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的破局与新生
| 2025-06-17 来源:香巴拉资讯 | 分享: |
2025年五一节当天,阿坝州九寨沟景区入口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入园人数与观光车调度信息。“这套系统让游客等车时间减少40%,但更关键的是生态承载力始终安全。”技术主管张磊指着监控平台告诉记者。整个五一假期,九寨沟不仅迎来了超过15万的游客,更以其出色的调度能力引发了全网热议。

这座五A级旅游景区凭借优美的自然景观和高效的管理,让每位游客在这片人间仙境中畅游而不感到拥挤。藏家“卓玛”们欢乐的歌舞与游客自拍杆在晨光里交错,构成独特的高原风景线。
而在甘孜州理塘县,牧民降措的9座五菱宏光正颠簸在通往格聂神山的路上。车载音响播放着抖音神曲,后视镜上挂着的牦牛角挂饰摇晃。他告诉记者:“以前放牧看天吃饭,现在跑运输得盯着手机导航。”今年5月,降措通过在线接单平台完成127笔游客运输订单,月收入首次突破1.5万元。
在5月20日的晨光中,木里藏族自治县水洛乡西瓦村的理尼鲁绒正给骡子套上绣着"川西秘境"字样的鞍垫。骡队驮着35台单反相机和三脚架,理尼鲁绒笑着说:“现在骡子走得稳当,游客说这叫'原生态摄影云台'。”这个5月,他带领的马帮驮运队服务了29个摄影团队,收入较往年增长120%。
这些散落在横断山脉褶皱里的故事,并非自然生长的偶然。当钢铁轨道与柏油路面开始在高原上编织经纬,政策之手正以精准的力度,让这片土地的文旅故事又一次找到延续的方向。
小标题:交通网络重构地理格局

2023年底,随着成兰铁路成都至川主寺段的正式通车,高铁动车如银色箭鱼刺破阿坝州群山。截至2025年5月,松潘县川主寺镇就新建起了23家新式民宿。2025年1-5月,仅川主寺镇累计接待游客128万人次,同比增长52%,直接带动周边5个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


与此同时,在甘孜州,1400公里新改建公路如同大地的血管,将文旅融合的养分输送到雪山草甸的末梢神经。在理塘县城与格聂神山沿线,新增67家挂着"藏式下午茶"招牌的牧家乐。牧民扎西彭措的毡房外,上海游客王女士正学着用银碗喝酥油茶,她不知道的是,脚下这片草场几年前还是国家级贫困村,而今已蜕变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点。2025年五一期间,甘孜州共接待游客7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3亿元。
据四川省文旅厅数据显示,2022-2025年间,四川民族地区文旅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
阿坝州2025年1-5月接待游客830万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280%
甘孜州2025年五一期间旅游综合收入达8.3亿元,较2022年增长192%
凉山州2024年GDP达3120亿元,文旅产业贡献率提升至18.7%
全省文旅产业对GDP贡献率达11.97%,直接带动就业超280万人,其中民族地区新增就业岗位12.7万个
小标题:业态革命:老树发新芽的生存智慧
政策杠杆撬动发展机遇,而业态创新则是让文旅故事持续焕发生命力的关键。在川西高原这片土地上,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正上演着精妙的二重奏,共同编织着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在甘孜州泸定县,泸定桥的铁索寒光依旧,但在桥畔的纪念馆里,历史已不再遥远。舞台剧《飞夺泸定桥》通过音乐、舞蹈、多媒体和AI生成等光影技术,将游客瞬间拉回1935年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在沉浸式体验中变得可感可知,这仅仅是甘孜活化红色资源的缩影。精神地标的建设不止于展示。近年来,甘孜州系统梳理红色家底,建成红色旅游景区5个,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7条。市场给予了热烈回应:2025年端午假期,全州红色旅游接待量同比激增23%,其中青少年研学团队占比高达41%。红色基因,正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中。
文旅融合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民生福祉的提升。当文旅融合的浪潮涌来,最深刻的变革发生在普通人的命运轨迹里。在省、州、县等多级政策的持续赋能下,那些曾经与牦牛为伴的牧民,正在重新定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存哲学。
在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的辽阔草原上,“围麓游牧——吃云去”民宿以“马背游牧+藏地文化+草原咖啡”的创新模式,成为川西北旅游圈的新晋打卡点。这家民宿,将传统游牧生活与现代旅居体验融合,让游客在策马扬鞭的豪情与咖啡香里的草原日落中,解锁藏地旅行的双重浪漫。民宿自今年5月运营以来,带动下哈拉玛村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次,周边牧民通过售卖手工艺品、参与民宿服务,月均增收3000元。

今年端午节期间,在康定市甲根坝镇,雪山映衬下的贡嘎海棠观光摄影季盛大启幕,首日便吸引游客超3000人次。活动以提吾贡嘎海棠景区为主场,串联特色村落,“共赏贡嘎海棠•共守今生今世”主题浸润全程。活动中,百匹骏马巡游、悠扬木雅山歌、非遗手工(编织、石刻)展示引人驻足,来自西安美院的冯雪磊和张启颖赞叹道:“康定生态绝美,文化底蕴深厚,我们一定会向亲友们大力推荐!”活动的成效直接惠及当地百姓。周边民宿入住率飙升至95%,特色农产品销售额增长30%,直接带动600余户村民增收。民宿经营者志玛感慨道:“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我们实实在在地吃上了‘香甜的旅游饭’,走上了越来越宽的‘致富路’!”
小标题:生态守护:科技与低碳筑牢发展底线
文旅故事的延续,离不开生态的守护。当现代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川西高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克制,用科技守护生态红线,让低碳模式融入产业基因,为文旅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若尔盖草原湿地,四川黄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工程已修复生态23.25万公顷,阿坝州黄河含沙量从每立方米1.4千克骤降至0.3千克,黑颈鹤栖息巢穴三年间新增27处。巡护员索朗甲措的摩托车载着GPS定位器碾过草甸,生态监测平台实时回传的数据见证着这片"地球之肾"的自我修复。而在凉山州木里县东朗乡,四月盛开的"贡巴拉梅朵"高山杜鹃正编织着另一条生态价值链——第八届文化旅游节吸引2000余名游客,33家民宿户均增收1.5万元,餐饮住宿综合收入达150万元。这场以花为媒的盛会,恰是木里县连续四年荣膺"中国最美县域"的生态红利兑现,当分散的景点被串珠成链,在全域旅游版图上绽放出乡村振兴的春日图景。

在文旅融合的赛道上,四川民族地区正用最本真的生态底色,演绎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旅新篇。从若尔盖湿地到木里杜鹃花海,从红原民宿到康定的贡嘎海棠,四川民族地区用生态红线丈量发展边界,以科技赋能守护文化根脉,让每一处风景都成为传统栖居地的现代突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