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人民城市,永放光芒——写在上海解放七十五周年之际

2024-05-2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

来源:5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姜微 杨金志 吴振东

“上海的命运实际上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

“上海的解放当然要加速完成中国内外关系的一系列根本变化,这些根本变化当然要使新中国的地位一天比一天光明”;

……

由毛泽东亲笔改定的新华社社论《祝上海解放》,意气风发地向世界宣告中国革命的伟大时刻——1949年5月27日,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回到人民的怀抱。

历史总是在回望中彰显必然。时间再上溯28年,中国共产党从上海一幢石库门小楼里走出,救亡图存,历经艰险,终于带领人民迎来了红旗漫卷的光辉胜利。

75年来,我们见证沧海桑田,更把深厚意蕴看得真切——

红色,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推进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擦亮“红色文化”金字招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模式……作为党的诞生地,上海不断从深厚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的革命文物——1949年5月华东军区司令部在解放上海前夕印制的《入城纪律》册子。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人民,是这座城市最根本的初心。当年,解放军战士不扰民、睡马路的“见面礼”,映照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今天的上海,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矢志书写“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方略。

创新,是“排头兵、先行者”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75年前,节节溃败的国民党反动派言之凿凿,“共产党在上海维持不了三个月”。今天的上海,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五个中心”建设日新月异,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上海声音”“上海方案”“上海品牌”逐渐唱响世界舞台……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壮丽梦想,指引着这座城市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光荣之城

5月的上海,阳光和煦。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三柱枪状塔体构筑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巍然矗立,追念着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

  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巍然矗立。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丰碑无言,江水滔滔。

自近代开埠以来,上海始终波诡云谲。沉沉雾霭,掩不住刺云而出的光芒。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便被永远定格。这是一座光荣之城、英雄之城、红色之城。

1949月5月,旧世界的尘埃逐渐消散,新曙光跃出了东方地平线。5月12日,上海战役打响。从当时力量对比看,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全歼上海守敌并非十分艰巨的任务。但党中央从政治战略高度考虑上海解放,为使城市设施免遭炮火破坏、以利新中国建设,特意将“在市区不准使用重武器和炸药”列为攻城最重要纪律之一。这场战役被称作“瓷器店里打老鼠”:既要把老鼠打死,又不准损坏瓷器。

  空中俯瞰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历史由此记录下上海战役两个风格迥异的场景——

一边是惨烈的牺牲。共计7613名解放军战士倒在胜利前夕,上海战役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城市攻坚战中持续时间最久、牺牲最大的战役之一。

一边是有序的城市。上海重要设施、建筑、文物被完好保存下来;在15天激战中,全市水、电、煤气、电话畅通运行,商店照常营业……

27日,上海全面解放,城市街头红旗插遍,火热的标语洋溢着喜悦。时年27岁的秦怡也在庆祝的人群里,她曾回忆:“我怀着从未有过的儿童般的欣喜,高唱《解放区的天》,向每辆卡车上的解放军同志致敬告别。一样的柏油马路,一样的高楼平房,那天给人的感觉却格外亲切。”

陈毅司令员这样总结这场战役:上海解放是一次胜利会师,解放军从外面往里面打进来,上海人民从里面打出来,地下党组织里应外合,为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打开今天的上海地图,便不难理解陈毅的话中之义。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旧址、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年—1931年)、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600余处红色地标在城市中如繁星遍布。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和中国革命早期指挥中心,党的组织长期在这座城市开展重大斗争,风云激荡中,红色基因深沉镌刻进城市的血脉。

  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上海解放75周年之际,“光荣之城”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启动。5月,上海向市民免费发放1万本红色“沪”照,拿着这本寻访手册,可探访革命旧址、伟人故居、行业博物馆等45个红色场馆,集章、打卡,收获个人专属的“城市印迹”,重闻历史的回响。

  上海红色文化季期间,全市免费发放1万本《光荣之城 红色“沪”照》寻访手册。(上海“红途”平台供图)

理想信念如火炬,如明灯,穿透时空将现实照亮。

一部名为《向延安》的话剧,于5月27日举行世界首演。虽叫《向延安》,但主人公向金喜却从未真正抵达延安,就在奔赴延安前夜,他接受了潜伏任务,从此留在险象环生的上海。

“这是一段暗夜与黎明交织的故事,向金喜一生未能踏出上海,却以一种隐秘而伟大的方式抵达了‘延安’。”原著作者、话剧编剧海飞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但青春永远不变的主题是理想、勇敢、奉献。”

《向延安》的故事有太多的原型。据统计,1949年5月9日至21日,短短12天内,垂死挣扎的国民党反动派连续枪杀、活埋43名革命志士,他们多是开展群众运动的中共党员、党的秘密工作者等。连日来,“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李白烈士故居等地访客不断,民众借此追念这些“与新中国擦肩而过的人”。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上海近年来着力打造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建党故事传播高地。2021年5月,《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经表决通过,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推动红色旧址、遗迹、地标得到进一步妥善挖掘、保护、利用;“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先后成立;此外,创新传播方式激活红色资源,优秀红色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持续涌现……

根深才能叶茂。党的工作,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在基层。下更大功夫推进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做好为基层减负增能大文章……上海正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红色血脉代代传承,为英雄城市的永续发展牢筑基石。

人民之城

拂去75年岁月风尘,这一幕历久弥新、光辉灼灼:1949年5月27日清晨,早起的上海市民推开家门看到,蒙蒙细雨中,一排排尚未洗去战火硝烟的解放军战士,抱枪和衣,睡卧在潮湿的水泥马路上……

“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打响,投机分子遭受重创。物价和市场的稳定,为上海人民的新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岁月砥砺信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初心始终不变。

2022年7月24日,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东路68街坊和67街坊东块旧改第二轮征询首日,签约率即超过97%,高比例生效。这标志着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从1992年启动至今,成片旧改30年宣告收官。

  空中俯瞰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东路68街坊和67街坊东块所在区域。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旧改被称作“天下第一难”,再难也要做。征收方案由群众参与制定,征收过程由群众全程监督,“钉子户”转变成政策宣介“代言人”,旧改工作真正得到群众认可和信任。

住有所居,抚慰寻求烟火温暖的内心,承载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

床位租金每月不过千元,冰箱、空调、独立卫浴设施配齐,交通便利、产业集中,特别注重营造“家”的氛围……2023年,上海拿出1.1万张床位,面向建筑、环卫、快递、外卖、家政等城市建设、运行保障和市民生活服务等行业一线人员,推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今年,计划新增床位超3万张,让更多最一线的城市建设者、管理者“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从关爱一“小”、关心一“老”,到社区食堂的一份营养菜可不可口、垃圾分类的一张投放时刻表合不合理,再到建设“千园之城”的一个进度条已“加载”几成,公共服务供给、城市日常管理、空间规划建设,一座超大城市的事务何其之繁?但对民生关键细节的一盯再盯,是把人民高高举过头顶的行动自觉,是绣花一般的精细用心。

“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并用他们的意志唤起了难以想象的力量。”当年美国记者白修德和贾安娜在《中国的惊雷》中得出的结论,今天仍在被一次次验证。

上海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的首提地。当下,覆盖全市16个区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场场立法意见征询会让严肃法条“蘸满”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拨通市民服务热线,来自群众的“金点子”不断转化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在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格”,无论是加装电梯还是破解停车难,有事好商量、事事能商量,成为百姓生活的日常。

黄浦江、苏州河穿城而过,将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铺展开来。今天,见证上海百年沧桑的老建筑,一砖一瓦,洗尽铅华,依然熠熠生辉;滨江滨河岸线贯通开放,一步一景,市民游客休憩、漫步、健身,乐在其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一江一河”边写下生动注脚。

  从苏州河水域拍摄的上海城市风光。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未来之城

东海之滨,上海洋山深水港好似迎风征帆。这里是全球集装箱作业最繁忙港区,是世界瞩目的“东方大港”。

2023年,上海口岸货物贸易总额达10.7万亿元,占全球比重约3.6%,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

“上海是一个生产的城市和革命的城市,在反革命统治被捣毁以后,这个特征将要显出伟大的威力。”《祝上海解放》中的这句话,预言了回到人民手中的上海,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弦歌不辍共潮鸣,书写彪炳史册的发展奇迹。

当上海海关大钟敲响新中国时间,只争朝夕的城市,迅速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成为共和国飞速运转的“工业母机”。

第一辆标定型自行车、第一代国产轿车、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世界上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完成世界首例断手再植手术……一个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铭刻着上海印记。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一直是全国经济的重要支撑。从1953年到1988年,上海累计向国家上缴财政收入4725亿元,为国家出口创汇658亿美元,以全国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了1/10的工业产值、1/6的财政收入。

“从上海解放的第一天起,上海的党组织和上海人民在接管、管理、建设上海过程中经受了无数考验,也不断创造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治理大城市的成功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

正值初夏,外滩游人如织,浦江对岸的陆家嘴金融城高楼鳞次栉比、夜晚灯火璀璨。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浦东的夜空还是一片黢黑。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打出浦东开发开放这张“王牌”,这一战略指向宏大:不仅是建设一座新城,更是为改革开放探路前行。

诞生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出台第一项养老保险制度,成立第一个金融贸易区,引进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建设第一家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创设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上海以“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担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交出一张张出色的答卷。

  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标志“海鸥门”。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大河奔流开新路,层峦竦峙争高峰。

“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踏上新征程,上海锚定方向,奋楫扬帆,驶向未来。

——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3个月,一家企业能在上海做什么?2023年10月8日,全球制药巨头莫德纳取得莘庄工业区工业用地,12天后拿到施工许可证,从签约到开工仅用3个月时间。

此前2019年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沪,当年实现开工、竣工、投产、上市。莫德纳又一次刷新上海大项目落地速度,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更多国内外企业坚定地选择扎根上海。

浦东综合改革试点落地实施,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率先开展压力测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能级持续提升,连续六年成功精彩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面向未来,上海正以更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更好发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风向标”作用。

——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每一束辐射光,都将穿透未知世界的黑暗。”在上海张江科学城,一台巨型鹦鹉螺造型的大科学装置,仿佛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这是我国首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曾创下我国大科学装置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记录。如今,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一代同步辐射光源正在酝酿。

  空中俯瞰张江科学城。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张江科学城、“大零号湾”、G60科创走廊、杨浦科创带、徐汇“模速空间”……科创集群在城市版图上呈鼎立之势,上海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中的排名已上升至第5位。从几十年前的万吨水压机到今天的国产大飞机、大邮轮,众多代表中国制造最高水平的“第一”在上海诞生。

  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光源”。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创新,始终是上海最鲜明的品格之一。上海谋定而动,“闯”在基础研究无人区,“创”在制度改革生态田,“育”在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坚定地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努力走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在上海,基于对城市生命体、有机体特征的把握,“一网通办”使越来越多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仅凭一部手机就能办理享受;“一网统管”等数字化平台机制,实时感知、发现超大城市里的细微变化,进行快速有效处置,确保城市安全有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城市运行赋能,为基层治理减负……

七十五载风云激荡,昂扬奋进洪流不息。

上海解放是宣言书。它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更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决心与信心。不甘失败的敌人曾经嘲笑:“共产党军事一百分,经济只能得零分。”如今,上海“五个中心”加速建设、“四大功能”持续提升,成为全世界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这是对历史的最好回应,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上海解放是里程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正在快步走来。上海的巨变,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缩影。

  俯瞰上海洋山港码头。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上海解放是冲锋号。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上海必将以创造性探索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生动的实践内涵,进而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万里长江,浩浩汤汤,东流入海,一如上海走过的路。人民城市向未来,前方是更加远大的梦想、更加壮美的航程。(参与采写:郭敬丹 王默玲 杨有宗 董雪)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