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热度不断攀升——穿梭古今时空 对话千年文明

2024-06-18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

河南偃师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新华社发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展出的奏牍。光明图片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天堂(左)、明堂。新华社发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新华社发

编者按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许多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吸引各地游客来到“考古现场”感知文化力量。

去年以来,文博游持续升温。数据显示,全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3年接待游客总量超67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5%。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缘何走红? 古老文物如何融入现代生活? 本版对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探寻。

“考古遗址”这一概念走入人们视野始于2010年。当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的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3年度累计资金收入44.75亿元,其中门票收入同比增长约5倍,文创、考古研学等文旅消费需求大幅上升,学术、社会活动组织参与量再创新高。

翻开长长的名单,其中不乏北京圆明园、河南殷墟、浙江良渚这类如雷贯耳的名字,同时也有一些考古遗址,受制于交通、文物、展陈设计等多种因素,尚未成功“破圈”。

名单之中,文物大省河南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全国最多。截至2023年底,河南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遗址博物馆达到15处,另有5处正在建设过程中。

“过去河南省是文物保护的资源大省,现在河南在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价值挖掘和文化传播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表示。

1.古今同地 文物展示“一眼千年”

在传统博物馆中,观众可以看到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文物。这些“可移动”的宝贝经过长途跋涉,甚至漂洋过海,最终在玻璃展柜中与观众相遇。而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与之不同,它们不仅展示文物,同时也展示遗迹和现场本身。

根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修订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

古今同地,是考古遗址公园的最大特征,也是其最大魅力所在。

6月上旬,牡丹虽已卸去芬芳,但洛阳城内依然游人如织。洛阳有3处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沉睡千年的遗址“破土而出”,已然成为洛阳崭新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地标。

近年来,洛阳按照“一址一策”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文物保护展示工程,为公众搭建起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时空隧道”。

位于洛阳城市核心区的隋唐洛阳城,自隋至北宋沿用530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之一。1988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确定的36处重要大遗址之一,2010年被评定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如今中轴线上的历史建筑保护复原展示项目陆续建成开放……几十年来,隋唐洛阳城遗址探索出一条考古遗址与城市发展共生的道路。前不久,“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处”成功入选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

在遗址公园里,一件件正在清理的文物曾经是古人祭祀所用器物,一层层的文化立体剖面清晰可辨,真正实现了“一眼千年”。采访中,一位游客说,先民们创造的璀璨文明就在眼前,非常震撼,这种新鲜感和沉浸感是图书图片和数字展示无法替代的。

“收藏进普通博物馆里的文物,由于脱离了其原来的历史场域、文化坐标和使用场景,可能会对观众理解历史带来一定困难。而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就建在遗址之上或者附近,文物出土后原地展示,实现了汇集考古发掘、科研保护、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立体活化集中展示。参观者可以感受到更强烈的现场真实感、历史吸引力和视觉震撼力。”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谈道。

2.活化利用 拉近观众与文物时空距离

很大程度上,展陈方式影响着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的吸引力。2023年11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十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指出,科技创新是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将传统文物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营造“情与境”还原考古遗址和文物的风貌,让观众收获可感、可知、可切实参与的沉浸体验,可以实现从让文物“活”起来到展览“活”起来的跨越,推动考古遗址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不断创新表达,让文物以文创、动画、影视、互动游戏等方式走近公众,给大家带来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最近,博物馆上新两面“数字魔墙”,让大人、孩子都着了迷。其中一面,用动画“青铜爵诞生记”讲述青铜爵准备泥坯、制模等过程,把夏代先进的青铜器制造工艺“说”得明明白白;另一面则集中展示了600件文物,伸手拖动“文物”趣味横生,“国宝”在指端被“轻松拿捏”。

“数字馆”则更加好看好玩。三维特效呈现出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华夏第一龙”绿松石龙形器等诸多“中国之最”,还能再现夏王朝的车辇仪仗、王室仪典等“国之大事”。在玻璃栈道上,观众可以通过球幕亲临其境,互动式体验夏朝先民的生活。

“除了沉浸式体验,我们还新推出文创糕点、文创印章等产品,让大家把‘文物’带回家。”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莉表示,文物活化利用需要与时俱进,从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到开发文创产品、运用科技提升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

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立刻成为文博圈的一件大事。不少文博爱好者从全国各地赶赴河南安阳,力争第一时间目睹它的风采。还有网友分享攻略说,“从首都北京出发去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都城安阳,高铁最快只需要1小时48分钟”。

殷墟博物馆新馆址就位于殷墟遗址核心区,与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新馆西北为王陵区,东北是洹北商城,东南为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冈三叠层”遗址。“与建于2005年的原殷墟博物馆相比,新馆不仅规模大,而且展陈内容、设计理念、展陈形式都有重要创新。”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介绍,新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展陈文物数量多、类型全,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

漫步其间,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恢宏气象扑面而来。殷墟博物馆新馆在文物陈展方式上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并通过全息投影、虚拟数字人、多媒体交互等“黑科技”,赋予文物、文献以新的表达方式,提升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广度、深度、精度。3000多年前的殷墟以更青春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在赓续传承中焕发蓬勃生机。

3.精彩讲述 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深入挖掘考古遗址历史文化,精彩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始终是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孜孜以求的目标。

麦杏黄时,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百余亩小麦成熟,微风拂过,掀起阵阵金黄麦浪。3800多年前的二里头先民,曾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如今的遗址之上万物并秀、生机盎然,丰收美景与文物遗迹和谐共生。

2019年10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与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步开放,成为系统展示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游客接待量已达500万余人次。

“洛阳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的核心地区,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等诸多大遗址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洛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晓军表示,近年来洛阳着力将大遗址打造为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通过系统展示研究成果、讲述文物故事,让古老遗址重焕光彩。

传承文物的历史文脉,既要建设“硬件”,也要提升“软件”。通过专题展览、学术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考古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不断释放、呈现、发展和创新,文物和历史真正走向大众。

据介绍,殷墟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打造了《甲骨文里的小王子》《大邑商奇遇记》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精品研学课程,积极开展“商传千年铸未来”校园行、“探源大邑商”线上公益讲座直播,让公众切身感受传统文化,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情感联结;邀请国内甲骨文研究方面的专家举办《甲骨文二十讲系列专题讲座》,阐释其在中华历史脉络、中外交流互鉴、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大传播力度,开设以日读为特色的《殷墟国宝日历》,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商朝在都城、文字、礼乐、手工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传播商文明3000年的历史文明与璀璨珍蕴;在《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上,通过科技手段进一步揭示了亚长性别、年龄、身高等基本信息,同时还展示了亚长当时的生活习惯、疾病创伤,重塑了亚长的“血肉身躯”。

自2月26日开馆至端午节假期结束,仅三个多月时间,殷墟博物馆新馆接待游客人数就达54万人次。为回应游客的热切期盼,殷墟景区还推出数字妇好光影秀、妇好墓XR沉浸式体验、车马坑数字化演艺、商代服饰换装、商代车马巡游等活动,让游客共度奇妙的殷墟之夜。

“在文旅热大背景下,遗址公园及遗址博物馆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研究机构、学校等组织机构的合作,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挖掘文物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表示。(记者 王胜昔 通讯员 郝永飞 智慧)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