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冰雪经济热度高 创新驱动装备产业持续升级

2025-02-0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

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运会)即将于2月7日晚开幕。近年来,在诸多体育赛事的带动下,我国冰雪经济发展不断提速,也为我国冰雪装备产业持续升级注入新动能。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冰雪装备产业也正加速迈向产业链完备化、技术高端化、品牌国际化的新阶段。未来企业不仅要在技术上继续加大投入,还需要以产品质量带动品牌塑造,进一步走向世界。

位于河北张家口的卡宾滑雪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装备车间里,一排排红色造雪机整齐排列,工人正紧锣密鼓地组装调试。“刚完成20台造雪机的订单,又跟外国客户洽谈新业务。”企业生产售后总监李杰表示,这个雪季一直很忙碌。

“过去国内的造雪设备有了一定发展,但在自动化程度、全系统性能上仍然和海外品牌有一定差距。我们经过了长期的研发,推出了全自动造雪机鲲鹏SU8,通过在多个关键部位取得创新,能够实现更小功率、更大扬程、更节能环保的效果,已经在性能稳定性、造雪量和造雪质量等方面与国际品牌不相上下,也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卡宾滑雪董事长张鸿俊告诉记者,“不止是造雪机,从2010年公司成立以来,一路见证了中国冰雪经济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冬奥会以来,国内冰雪装备产业进一步升级,而冰雪产业链也在持续完善。”

在多方利好支持下,我国冰雪装备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从零散代工逐步发展为覆盖全链条的完整体系。从冰鞋、雪板到造雪机、压雪车,国产装备正在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负责人郝立顺在此前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提到,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基本实现了从头到脚、从个人到场地、从竞技竞赛到大众运动,全产业链的冰雪装备器材覆盖。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约300家增长到2023年的900家左右,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不到5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约220亿元。

在冰雪装备产业持续发展的背后,技术迭代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站在夏季也能正常运转的露天安装冰道上,北京艾尔豪斯膜式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上滑冰、冰壶等项目使用的冰道往往使用间冷技术,利用冷热交换设备实现降温,冰质差能耗大,而公司研发的直冷技术将制冷剂直接输送到场地的管道中,发生相变吸热蒸发实现制冰,不仅让冰质更好,还能实现70%以上的节能,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吨,目前已经应用于多个大型冰上运动场馆中。

值得关注的是,还有更多航天、数字方面的新科技被应用到冰雪装备的研发制造中,也为我国冰雪装备走向世界提供坚实支撑。在此次亚冬运会上,也出现了国产冰雪装备的身影。

“我们公司此次被亚冬运会采用了5款创新冰雪运动装备,包括两款双板、两款单板和一款碳纤维滑雪头盔,这也是中国冰雪装备制造企业首次为国际赛事提供核心雪具。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国内品牌也有望在高端市场获得一席之地,提升品牌认知度。”冰雪欢腾公司总经理胡照会告诉记者,“我们产品的优势源于强大的技术支持。依托院士团队,公司将航空航天新材料技术应用到滑雪器材中。碳纤维科技、高弹纤维科技、钛合金技术……这些先进技术,让我们突破了国产品牌在工艺和原材料方面的瓶颈。”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尽管国产冰雪装备在部分领域已实现“并跑”,但高端市场仍相当程度上依赖进口,特别是在品牌塑造方面,中国企业仍然有进步的空间。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宋赫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冰雪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领域以代工贴牌为主,没能建立起有足够影响力的品牌形象。“随着亚冬运会等国际赛事的到来,国产装备迎来更多展示舞台。而冰雪经济的长期良性发展,离不开品牌的塑造,相关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并结合用户需求进行持续改进。以高质量的产品打入全球市场,建立中国自主品牌形象。”

冰雪装备产业的升级,不仅是技术的突围,更是中国制造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缩影。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这条“冷”赛道正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热”效应。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