大鹅。排了一个多小时,但是觉得很值。”来自福建的张女士说。

“东北大花”主题与火车、汽车融合,将冻梨改刀、切块、摆盘,用勺子吃烤红薯,路边新增温暖驿站,东北大汉学会“夹子音”……哈尔滨市民的淳朴好客,赢得了外地“小金豆”们的点赞,吸引着八方来客。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出来,很快就到松花江畔的百年老街。漫步在中央大街,恍如行走在建筑艺术长廊。中央大街上的欧式、仿欧式建筑鳞次栉比,汇集多种风格。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当地人通过东北方言问答送礼品的方式欢迎外地游客(2024年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雪花飞舞,霓虹闪烁,琴声悠扬,中央大街89号马迭尔宾馆的“阳台音乐”倾情上演。

哈尔滨音乐博物馆馆长苗笛说,1908年,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哈尔滨第一交响乐团成立。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授予“音乐之城”荣誉称号。冰雪季,哈尔滨还把交响乐团搬进了商场,令游客感到惊喜。

伴随着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启幕,俄罗斯音乐剧巡演版《安娜·卡列尼娜》在哈尔滨大剧院登场,让各地游客在这里大饱眼福。

“土”与“洋”的对话与融合,使哈尔滨更添奇妙丰富的色彩。

走进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一幢幢老建筑装饰富丽,颇具欧洲巴洛克风格,但细部纹饰的雕花图案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临街立面背后的空间也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

院内,映衬着白雪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很多国外游客驻足欣赏货架上的传统手工艺品。一家铺着浓浓东北风的大花布的摊位上,摆着多款俄式“大列巴”。

哈尔滨,一个中西文化交汇的舞台。“不是欧洲去不起,而是哈尔滨更有性价比”“来这仿佛找到了童年,遇见回得去的故乡”……一句句幽默感言,道出了人们对哈尔滨独特风情的喜爱。

“闯”与“创”

哈尔滨,曾经是松花江边默默无闻的小渔村。

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百姓,带着开天辟地的豪迈,历尽千辛万苦“闯”到这里,开垦土地、投亲靠友、合伙投资、开办店铺,成为重要的开发建设者。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哈尔滨占了13项,在全国大城市中居前列。

工人在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作业(2023年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一时间,哈尔滨电碳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锅炉厂……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部部机器轰鸣震天,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崛起,哈尔滨一度成为与上海、北京、天津等齐名的大城市。

工人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作业(2023年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时过境迁,人们不必为谋生而跋山涉水,“闯关东”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座城市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埋头探索,焕发青春荣光。

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80个院落、207栋特色建筑将迎来更新改造。“想过上好日子,等靠要是不行的,还得拿出父辈们‘闯关东’的精神,靠实干‘创’出新世界。”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一家策展书店负责人于冰说,自己希望打造一个兼具文化底蕴和商业潜力的打卡地。

和“土著”于冰不同,“85后”郑好是新时代“闯关东人”。2022年,他从日本北海道大学回国,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短短几个月内,他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围绕寒区冰雪路面开展研究。

“我看好哈尔滨的地域特色,看好学校提供的平台和机会,希望以自己的努力为基础研究、新兴产业发展贡献力量。”郑好期待在“冰天雪地”里大干一场。

寒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也是冰雪游的宝贵财富。抓住“文旅热”的风口,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新经济、新业态,让城市发展尽显青春与活力。

“住惯了‘千房一面’的快捷酒店,许多年轻人开始追求差异化、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几年前,曾在广东工作的林枫、侯佳选择回乡创业,以老哈尔滨风情打造复古民宿。如今,他们的特色民宿已开到十几家。

在和林枫一样的见证者眼中,“冰城”变为“热点”,一场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的变革正在发生,也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生动实践增添注脚——

哈尔滨市文旅局在多个社交平台开设账号,实时更新冰雪旅游信息,其中不乏“哈工大”研学攻略、哈尔滨大滑梯盘点、雪人地图等“网红”观光点位;

叫响以西餐美食、地方小吃为代表的“哈埠菜”品牌,开发“滨滨有礼”、冰雪服饰等100多种工艺品和纪念品,促进旅游消费能力加快增长;

旅游企业和餐饮店主纷纷“头脑风暴”,创意推出黑马骑士、人造月亮、冰面热气球、狂飙气垫船、索菲亚大教堂甜点,“一天一个花样”,满足游客的眼球和味蕾……

冰雪节启幕,新经济、新业态在这里拔节生长。从哈尔滨到“尔滨”,再到“滨”,吸引着各地旅行团带着好奇而来。

2024年1月5日,人们在哈尔滨松花江冰雪嘉年华游玩。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哈尔滨绽放的雪花,是旅游业的繁花,表达了人们对消费复苏寄予的厚望。”1月5日,中国冰雪旅游发展论坛在哈尔滨开幕,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有感而发:新时代旅游业要高质量发展,要推进文化和旅游在更深程度、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融合。

眼下,雪花装点“冰城”,欢聚点燃热情,隆冬方启。这座看得见文化、留得住游客的“冰城”,带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奏响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强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雄浑交响。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