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横跨20年大样本研究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状况成因:为啥膘肥体不壮

2025-09-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

体重增长,但肌肉力量却跟不上身体的发展?近日,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在《柳叶刀》副刊发表文章,以一项横跨20年的大样本研究揭示了当代中国青少年儿童普遍存在的一个健康问题:体重增长与力量发展出现失衡。

研究团队基于过去5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的全国性大规模数据,对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7岁至18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肌肉力量发展趋势及其与体重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其结果表示,近年来我国7至18岁儿童和青少年的体重随年龄增加而持续增长,但肌肉力量发展却明显落后于体重增长,导致“肌肉体重比”持续下降。

“现在的孩子们看似更高、更壮,但体质没有跟上。”青少年体育教育和学校体育课程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高嵘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的青少年“动得太少、练得太少,但吃得太多、营养也不是很均衡”。

体育课的作用还应加强

“很多人以为近年来学生体质有所好转,实际上并非如此。”高嵘指出,从各项研究结果来看,当代中国青少年体质处于下降趋势,青少年儿童的肌肉力量和耐力等方面需要得到更多重视。

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已被国际社会反复证明。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表示,青少年每天至少应有60分钟中高强度活动,以有氧为主。此外每周至少3天要安排增强肌肉和骨骼的高强度运动。

“《指南》中说的高强度运动指的就是力量训练。”高嵘表示,这样的训练不仅提升体能,还能改善代谢、促进认知、增强心理健康,并对预防肥胖与慢性病有显著作用。

然而,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不足以保证学生锻炼效果。“现在的体育课往往被视为运动技能的训练场,而非科学健身的课堂。”高嵘指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上了这么多年的体育课,很多人并没有掌握一项科学健身的方法。

“目前的课程教学和体质测试之间联系不够,测试项目被简化,与课堂学习脱节,学生兴趣不高,健身效果和锻炼效果更加有限。”他说。

在20世纪的体育课程中,田径和体操曾占据核心位置。高嵘解释说:“如果跑不快、跳不高,那说明学生‘田径’上的速度、力量能力不够。而‘体操’则是驾驭身体、掌握身体的另一个关键。”

然而,在体育课程“选课”为主的趋势下,田径和体操等“基本功课程”被逐渐边缘化,专项化学习占据了大量体育课堂时间。

“学校体育教育应当以体能和项目作为两条主线,不能分开发展。”高嵘表示,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速度很快,体能训练课程应当循序渐进,贯穿体育课堂始终。在这样的基础上,专项体育教育也能开展得更为顺利。“学生掌握了基本功,有优秀的力量、速度,有了更好的身体素质,自然能更好地学习某一项目。”他说。

体教融合更需创新

如今“体教融合”是教育与体育领域的热门词汇,全国各地学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体育进校园”等活动,为“体教融合”打开了新的大门。但未来,“体教融合”同样需要修正和创新。“‘体教融合’各项活动为青少年学生介绍了更多运动项目,但在基础运动技能的培养上还需要加强。”高嵘说。

高嵘观察到,不少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带着高级运动技能和经验进入校园,却往往“不会教”,有些教师带一两个孩子没问题,带三四十个就有些困难。

“高水平运动员转型为教师,必须经过再教育和再培训。”高嵘表示,运动员的技能和实践经验是宝贵的教育资源,需要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更好携手,才能将这类宝贵资源利用完整。

“同时,我国过往体教衔接机制值得我们复习与再学习。”高嵘表示,从前,各省体工队会定期下沉到体校分享经验,体校再下到中小学教课。“如今,高水平竞技体育成为‘小众’,这种体教联动机制有所弱化,学校体育与专业体育之间的断层也越来越大,这需要各部门进一步地探讨,解决这一问题。”

相比之下,美国采用“学校-俱乐部-社区”三位一体体系,让孩子从小就有丰富的课外锻炼机会,日本则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就系统引入体操、田径等基础训练,“小学生从小摸爬滚打,核心力量和协调能力很扎实,体质也能逐年提升,能跟上身体成长的步伐”。

“这些经验表明,体教融合的核心不单单是‘请运动员进课堂’,更是要形成制度化的协同,把普及和提高相结合。”高嵘说。

家庭学校社会应形成合力

在学校之外,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同样重要。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表在《柳叶刀》副刊的研究中指出,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儿童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青少年儿童的课业负担加重,体育锻炼时间被压缩,体力活动越来越少;高热量、高脂肪和快餐食品更易获得;电子产品普及,导致久坐、低头等行为增加,不利于体质提升。

在高嵘看来,家庭是孩子体质健康的第一道关口。但现实中,许多家长自身体育素养不足。由于学业压力过大,孩子放学后常常是“吃完就写作业,一坐就到深夜,较难拥有健康体质”。

社会层面也缺少青少年儿童锻炼身体环境,这需要专业化的社区健身组织,为青少年提供就近、低成本的锻炼机会。

此外,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当前社会体育氛围仍然相对薄弱。“社会文化认同的缺失,是另一个隐性障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练肌肉、练力量的人常常被贴上‘大块头’‘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标签。”高嵘认为,这种看法在现代社会一度形成刻板印象,影响了现代人对体育和力量的认同。“要改变青少年体质,不仅要改课程和制度,还要改变文化与价值观。”

“当然,观念的改善需要一步步来,体育课程的调整也需要慢慢落实。这将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高嵘表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需要整个社会更多重视与关注,相关部门需要承担起更大责任。“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不是一年两年能解决的,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政府和社会齐心协力,问题才可能真正扭转。”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