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中国雪上项目迎来“沸腾”时代

2025-02-11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分享:

哈尔滨亚冬会开幕仅3天,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总数达到21枚,超越2007年长春亚冬会,金牌数刷新单届亚冬会最佳战绩。

21金中有12枚来自雪上,同样刷新中国代表团在长春亚冬会上创造的8金雪上项目单届夺金纪录。其中,不仅包含小将李方慧夺得的本届赛会中国队首金,也包括30岁的李磊为中国取得的亚冬会历史上的第100金。

本届亚冬会前,中国体育代表团在该赛事中共收获94枚金牌,其中多达66枚出自冰上项目。如今,中国队在雪上项目上的踊跃表现,离不开老将的坚守,更得益于新星的崛起。恰如从39年前速滑名将王秀丽在第一届亚冬会女子1000米决赛中夺魁,为中国队实现了亚冬会金牌“零的突破”,到如今李磊顶风冒雪夺下第100块金牌,背后的轨迹呈现出中国冰雪运动从“冰强雪弱”到全面开花的转变。

中国雪军点燃亚布力观众的热情

“桃子”“璞哥”“中国队必胜”。

作为雪上项目赛区,亚布力的气温接近零下20摄氏度,但在两位冬奥冠军徐梦桃、齐广璞坐镇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场地,观众的欢呼声从未间断。

运动员也用绝对精彩的表现回馈了观众的热情。继在男、女个人项目上夺得两枚金牌后,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今天再添1金,夺得混合团体比赛的冠军。在这场考验队伍整体实力的较量中,徐梦桃、李心鹏、齐广璞“以老带新”的组合,恰是传承最好的诠释。

但比金牌更亮眼的是一群00后小将的崛起。在男子个人项目中,20岁的李心鹏和23岁的杨龙啸力压34岁的齐广璞摘金夺银。齐广璞赛后笑称“长江后浪推前浪,只有他们超越我,才能证明这个项目在不断发展”。

而女队摘银的陈雪铮更是和夺冠的徐梦桃相差18岁,巧合的是,徐梦桃上一次征战亚冬会时,陈雪铮尚未出生。这种年龄跨度的同场竞技,在徐梦桃眼中正是中国空中技巧队延续强势地位的关键——展现出强劲的实力和深厚的人才储备。

本届赛会首先让观众沸腾的是一名小将。因冬奥冠军谷爱凌的存在,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逐渐被大众耳熟能详。但谷爱凌因伤缺阵的情况下,两位00后选手李方慧与张可欣用1金1银打消了“金牌旁落”的担心。开赛前3天才得知自己将递补参赛的李方慧,用这枚金牌正式为中国队揭开本届亚冬会的夺金大幕,也大声宣告了在该项目上,中国队集团优势已逐步形成。

此后,“包揽”开始成为雪上赛区的关键词,甚至一度将优势从领奖台扩大到前四名。18岁的张小楠和17岁的熊诗芮包揽单板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的金银牌,今天又交换名次,再居单板滑雪女子大跳台项目前两名;越野滑雪女子5公里(自由技术)决赛中,巴亚尼·加林、迪妮格尔·衣拉木江、池春雪、陈玲双包揽前四名。甚至首次进入亚冬会的滑雪登山项目中,男、女短距离决赛的前4名均被中国选手包揽。最重要的是,这8名运动员均为00后,平均年龄不足21岁,夺得女子冠军的次旦玉珍仅18岁。

本届亚冬会雪上项目“沸腾”的背后恰是老将犹勇、新人辈出的局面。

从追赶者到追梦人

“又开心又愧疚。”这是杨文龙今天夺得哈尔滨亚冬会单板滑雪大跳台冠军的心情。冬奥冠军苏翊鸣缺席,近期首夺世界杯冠军的杨文龙被寄予厚望,但在此前的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出现失误,令他未能在亚冬会“一炮打响”,“前天比赛我没有稳定度,团队一直在安慰我,不去想已经过去的事,让我可以专注于今天的比赛。”

“在技术难度储备达到一定程度时,心态才是关键。”这是26岁的杨文龙在国际赛场打拼多年、职业生涯几经沉浮获得的经验。“国际赛场上有很多出色的滑手,在你没能取得出色成绩时,出场很少会获得大家关注,但只要你实力有所提升,进步就会被大家看到,他们会关注你接下来要做什么动作。”他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这种感觉让我兴奋,也变得自信。”

“关注过程,而不执着结果”,杨文龙的“回归”立竿见影。去年12月,他在单板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北京站比赛中获得季军,实现生涯突破;今年初奥地利克雷施贝格站,他斩获个人首个世界杯冠军头衔。

这个冠军来之不易。杨文龙回忆,他14岁开始从武术转项滑雪时,中国滑雪还比较落后。即便后来进入国家队,得到很多外训外赛的机会,但由于运动员和教练几乎都是“从零开始”,起步确实很艰辛。他记得,早期训练时,由于理念差异,对外教的指导难以理解,“当时有外教让我尝试两周空翻1080的动作,但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发力,他讲得非常细致,但我就是理解不了。”

如今,中国单板滑雪整体水平提升,教练团队也更加专业,完全能够为年轻选手提供更科学的指导。“现在的小孩进步特别快,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有懂行的教练指导。”杨文龙感慨道,“我们那时候大家一起摸索,现在的教练很多都是我们当年的队友,他们把经验直接传授给年轻选手,就像直接在白纸上写公式,‘解题’效果自然不一样。”

杨文龙的心路历程代表了“优先出发”的一代中国滑雪选手。但在中国单板滑雪教练王永涛看来,当前中国滑雪选手接连突破正得益于这群年轻人当初跨界跨项的“转身”,“许多选手从武术、体操等项目转型而来,他们在空中概念上有天然的优势,结合雪上训练,能迅速提升技术水平。”

但隔行如隔山,具备先天的筋骨,也需要内功加持。王永涛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当年外训外赛机会难得,赛场、训练场,只要有外国选手训练,就抓紧录像,晚上回去就分析、学习,根据训练计划再不断调整,死磕错误动作或没完成的技术动作,“日复一日,确实吃了很多苦。”

自由式滑雪新星刘梦婷的教练金德刚也表示,早期训练时,看国外高水平选手的视频是一条费劲的“捷径”。他记得,陪刘梦婷在成都训练了两三年,“我几乎没去过成都的景点,有时间都窝在房间研究视频。”刘梦婷也表示,每次在成都跳完气垫,遇到训练中没解决的技术问题,她都要琢磨视频,“要是突然理解问题关键了,就会冲到教练房间开始讨论,他就马上帮我分析讲解,第二天在训练中实践。”这种近乎忘我的钻研劲头模糊了时间,“让训练变得有意思,进步也飞快。”

可当技术上慢慢和国际接轨后,问题又出现了。“创意和风格是新的挑战。”王永涛记得,在中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队成立后,蔡雪桐、刘佳宇等一批老将迅速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获得不少国际大赛的荣誉,但他记得一位裁判表达过,“中国选手来一个就够了,只要第一个选手出来,你就知道后面选手的动作。”王永涛坦承,“540、540、720、720、360、360,当年参加比赛,咱几个运动员动作都一样。”有同行建议“不要用一个模式去教学”。

变化很快发生。金德刚表示,为了保障队伍尽快追赶国际水准,“请进来、走出去”成了运动员和教练的助推器。“不仅运动员要总结经验,我们教练也要打开视野,看到国外运动员是如何训练的,再结合我们自身的特点”,如今,队内已经增加了很多强化运动员“风格”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一支支复合型的团队逐渐成熟。“中外教练、体能师、康复师、管理人员,训练时各司其职,从不同角度去记录运动员的训练状况,找问题、补短板,最终综合到教练处计算动作的成功率,“在运动员上场后给出准确建议,高效且能最大程度保护运动员。”金德刚说,“我们已经从当年‘参赛即可’迅速发展到有实力争金夺银。”

让滑雪场和人才都跨过山海关

要让中国的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除了得益于外训外赛,更依赖于场地、人才和教练的跨区域流动。尤其雪上项目,运动员能在全年保持高水平训练,离不开国内滑雪场地的升级和反季节训练设施的完善。

2019年,成都的一个旱雪四季滑雪场建成,成为国家队和省级队伍的重要训练基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的夺金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场地。雪场的“金针菇”旱雪毯和麦秆式落地气垫等“黑科技”,为运动员提供了安全的训练环境。

“以前国内除了冬天,其他季节确实缺乏适合训练的场地。”杨文龙回忆道,早期中国滑雪运动员在夏季只能前往国外训练,但由于起步较晚,进步速度不算理想,但随着国内气垫训练等设施的出现,运动员解锁“大招”的效率明显提高,“以前我们得练两三年才能打开1080,现在这帮孩子一年就能实现。”他表示,气垫训练让失误成本大大降低,运动员可以一遍遍尝试,不用担心受伤。

杨文龙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突破也受益于气垫训练。“我们有一段时间没出国比赛,我和室友在看国外赛事时发现,很多选手都能完成1800的动作,我们觉得更追不上了。”因此,他把大量精力投入气垫训练,“练了一夏天,突然开窍了一样,起跳有力,越转越多”,这次尝试让他历史性地打开了1980大关。

除了场地设施的提升,在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推进下,不少南方的孩子也有了“无温差的冰雪梦想”。今天夺得单板滑雪大跳台的熊诗芮是四川宜宾人,当年通过跨项选材来到冰天雪地,仅用3年时间就入选国家集训队,如今已成为首个夺得亚冬会冠军的四川运动员,让不少来自“无雪之地”的青少年有了新的榜样。

激励年轻一代,明星效应不容小觑。北京冬奥会,谷爱凌、苏翊鸣等明星选手的出现,不仅让滑雪成为备受欢迎的潮流运动,也为冰雪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尤其赞助体系的完善和社会力量的介入,让更多年轻选手有机会接受高水平训练,“现在不仅有体制内的支持,还有家庭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王永涛表示,“这种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让年轻选手更容易跟上国际步伐。”

更重要的是,人气旺了,赛事和场地也随之升级。“不少赛事的大门向社会打开,给滑雪爱好者带来机会,也对专业运动员带来冲击。”王永涛坦言,这提醒专业选手不能按老方法训练,“否则连发烧友都有可能超过他们”。赛事的杠杆作用在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体现突出,得益于联合培养和不少教练充当“冰雪候鸟”,不少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弱、缺硬件的南方队伍不仅完成了全国冬运会“首秀”,更有南方选手登上领奖台创造历史。

杨文龙记得,自己小时候看着电视上的外国运动员频频祭出“大招”,心里暗想,“我什么时候能做到?”当时,教练告诉他:“你不用看他们,你有本事让他们看你”。自那时起,“敢想”就成为他对自己的要求,“敢想才能敢干,更何况现在一切都在变得更好”。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