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改革进行时)从国有资本“三个集中”看中国国企改革新方位

2024-07-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

中新社北京7月6日电 题:从国有资本“三个集中”看中国国企改革新方位

中新社记者 庞无忌

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优化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观察人士认为,这正是中国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突出特征:在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深化体制机制类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强调功能使命类改革任务,更好体现国有企业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作用。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在于“三个集中”。去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明确指出,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三个集中”标记了中国国企改革的新方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企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放权让利”时期,第二阶段的“制度创新”时期,第三阶段“国资监管”时期,以及2013年至2020年新时代的“分类改革”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这四个时期分别对应不同形势下的改革任务,但其主导逻辑都是如何使国有企业适应市场化的要求,使国企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和2020年开始实施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企在基于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三年行动收官时,国企三项制度(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更大范围落地见效,中央企业存量法人户数大幅压减,“两非”(非主业、非优势)、“两资”(低效、无效资产)清退任务基本完成。

黄群慧说,在此基础上,在新发展阶段,国企改革基于使命导向的新逻辑,要求国有企业在高水平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畅通经济循环等重大战略中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要实现上述使命,关键是以持续的结构调整,促进国有资本布局动态合理配置,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

如何实现“三个集中”?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并不是国企在“三个集中”领域内新增投资,而是对存量国有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包括剥离“两非”“两资”,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进行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等。

图为中国商飞C919国产大客机。(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张亨伟 摄

去年以来,中央企业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战略性重组,成立了一批新的企业;数十家企业集中签约了生态环保、生物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一批专业化整合项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份,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领域的布局比重超过70%;近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对中新社记者说,例如通用技术集团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后,由贸易为主业的企业转而布局“两张床”。一是布局“机床”,整合了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实现工业母机“补短板”。二是布局“病床”,整合中石油、国家电网、中国航天、中国铁建、中国电建的医疗机构,实现了医疗健康类的产业整合。

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大型工程项目。(资料图) 杨艳敏 摄

在增强粮食供应链控制力方面,中粮集团先后打通巴西玉米、南非饲用玉米输华通道,首次进口加拿大杜伦小麦;在物流方面,成功竞得江苏靖江码头项目,2026年4月建成后通过能力将达1400余万吨,将占长江口5700万吨粮食物流规模的约四分之一,进一步增强粮食流通主通道及关键物流节点掌控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三个集中”的重要一环,国有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力度空前。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启动产业焕新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并提出力争到2025年国资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显著提升,带动形成新的一批百亿元人民币级产业;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资产倍增等目标。

展望未来,吴刚梁预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企改革还会着力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国有资本持续向“三个集中”领域流动,发挥好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顶梁柱”和“压舱石”的作用。(完)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