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1.3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首期即将发行

2025-04-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

根据财政部最新安排,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将于4月24日同日开启发行。业内人士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支持的“两新”“两重”政策加快落地,有利于加速释放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叠加新增专项债发行“赶进度”,三季度政府债或为全年供给高峰,预计财政发力将继续靠前,加快发行进度、加大支出强度,后续是否有增量财政政策落地亦值得关注。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公布2025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的通知》,今年将共计发行21期(包含首发6期、续发15期),首发为20年期和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按半年付息。“4月24日启动发行,在10月10日发行完毕,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整体节奏快于2024年。”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院长袁海霞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备受关注。袁海霞表示,面对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超长期特别国债加速落地能够为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达成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通过中央加杠杆进行宏观调控,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债务结构、降低宏观债务成本。华福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徐亮也表示,年初中央财政已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资金810亿元,而超长期特别国债提前启动,意味着能够有更多财政资金用于更大力度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

就发行期限来看,发行支数安排上与去年差异不大,仍以30年期为主。其中,“首发的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一共会再续发4期,规模可能相对较高,不排除未来流动性较好进而容易成为主力券,并使得其投资价值提高。”徐亮分析称。多家机构预计,发行高峰将在5月和8月。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体现了中央财政拿出真金白银,从供需两侧发力扩大内需、提振消费。

根据预算安排,我国今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3000亿元。其中,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建设,5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今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为3000亿元,较2024年增加1500亿元。

政策支撑下,今年以来市场销售状况不断好转,尤其是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明显。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比去年全年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电动自行车、手机、平板等新扩围的产品销售增速非常高。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进一步扩大,不仅力度加大,而且对“两重”“两新”的支持范围扩围,除了继续形成大量的优质基础设施优化供给结构外,还将有力地促进设备更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促进消费。

与超长期特别国债同步发行的,还有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该国债用于支持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罗志恒表示,发行特别国债补偿商业银行资本金,既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又提高了商业银行落实降准降息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业内人士表示,预计今年财政政策发力将继续靠前,加快发行进度、加大支出强度。华创证券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叠加新增专项债发行“赶进度”,三季度政府债或为全年供给高峰。具体而言,8月至9月政府债的供给压力或偏大。财政靠前发力的基调下,四季度政府债可能进入发行淡季,但需要关注是否有增量财政政策落地。

若后续进入政府债密集供给期,华西证券宏观固收团队认为,央行大概率也会提供额外的流动性补充,如提升买断式回购续作规模,重启央行买债等,以缓解银行端的承接压力。

“当前形势下,短期需要通过加大实施逆周期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增长。”袁海霞表示,“与海外经济体相比,我们具有较大加杠杆空间,可优先通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方式弥补资金缺口,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从投资为主转向投资消费并重,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尤其是需要推动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同时注重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同时,也需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