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青海篇章

2024-06-21 来源:光明网 分享:

作者:中共青海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中采取战略性举措,实现突破性进展,取得标志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一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站在新起点,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擦亮“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鲜明文化标识。

1.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从政治、历史、理论、实践等维度深刻把握这一思想,对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格局全面重塑,激发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现实中国、根植于历史中国,是党领导人民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百年实践总结和理论结晶。我们党历经百年历史征程、总结百年实践经验,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立足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揭示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探索和实践经验,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世界文化激荡之下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战略引领,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和扎实、深厚、广泛的实践根基。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文化的地位作用,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推动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伟力。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七个着力”、11个方面的重大创新观点和16个方面的战略部署,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明确了新的实践要求、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2.奋发有为推进青海文化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青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坚持凝心铸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经验交流暨理论研讨会,办好理论专题专栏、打造理论宣讲品牌队伍、推出汉藏双语理论读物、深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让党的创新理论浸润江源大地。立足“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的“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组织“领航”“足迹”主题报道、“牢记嘱托 不负青山”等特色报道,举办“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青海宣介会、“新时代 新青海 新征程”主题成就展,凝聚起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奋进的强大力量。

增进文化认同。青海牢牢把握文化认同这个根本,发扬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立足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特殊省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充分彰显昆仑文化蕴含的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和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河湟文化、格萨尔史诗、热贡艺术等时代价值,打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等一批文化符号,青海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开创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赓续历史文脉。我们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召开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座谈会,出台青海省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颁布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建设国家级热贡文化、藏族文化(玉树)、格萨尔文化(果洛)3个生态保护实验区。助力实施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喇家遗址、热水墓群考古发掘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建立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打造“青绣”“花儿”等非遗品牌,让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永远传下去、更好用起来。

传承红色基因。青海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形成、分类分布、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构建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体系。加强海北原子城、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班玛红军沟等红色遗址的修缮和利用,打造123处国家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弘扬青海大地上熠熠生辉的“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等伟大精神。探索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精心打造“雪域高原·红色青海”等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和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讲好青海故事。我们秉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胸怀,举办“中国这十年·青海”新闻发布会,开展“湟鱼洄游”等特色主题报道,打造“国家公园省”“昆仑文化”系列直播品牌、青海湖文化文艺品牌,拍摄《雪豹和她的朋友们》《自然之源》等纪录片,推出鲁迅文学奖《荒原上》等一批优秀作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强人文交流,在德国等30余国举办“感知中国·大美青海”民族文化艺术展,开展澜湄六国青年溯源探寻活动,依托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等重大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平台,讲好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生动故事。

3.深耕文化沃土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青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地之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现地之一,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新征程上,我们将深耕文化沃土,以培育弘扬青海“五个文化”为抓手,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撑。

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守护“中华水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享有“中华水塔”等美誉,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特殊的生态地位,造就了深厚独特的生态文化。我们将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深化青藏高原特色生态文化体系研究,挖掘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现实价值,建设国民生态文明教育体验基地,开展生态省情宣传教育。持续打造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美丽中国·洁净青海”建设,深入实施保护中华水塔和“清洁三江源”等行动,推动高原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实施“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品牌提升行动,加快推进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让青海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向世界展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窗口。

培育弘扬历史文化,探源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青海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河湟文化、昆仑文化等独具一格,热水墓群、伏俟城等历史遗址星罗棋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我们将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推动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深化中华文明青海探源工程,加强中华文化基因专题研究,推进“考古中国”重大工程,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完整传承下去。推进热水墓群考古基地和省级文物标本库建设,加强古籍保护整理出版,推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打造“河湟故居”“多彩藏居”等特色民居,推出更多“青”字号品牌。加快推进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青海段建设,打造黄河上游文化旅游带,让历史文化焕发生机和光彩。

培育弘扬红色文化,挺起民族脊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青海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青海的鲜活传承和重要展现。我们将加强革命文化的研究阐释,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大力宣传革命英烈、“两弹一星”元勋等民族脊梁式代表人物,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系列活动。深入实施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工程,大力推进网上数字化红色展馆建设。加大红色旅游、红色研学开发力度,打造富有红色文化底蕴的品牌景区、精品线路,推出一批文创产品、宣传片、微视频,让人们在追寻“诗和远方”中感悟红色文化。

培育弘扬民族文化,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青海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融合典型地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行区和展示地。我们将立足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地域特征,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各民族文化经典互译工程,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打造以“唐蕃古道”为载体的双向交叉式民族团结进步走廊,推进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实施民族服饰、民族美食、民俗活动等传承创新项目,推进“青海民族风”建设。举办热贡文化、丝路花儿、河湟文化等艺术节,打造“藏毯”等文化品牌,生动展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美好景象。

培育弘扬高原文化,展现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青海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登高望远、脚踏实地、感恩奋进,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高原题材文艺精品璀璨夺目,文明新风吹遍高原大地,新青海建设展现新的精神气象。我们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高原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昆仑计划”,加快文化数字化发展,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供给。创新实施“四季村晚”等文化惠民活动,建好用好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让群众更加热爱文化、享受文化。深度融入国家文化战略,协同推进长江、黄河流域文化带以及兰西城市群文化圈建设,打造以“丝绸之路”青海道和“一带一路”为载体的高原文化体验走廊。建立高原先进典型培育和示范工作体系,选树更多可亲可敬可学的“时代楷模”“青海榜样”,激励全省各族儿女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