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四川这些人上榜→

2024-12-17 来源:文明四川 分享:

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选表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按照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的要求,评选表彰活动面向城乡基层、各行各业广泛推荐人选,经过逐级审核、集中公示、投票评选、隆重表彰等程序,推出一批事迹突出、品德高尚、社会认可的道德模范。

评选表彰活动现已进入候选人公示环节。经主办单位严格审查,共确定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99名,其中,“助人为乐”类63名,“见义勇为”类58名,“诚实守信”类59名,“敬业奉献”类65名,“孝老爱亲”类54名。12月16日至20日,候选人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集中公示,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军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文明网、中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妇女网同步公示。

其中,四川有9人入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他们分别是:李月莉、陈怀炯、冉体兰、杨光银、张崇鱼、陆相东、马均、郭汉中、蔡小彬。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124李月莉

李月莉,女,汉族,1965年6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农业农村局退休职工。

13年来,李月莉免费教授20余名困难家庭孩子学习二胡;9年里,她义务教授特殊学校100余名残障孩子克服困难、练习音乐,用一把二胡让这群孩子实现自我价值。

小学时的李月莉对二胡“一见钟情”,但因家境贫寒,父母只能给她买一把便宜的二胡。几年后,李月莉的二胡被一场洪水冲走。2010年,李月莉在名师指导下重新学习二胡,通过刻苦钻研技艺,她在“华乐之韵”国际二胡大赛等大型比赛中获奖。2011年,一个孩子的出现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一次演出结束后,一名叫小峰的小学生向李月莉表达了想学二胡并登台演奏的愿望,但因家庭困难,无法实现。“不能让我曾经的遗憾再发生!”李月莉想起儿时的经历,决定成立工作室,从事二胡公益教学。13年来,她免收困难家庭孩子学费、赠送二胡和教材、免费提供伙食,自费带领学生到北京等地参加夏令营和公益培训,参加演出。

李月莉不只帮助困难家庭学生,多年来她累计免费教导视力、智力、肢体障碍等特殊学生114人。相较普通孩子,特殊学生学起来难得多,但李月莉说:“只要你们坚持,我就不会放弃!”在教学中,她耐心细致,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动作都反复教唱、演示;在生活中,她为孩子们按摩僵硬的手指,提供免费餐食;她用心钻研“一指练习教学法”“快乐二胡教学法”等方法,帮助孩子们更快、更好地掌握学习技巧。目前,李月莉已指导6名残疾学生在比赛中获得奖项。

同时,李月莉免费为26名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音乐康复治疗;兼任多所学校的二胡外聘教师,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免费招收困难家庭学生、残障学生,且免费提供二胡;组织志愿者深入农村、学校开展公益演出130余场次,惠及15万人次。

李月莉荣登“中国好人榜”。

142陈怀炯

陈怀炯,男,汉族,1944年10月生,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原院长。

行医六十余载,陈怀炯治疗患者100余万人次。他将祖传诊所和配方无偿捐给当地政府,带出一大批中医骨科专业医疗骨干,推动陈氏骨科医术惠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地区。

多年来,陈怀炯保持着和衣而眠的习惯,以便随时接诊患者。退休前,他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退休近20年来仍然坚持每天工作7小时。2017年,天全县中医医院成立“名中医工作室”,他带领36名该工作室的医务人员每天诊治门诊患者1500余名。

在陈怀炯的一再坚持下,天全县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挂号费仅收取1元,至今已逾17年。仅此一项,2023年帮助患者节约医疗费用100万元以上。他运用祖传秘方结合现代医药,研制出陈氏膏、散、丸、酒剂系列药物,且药物费用低廉,仅几十元便让许多骨伤患者痊愈。60多年来,他为贫困患者减免费用50万元以上,赠送研发的膏药1万余片。目前,医院已成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年门诊量50余万人次,是“四川省十佳中医医院”“四川省重点骨伤专科医院”。

陈怀炯打破“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家规,先后把家传医术传授给460余名医学骨科后辈。他的核心诊疗技术之一“小夹板固定术”,让很多患者免除开刀手术的痛苦。他在医院增加藏语提示牌,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就医。他推动医院同甘孜、凉山等地衔接,投入20万元资金开通异地就医即时结报系统。同周边众多医院组建骨科联盟,目前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训骨科人才60余人,每年跟班带训少数民族地区的医院骨科人才30余人次。

陈怀炯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212冉体兰

冉体兰,女,汉族,1976年8月生,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回马镇文武村村民。

冉体兰从大货车车轮下救出一名两岁幼童,自己却失去左臂。生死关头,她毫不犹豫冲上前,不仅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更挽救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2022年10月2日14时57分,冉体兰在247国道边自家门店附近与邻居聊天时,突然看到一名两岁幼童横穿公路,一辆大货车正向幼童方向疾驶而来。千钧一发之际,冉体兰没有丝毫犹豫,挺身而出、飞奔上前,在幼童被卷入车底前,一把将幼童拉回并护在怀中,自己却与行驶中的重型货车发生了激烈碰撞,当场昏迷过去。事后经检查,幼童仅受轻微皮外伤,但陷入昏迷的冉体兰出现多处伤势,右臂皮肤撕裂,左臂完全粉碎性骨折,后被截肢。

“孩子才两岁啊,那么小,一只手臂换一条命,值了!”“我当时什么都没想,跑过去拉住他背后的衣服把他拽了回来。幸运的是,还好把他抓到了。”这是冉体兰在事后面对大家关心和记者采访时反复说的几句话。冉体兰的救人事迹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在左邻右舍眼中,冉体兰是个乐天派、热心肠。邻里有事,她都会积极帮忙,是大家眼中的“好大姐”。她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美满之家,她也是婆婆眼里的好儿媳。

冉体兰荣登“中国好人榜”。

227杨光银

杨光银,男,汉族,1982年4月生,中共预备党员,四川交运众城物流有限公司驾驶员。

地震来临时,杨光银不顾自身安危,在生死关头果断驾驶重型罐车挡住崩落的山石,为他人筑起生命“屏障”,勇救7名工人,自己却身负重伤。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此时杨光银正驾驶着满载水泥的重型罐车往泸石高速TJ7标3号站卸水泥,注意到山体晃动和碎石滚落,瞬间意识到地震来临。他发现右前方路边有几名工人正在砌堡坎。一边是不断滚落的石块,一边是湍急的河流,狭窄的施工便道上,工人们无处可躲。生死关头,他不仅没有加速离开,反而把罐车停到工人身旁,用50吨重的车身筑起了一道“屏障”,阻挡着不断飞落的石块。罐车刚刚停稳,一块巨石便砸中车头,把驾驶室掀开了一条大缝,车身瞬间变形。他不顾自身伤势,从变形的驾驶室迅速爬出,朝着工人大喊:“大家快跑,快往平地那边跑!”仅仅几秒后,山体发生大面积滑坡,施工便道被完全掩埋,水泥罐车被砸得面目全非。但正是罐车的保护和杨光银的正确指引,为工人们争取了宝贵的逃生时间。最终,杨光银左臂和肋骨骨折、腰椎横突、肺部挫伤,但换取了7名工人的生命。

杨光银母亲年迈、女儿尚未自立,他深知作为家中顶梁柱,自己的平安是家人最大的惦念。他认真学习安全知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坚持文明驾驶,6年驾驶生涯中,从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但在危难之时,他毫不犹疑地作出了选择,挽救了更多生命。

杨光银荣获“最美货车司机”、2022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等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322张崇鱼

张崇鱼,男,汉族,1938年7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巴中市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终身名誉馆长。

张崇鱼历经30余年,先后175次、行程80余万公里拜访6000余名红军将士及亲属,搜集到16.8万余名全国各地的红军和烈士名录,与团队前后收集、整理了3亿余字红军史料,建成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

张崇鱼出生在四川巴中,自幼听着父辈们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的故事,对红军有着特殊的情感。1992年,张崇鱼参加一个纪念活动时了解到,红军将士很多人尸骨无存、无名无姓。他暗暗立下誓言:“为红军树碑立传,让后人铭记!”在即将退休之际,张崇鱼怀揣仅有的800元积蓄,走出了搜集红军资料的第一步。

张崇鱼向全国发出3000多封信函,寻找老红军线索。1993年,在四川省政府批准建立“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后,张崇鱼和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征集到题字题词500余件,红军史料3000余册,红军将士的简历、手迹5000余件,照片2万余张,收集纪念物品1万余件。经过10余年努力,2005年7月,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正式落成。

如今,86岁高龄的张崇鱼还经常受邀前往各地讲述红军故事。每逢清明等节日,他都坚持驻守在碑林,为前来瞻仰、吊唁的群众详细讲解。为了把红军故事传承下去,他一有空就去纪念馆为讲解员进行义务培训,推动策划“红领巾讲党史”志愿服务项目,编撰《将帅碑林碑文集》《红军将士作品选》《红军故事集》《百岁老红军传奇生涯》等46本作品。他说:“不管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累,都会当好碑林的守护人。”

张崇鱼荣获四川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25陆相东

陆相东,男,汉族,1966年1月生,中共党员,四川天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陆相东带领企业诚信经营,先后融资1.2亿元,让四川天华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从濒临破产到大幅盈利的华丽转身;在遭遇极端高温天气时,他让电于民停产半月,带领员工克服困难仍按时供货,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诚信是金的真理。

2016年,为了挽救濒临倒闭的公司,陆相东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然而这笔钱仍未改变公司的困境。转机出现在2016年10月,某贸易公司曾与天华公司签订总价1200余万元的1万吨尿素合同,即使后来市场上涨价40%以上,陆相东仍坚持执行原合同。此举赢得了业内信任,该贸易公司先后累计向天华预付8000多万元货款,此外还有其他经销商把预付款打给天华公司以获得优先拿货权。

2018年,天华公司扭亏为盈。在陆相东的主导下,天华公司从2019年开始,用4年时间还清了债务,2022年实现利润总额10.5亿元的目标。

陆相东带领公司诚信经营、锐意进取。2019年,公司某生产装置出现了问题,陆相东采取“三班倒”抢修的方式,提前7天完成检修任务。恢复生产后,公司多支出运费225万元,变船运为车送,保证了按期供货。

2021年9月,在陆相东的倡议带动下,公司捐款300万元支援泸州地震灾区。2022年8月,泸州市合江县气温频频突破40摄氏度,许多地方水电时断时续,公司响应号召,让电于民。他带领干部员工克服停产半个月的困难,采取请客户动用自家的原料储备、调配运输途中的货物统筹处理、电力恢复后满负荷生产、改变运输方式等措施,避免了客户的损失。

陆相东荣获四川省诚信企业家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402马均

马均,男,汉族,1963年5月生,中共党员,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

马均潜心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和人才培育工作30余年,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

针对四川盆地弱光寡照、水稻产量受限的情况,马均和团队通过长期技术攻关,研发出了多项关键技术,大幅提高水稻单产。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研究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到高质高效种植,再到推动水稻种植节能减排,马均的研究课题不断更新,获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成果总计应用超2.8亿亩,新增稻谷115.19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78.2亿元。

马均矢志强农兴农,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水稻栽培研究,日晒雨淋、反复试验,克服种种困难,突破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机理及其稀植优化生产技术,让每亩稻田节省种子30%至50%、增产30至120公斤。通过多年努力,马均及团队联合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在眉山首创的水稻“一优两高”模式为稳粮保供、助农增收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经历栽培研究经费紧缺、人才大量流失、专业前景黯淡的艰难时期,马均仍秉持“农业研究要甘坐冷板凳”的信念,身体力行扎根田间,培养出一大批知农爱农、勇于实践、甘于奉献的“三农”人才。

马均荣获“农业科技入户先进农业科研人员”等称号,被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454郭汉中

郭汉中,男,汉族,1968年12月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部长、文物修复高级技术工。

郭汉中秉持工匠精神,专注考古文物修复事业38年,发明塑形雕刻、浇铸铜铸件等先进的文物修复工艺,修复6000余件珍贵文物,“重现”华夏辉煌古蜀文明。

1987年起,他正式参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修复工作。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一号青铜神树,是世界上已发现同一时期最大的单体青铜文物,出土之初是200多块的青铜残段。郭汉中在传统的锡焊法之外,又研发了铆接、灌注等办法,历时6年,终于让近4米高的青铜神树涅槃重生,恢复了3000年前的风采。

2019年末,三星堆启动新一轮发掘,祭祀坑的象牙提取成为难点。为避免糟朽的象牙断裂损坏,郭汉中创造性地采用给象牙打高分子“绷带”的蜡模固型加固方式,让上百根珍贵的象牙全部安全出坑。2020年3月,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新发现进行现场直播。在全国观众注视下,郭汉中将3号祭祀坑内的青铜大口尊提取出坑,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文物安全无损。

作为省内青铜文物修复“带头人”,郭汉中还负责了十多项省市级文物修复项目,承接修复省内各大博物馆的各类文物3000余件。郭汉中不遗余力向年轻同志传授文物修复知识和实操技术,培养了一批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先后发表《3D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等论文,填补了国内多项文物修复技术空白。

2022年,郭汉中带领团队成立了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馆内藏品保护修复课题研究,还积极参与实施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

郭汉中入选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550蔡小彬

蔡小彬,女,汉族,1988年9月生,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连界镇国防村村民。

在儿时,蔡小彬的亲人相继离开,她与奶奶相依为命。结婚时,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带着奶奶出嫁”。30多年来,蔡小彬用爱诠释人间真情,奏响了一曲“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动人赞歌,她与奶奶的祖孙情在当地传为佳话。

在蔡小彬9岁时,爷爷和父亲相继去世,母亲不堪生活重压而改嫁,奶奶靠务农养活自己和她,供她上学。奶奶的慈爱与坚强,不仅抚平了蔡小彬幼年双亲缺失的遗憾,也让蔡小彬养成了自强自立的性格。当大多数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撒娇的时候,蔡小彬已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17岁就在附近的镇上打工,靠双手养活自己。

后来,因不放心年近八旬的奶奶独居,蔡小彬回村守在老人身边。到了适婚年龄,她对夫家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提出要“带着奶奶”。婚后,两个女儿相继出生,蔡小彬既要照顾女儿,又要照顾年迈的奶奶,家中十分拮据,只能靠丈夫外出打工赚钱。老人年事渐高,腿脚不便,近年来越发不记事,几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蔡小彬贴身照顾奶奶,毫无怨言。为了方便奶奶看病就医和两个女儿读书,蔡小彬从乡下搬到镇上租房住,一间1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便是四代人的栖身之地。蔡小彬的家在哪里,奶奶就在哪里。家虽贫寒,一家老小却其乐融融。

日复一日,蔡小彬对奶奶的呵护和照顾从未减少,孝心也深深地感染着女儿们。两个女儿从小就目睹妈妈是怎样照顾太奶奶的,她们也学会了很多照顾太奶奶的“技能”,与妈妈一起给太奶奶擦身、洗澡、梳头;太奶奶拉脏了裤子,两个孩子不嫌脏,拿起就去洗;吃饭时,会先想到喊老人,把碗端到老人手上;出门时,两姐妹一左一右搀扶着太奶奶;闲暇时,会给太奶奶表演节目、讲故事……太奶奶总会被逗得咯咯笑。每当看见这样的画面,蔡小彬心里都会涌起一股暖流。蔡小彬以朴实无华的行为、真挚的感情,诠释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蔡小彬荣登“中国好人榜”。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