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里的中国活力 |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的这些热词,你了解吗?
| 2024-02-06 来源:新华网思客 | 分享: |
国将种业确立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后,种业就驶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大体上,我国的农作物育种技术经历了自然选择、杂交育种、生物育种,未来极有可能进入智能育种时代。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姚颖垠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学科发展,育种进入由前沿科学技术引领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育种4.0时代。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正推动育种向精准化、高效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为“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做出更大贡献。
农民增收
此次文件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上,提到了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等多方面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2.39∶1。”中央农办负责人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目的就是巩固农民持续增收势头,促进共同富裕。

济源市邵原镇史家腰村农民在果园釆摘富硒苹果。新华社发(苗秋闹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指出,从文件的具体措施来看,就是多措并举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举措是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作用,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这是关系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综合性措施。其次要鼓励支持农村创新创业,通过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扩大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目前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还比较低,大约只有不到3%,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各类资源,实现资源变资本、变财富,拓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来源。
“村BA”、村超、村晚
2023年火爆“出圈”的“村BA”、村超、村晚,被写入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总决赛现场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在2023年10月,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成功举办,让全国篮球爱好者聚集、聚焦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乡。场内,“草根”运动员为家乡激情开打;场外,赛事热度促销黔山贵水的“土特产”。体育让乡村更精彩。如今,当农村群众讨论最多的不是牌局赢多少,而是比赛得几分时,乡村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不仅是属于村庄的狂欢,更让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文法学院教授鲁可荣表示,这些热词的产生,也反映了大众对于乡村文体活动的重视和关注,这是乡村“被看见”的表现,也是乡村文体活动的复兴。
科技小院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科技小院”一词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一个院落、几间平房、三两学生,是科技小院的“标配”。规模虽小,但发挥着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巨大作用。自第一个科技小院诞生以来,这一模式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的重要平台。15年来,我国科技小院的数量已经数以千计,覆盖了超30个省份。

在河北省曲周县育苗产业园,苗乐园科技小院的学生在查看无土栽培蔬菜。新华社记者 岳文婷 摄
科技小院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我们要把科技小院看成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模式。未来的科技小院,不但要针对小农户,针对传统生产技术的更新,还要与现代产业、现代企业对接。”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说。
新华网思客综编自新华社、央视新闻、农民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小康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