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专访杨利伟、吴伟仁——我们中国人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25-03-14 来源:人民网 分享:

  嫦娥六号返回舱、降落伞等珍贵实物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展出。
  新华社记者  邓  华摄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组合体。
  汪江波摄(新华社发)

  两句话,出现在这次采访中。

  “我记得我飞行回来,落地之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说话的,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

  “年轻人应该追逐梦想、仰望星空。一位哲学家说得非常对:‘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说话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近日,杨利伟、吴伟仁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中国人如何走向星辰大海。

  飞天梦实现近22年——

  “非常羡慕今天的航天员们”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

  “千年飞天梦想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实现了。”近22年之后回望,杨利伟感慨,自己亲身经历了载人航天从无到有的迅猛发展。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时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今天已全部完成。

  一路走来,杨利伟亲眼见证着一代代航天员的成长。从最早只有驾驶员,到现在拥有工程师、载荷专家等诸多工种。正在训练的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里,还有来自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载荷专家。

  飞天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利伟形容,当年自己是“坐着拖拉机上太空”,今天航天员们“飞行过程中都可以面带微笑”。现在,航天员到了外太空,不但每个人都有铺位,每天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吃到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美食,“一周都能不重样”。

  工作场景也发生了变化。杨利伟说,当年是以实验突破技术为主,现在则是以应用为主,“所以大家看到航天员们每天都很忙碌,要做大量科学实验,要进行出舱操作……”他直言:“我非常羡慕今天的航天员们。”

  展望未来,载人登月已经提上日程。杨利伟介绍,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探索载人月球车、望宇登月航天服等,都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保障设施都已动工。

  至于大家非常关心的登月航天员,杨利伟透露,将来会从目前的航天员里面选拔。

  探月三步走的启示——

  “中国人说得到就做得到”

  2004年,就在杨利伟飞天后几个月,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探月工程也制定了“三步走”目标,分别是“绕、落、回”。

  “经过多年奋斗,我们总体进展非常顺利,在全国人民支持下,这三步都走得非常圆满。”吴伟仁说。让探月人感到骄傲的是,就在中国探月工程启动之际,有很多国家都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探月或登月计划,但不少都以失败告终,“我们中国人说得到就做得到”。

  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目标后,2021年底,中国探月工程启动了第四期。

  科学家们瞄准了更多的未知之谜。比如,月球自转与公转周期一致,这导致在地球上的人永远看不见月球背面,那里始终是个秘境。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1935.3克月球样品安全着陆,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吴伟仁介绍,研究人员正在对这些珍贵的月壤进行分析。

  如今,中国探月工程将目光投向了月球南极。“在这里建立永久性或者长期的月球站,就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吴伟仁说。

  从科幻到现实——

  “我们要走向更远的深空”

  “我们的目光不能只盯着月球,后续我们要走向更远的深空。”吴伟仁说。

  目光,至少已经对准了离地球较近的行星——火星。吴伟仁说,几年之内,我们就可能实现在火星上采样与返回。届时,来自火星的土壤也会像月壤一样展出,供大家参观。

  还有小天体。吴伟仁说,我们正在制订有关规划和计划,一方面对小天体实现采样与返回,“因为它可能保留了宇宙形成瞬间最原始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对一些对地球有威胁或者潜在威胁的小天体,进行动能拦截。

  一些科幻电影中的画面,正逐步成为现实。

  吴伟仁打了个比方。“假如宇宙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银河系可能是渤海湾那么大,太阳系跟澡盆那么大,而地球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点。对于我们来说,走向心中的星辰大海,至少要先探测这个‘澡盆’,然后再奔向海湾……”

  我们有理由对深空探索乐观。吴伟仁说,从齐奥尔科夫斯基著名的火箭公式开始算起,世界航天不过100多年历史,中国航天更是只有短短六七十年的历史,但变化已翻天覆地。“再过一百年,难以想象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非常想去月球或者是地外星体看一看,我想这是每一个职业航天员的一种向往。”杨利伟说。为了这个目标,他一直坚持训练。

  展开国际合作——

  “要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太空没有国界之分,探索太空是人类共同的事业。

  曾经,杨利伟飞天时,在太空舱既展示了五星红旗,也展示了联合国旗帜。杨利伟直言,航天就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时,提出的口号就是“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

  目前,已经有十几个国家的科学实验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共同开发利用空间资源。杨利伟说:“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外籍航天员也有机会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2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巴基斯坦太空与高层大气研究委员会正式签约。按计划,双方将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选拔工作,巴基斯坦航天员将在中国接受全方位的系统训练。

  在航天领域,中国开展国际合作已成常态。比如,去年的嫦娥六号上,搭载了法国的氡气探测仪、欧空局的负离子探测仪、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镜、巴基斯坦的立方星等4个载荷项目。

  下一步,由中国倡议发起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同样热切欢迎国际伙伴加入。

  “我们也许会在月球上搭WiFi,也许会在月球上通信,也许会以月球为中心走到更远的深空……”吴伟仁说,这个规划对全世界开放,将会联合多个国家进行。

  漫漫星空,茫茫宇宙,中国人踏出的每一步,都在为人类探索未知。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