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王万青和他的玛曲草原

2025-01-23 来源:中国西藏网 分享:

1968年,王万青24岁。

彼时,他刚刚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满腔热血,意气风发。在分配志愿表上,他写道: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当年年底,王万青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医学专业毕业生被分配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这片土地上的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对未来有无限憧憬的王万青在日记中写道:夏日草原很美,各色小花灿烂;午间阳光明媚,令人陶醉。山风猛烈吹来,帽子飞了,汽车爬坡不能停,别了,我故乡上海带来的白色太阳帽。

但是很快,王万青就不得不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未来的生活。

半年时间的集中培训结束后,甘南州委为了照顾这些从外地来的大学生,决定让他们去甘南条件最好的迭部农区工作。但王万青坚持要到最艰苦的玛曲工作,最终,他被安排到了玛曲的阿万仓乡卫生院。

刚到卫生院时,王万青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卫生院只有两间土坯房和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三大件”医疗设施。彼时的阿万仓乡尚未通电,根本无法开展基本的医疗救治;交通不便,出门巡诊必须骑马;饮食习惯不同,基本见不到大米、白面。更为困难的是语言不通,当地群众基本都说藏语,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王万青一口浓郁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连当地汉族干部听起来都很吃力。

然而,困难并没有打倒王万青,他只有一个信念:来了,就要咬牙坚持下去。很快,这位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就学会了骑马,学会了简单的藏语,在牧民的帐篷里,他能大口地吃糌粑、喝酥油奶茶。

那时候,阿万仓交通不便,牧民居住分散,生病后能拖就拖,经常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致命。”1973年,一个牧民在放牧时突发急性腹痛,送往阿万仓中心卫生院后被确诊为急性阑尾炎,需要做手术。没有手术室,王万青和同事们拼接了两张桌子做手术台;没有无影灯,同事们打着手电筒充当照明设备……就这样,王万青硬是完成了阿万仓中心卫生院历史上的第一台手术。

手术成功了,当地的群众高兴坏了,纷纷称赞王万青了不起,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很相信他。从此,王万青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为广大牧民群众驱散病痛,无数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1971年,王万青27岁。

他结婚了,妻子叫凯嫪,是个藏族姑娘。他们的婚礼很简单,请卫生院的同事们吃了一顿,就算把婚结了。王万青记得那顿饭是卫生院做饭的大师傅操办的,一只羊9元,又买了些萝卜、白菜,一共花了15元。

后来,王万青曾在多个场合提起他善良的妻子,哪怕是在他最倒霉的时候,他差一点缓不过来气的时候,妻子都没有离开他。凯嫪曾经对他说:“你万一没有了工作,没有工资,你到我们生产队来,我们养活你。”

1970年夏天,王万青被派往红原大队培训赤脚医生。上课时,凯嫪是他5名学生中唯一的女生;诊疗中,会说汉语的凯嫪成了王万青与牧民交流的纽带。“漂亮、勤快、善良,是个好姑娘。”一段时间后,王万青对凯嫪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凯嫪也在接触过程中对这位汉族老师产生了情愫。

一次,王万青单独骑马出诊的途中遇险,马鞍肚带断了,他连人带鞍摔了下来,不省人事。在王万青昏迷的时间里,凯嫪一直守候在他的身边。一天一夜后,当他睁开眼睛,看到的是凯嫪深情关切的目光和满是疲惫的面容。王万青伤愈后不久,凯嫪大胆地向他表白。

王万青认真地考虑了三天三夜,最终决定接受这段感情。从此,王万青不再单独出行,每次巡诊都有凯嫪陪伴。也许是有了藏族女婿这一特殊身份,王万青与当地牧民亲近了许多。王万青夫妇曾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的产妇实施胎盘剥离术;在夏季放牧点彻夜守候,抢救患肺炎心衰的新生儿;在草地上救起患急性高原肺水肿的牧民……在阿万仓工作的20年间,王万青夫妇骑马并肩,走遍了阿万仓草原的每一个帐篷,为生病的牧民群众送医送药,为每一个适龄儿童及时接种。为全乡3000多人建立了门诊病历,使全乡90%的牧民有了自己的健康档案。

2024年,王万青80岁。

2003年退休后,王万青依旧在草原上行医。平日里,他走街串巷,为群众进行义诊。每逢大型节会,他就为群众普及卫生知识,看病送药,直到年事已高,再也不能奔波。让他欣慰的是,在他的四个儿女中,有两个也成为了医生,继续为草原上的牧民们看病。

2024年9月下旬,王万青病情加重,被送往甘肃省人民医院接受救治。10月13日,王万青用尽最后一点力气一遍遍念叨:“草原是我的家,就是闭眼也要回到玛曲去。”10月14日,王万青在家中去世。尽管他生前立下“不举行葬礼,一切从简”的遗嘱,但仍有数千名干部群众自发前来吊唁,有生前亲朋、同事,更多的则是他医治过的患者。

在草原的几十年,王万青何尝不想念他的家乡上海。每次想家的时候,王万青都会吹起离家时带来的笛子。父母在世的时候,会定期给他寄来上海的《新民晚报》,他在报纸中感受着家乡的气息。王万青深情地说:“上海我是忘不了的,我永远忘不了。”但是他一次又一次放弃了回上海的机会,因为他的妻子离不开草原,他更放不下需要他救治的牧民群众。

他说,后来他想通了,草原就是他的家,他要一直留在这里,还可以发挥余热,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直到心脏停止跳动。只是说起父母,王万青觉得很难过,他说他为父母做得太少,太少了。

依照王万青生前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自己奋斗一生的玛曲大草原上,这位奉献草原55载的医生回家了。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