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第41次南极考察|建站40年,一起看南极长城站的“成绩单”

2025-02-22 来源:新华网 分享:

1984年11月,中国首次派出南极考察队伍。经过日夜奋战,1985年2月,中国南极长城站在南极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建成,距今已有40年。

10座大型永久建筑,约4000平方米的建筑总面积;夏季能容纳约50人考察,冬季可供约20人越冬……旷古冰原上中国的首座极地科学考察站,交出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数据反映40载上下求索:长城站长期稳定运行18类35套观监测设备,积累超4.7万GB的观测项目数据;发布并命名40多个新细菌种类;多次与各国科研机构联合开展调查合作,组织召开多场国际学术研讨会……

看长期观测:数据积累久久为功

作为地球“冷源”,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灵敏的“指示器”,对生态环境有显著影响。具体有何影响?其中的机制是怎样的?探明这些问题需要以长期观测和海量数据为支撑。

长期环境观测,看的是大气、水文、土壤、空间和生态。自建站至2024年年底,长城站已积累超4.7万GB的观测项目数据。

先说大气。“风温湿压云能天”,一句顺口溜囊括了大气环境的观测要素。通过人工观测与自动化气象监测,长城站已形成完整的大气环境监测体系,40年来不断积累站区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云况、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数据,为研究南极气象变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再看水文。对长城湾近岸海温、海冰密集度、水位和气压的持续观测,为研究海洋环境变化提供了长时间序列的数据支撑,深化了对海洋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土壤和空间环境观测方面,长城站在菲尔德斯半岛及其周边区域设立多个监测点,助力土壤健康状况的长期追踪和生态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电离层测高仪等设备的长期运转支持了全球环境变化和空间天气的相关研究。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长城站建立起完整的长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评估南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数据。例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监测帮助分析气候变化对南极重要指示物种分布及繁殖模式的影响;苔藓和地衣监测为了解植物类群的生态适应提供了依据。

“40年持续发展,长城站的长期观测体系已成为我国极地科研领域的基石,促进了南极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领队王金辉说。

看科研成果:极地考察收获颇丰

长城站地处万里之遥,但科研成果离我们并不远。

比如,从南极隐球酵母中提取的胞外多糖具有抗多种肿瘤的活性,并且对正常细胞毒性较小。这一发现为未来极地微生物资源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对南北极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的广泛调查显示,尽管南北极地理位置相距甚远,南北极样本中的病毒类群在功能上存在显著关联。

对企鹅、海豹等南极“土著居民”的调查,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通过对企鹅古生态的研究,长城站科研团队将企鹅古生态重建时间尺度扩展至末次冰期,揭示了企鹅繁殖地的历史迁移过程,明确了大气环流异常和降水异常增多在企鹅大规模死亡中的作用。

研究还发现,气候变化对南极“土著居民”的影响非常显著,尤其是企鹅和海豹的分布与繁殖受到大气海洋环流的影响。这些研究为理解未来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南极关键物种提供了宝贵数据。

“过去40年,长城站科研团队在极地微生物学、生态学、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这些成果推动了我国极地科研事业的发展,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及资源开发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理论基础。”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长城站站长邵和宾说。

看国际合作:多国交流持续深化

探索极地,携手合作是恒久的主题。

与俄罗斯科学家联合开展近海和陆地哺乳动物监测;与乌拉圭科学家合作检测分析禽流感病毒;与德国科学家一同对企鹅繁殖地进行监测……自建站以来,长城站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知识共享与资源互补。

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也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聚焦南极乔治王岛地区禽流感病毒检测与预防、南极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南极生态环境现状与变化趋势等多个议题,长城站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为全球科学家搭建分享研究成果的桥梁,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极地科研中的影响力。

风雪兼程四十载,乘风破浪再出发。地球最南端的巍巍长城站,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为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带来更多新成果。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