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天府新视界丨书画传习,青春应如何开笔?

2024-07-02 来源:四川观察(来源:天府新视界) 分享:

课桌整齐摆放,宣纸铺开,数百名青少年挥毫泼墨。这样的场景,在四川21个市州陆续上演,并持续两个月。

4月以来,随着省委宣传部、教育厅、文化和旅游厅、团省委、省文联、省少工委六部门联合发文,第三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研墨开笔。这也是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青少年“能文能武”计划的创新之举。

为何要如此大力推行书画传习?

书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基因,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承和创造。

文化传承,需要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薪火相传;书画传习,更是需要一代人接续一代人的心摹手追。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气象,书画承载着文明的印记,穿越古今,横跨东西,依然如此朝气蓬勃。

第二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决赛现场 摄影/杨译焮

书画是活着的艺术,需要不停地回望历史,也需要随时代日日常新。因为不断地继承与创新,才实现了一生二、二生三的繁荣与延续。

蜀人书画恰恰就像呼吸一样,从未断代,这也是一方水土能够传承的关窍所在。

唐末至五代,全国多地陷于战乱,四川却相对安定。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迫使唐代皇帝两次入蜀避难,众多宫廷画家跟随入川,宫廷绘画技艺传入四川,推动了四川书画艺术繁荣。

其后,“江山代有才人出”。从宋代“三苏”、文同、法常,到元初邓文原;从明朝三才子之首的杨升庵,到“蜀中怪才”李调元;再至近代“五百年来一大千”的张大千,把中国书画艺术又一次推至巅峰。

巴山蜀水灵气汇聚,文艺才学南北兼收。书画艺术既是一脉相承,又显得别具一格。

居于浣花溪畔的唐朝女诗人薛涛,取浣花溪水创制的小页诗笺,风靡当时,并对后世制笺业影响深远,后人将此笺命名为“薛涛笺”。她所写的《萱草》等几首诗的行书真迹,后被北宋皇室视作珍品收藏,蔡京、米芾、蔡卞这3位北宋著名书法家甚至将她的书作与王羲之和卫夫人对比。

在“文人天堂”的宋朝,虽同为蜀人,仅画竹一项,却是各领风骚。眉州苏轼不仅一气呵成写就“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他还开创“苏派竹画”,一幅《枯木怪石图》入选“中国100幅名画”。虽是苏轼的忘年之交,绵州盐亭人文同开创“湖州竹派”,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胸有成竹”的底气,也留下了跻身“中国100幅名画”的《墨竹图》。成都华阳的李时雍,是四川历史上第一个书学博士,也是北宋仅有的两个书学博士之一(另一个是米芾),他画墨竹的技术同样高妙。

除了创作本身,蜀地还为创新提供天时地利。米芾留下的“中华第一美帖”《蜀素帖》,就是在“四川造”丝绸织物上进行创作的。《蜀素帖》是目前唯一以材料命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大元素、两种线条的交响。

第二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决赛现场 摄影/杨译焮

数字时代,“输入”代替“书写”是常态,“师古开今”的艺术应该如何传承?

追求笔墨纸砚背后的厚重文化。书画艺术不是简单的写字、画画,而是以具象的形式达到对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传承,笔端是字、是画,透过纸背体现的是艺术家对诗词、楹联、音乐,甚至人生态度的涵养,是多元文化的厚积薄发。

画家李苦禅也曾说,“功夫在画外”。传统文化的积累和学习也需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在四川层出不穷,义务教育阶段开好美术、书法、音乐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戏剧、川剧、四川曲艺等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2022年开始,四川全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并作为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追求“提按使转”背后的审美情趣。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这种能力是零零碎碎时间里点点滴滴的积累。2022年起,四川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将美育实践活动作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

2023年,四川青少年美育文化艺术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了“新时代青少年美育发展计划”。四川也在教育阶段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并全面推进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

追求“横平竖直” 背后的人格修炼。书画重“师承”,但更在意“师心而不蹈迹”,是“先有人格、再有书格”的追求。正如赵孟頫“尊古求源”学习王羲之书法,一幅《兰亭序》临摹无数本,直到晚年临摹的《定武本兰亭》,自己才十分满意。这期间,或许不仅仅是笔法、字法、章法循环往复的继承与弘扬,更是对古人“起笔见才、收笔见德”的延续。

赵孟頫临王羲之《兰亭序》 图据川观新闻

苏东坡说“执笔无定法”,文化传承需要层出不穷的创新举措。

书画传习是技艺比拼,更是推动文化传承后继有人的盛宴。在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上,四川21个市州1500多所学校纷纷“出战”,以选拔赛“开篇”,统筹城市和偏远乡村,结合国家“双减”政策和美育教育要求,掀起中国书画传习热潮。立足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传习大会向书画教育、书画交易、书画研学、书画文创等相关文化企业广发“邀请函”,开启了一场全社会的文化传承之旅。比拼已产生近300名优秀书画传习人,产生110个优秀课例和23个优秀传习工坊。

书画传习是创新之举,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顺势而为。近年来,四川“振兴川剧”,《梦回东坡》等巡演引起轰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营川剧院里,多了年轻人的笑声,川剧变脸也成为中小学生课外培训的热门科目;坚持盛世修文,推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巴蜀全书》结项,整理出版《天回医简》《巴蜀文化通史》《四川美术史》等学术研究著作100余部(种);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播出纪录片《寻古中国·古蜀记》,编排川剧大幕戏《白蛇传》《和亲记》,打造“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城市景观。文化“川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书画传习并非只是简单地让技艺在未来“活下去”,而是青少年通过技艺传承获得古人的智慧与定力,激活文化基因,建立文化自信。

书画传习是使命在肩,更是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千年文脉延绵不绝,是一代又一代“东方之笔”接续书写“汉字之美”“山川之美”。书画艺术的种子早已在青少年心中萌芽,从2023年一场展览可窥见一斑。2023年夏天,成都博物馆举办“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近4个月展期超140万人次观展,其中年轻观众占比达80%,观众预约观展一度需要“拼手速”。为现场一睹赵孟頫临王羲之《兰亭序》、辛弃疾唯一传世真迹《去国帖》,有观众不惜排队两小时。

走进第二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决赛现场,看到千名青少年同台挥毫的壮观场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代跃曾感动得热泪盈眶。或许,这是对文化传承“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感动,也是对耕耘者们“文化铸魂、润物无声”的敬佩,更是对青少年人群“致敬先贤、续笔有我”的欣慰。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