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舌尖上的甜香 心尖上的守望——西藏饮食文化里的浓浓团结味

2021-07-04 来源:新华社 作者: 分享:

新华社拉萨7月2日电(记者罗布次仁、王泽昊)茶,在西藏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藏族人家的一天几乎都是以一杯浓香的酥油茶开启的。

位于拉萨市中心八廓街里的桑曲茶馆,每天来往顾客络绎不绝。大铁锅里翻滚着的牛肉汤,餐桌上人们爽朗的笑谈,还有老阿妈举杯抿茶后的惬意……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勾勒出高原人民的生活日常。

一碗藏面,一壶茶,张权禄津津有味地享受早餐。“藏式早餐不仅可口,还很养生。”张权禄来拉萨做生意已有10余年,多年来这个四川成都人已融入当地生活。“我每天都来茶馆,在这里能体验到西藏最鲜活的民俗。”

在茶馆,张权禄结交了不少藏族朋友。“前年我突发脑梗,是我的藏族朋友格桑达瓦及时把我送去了医院,第一时间得到了救治。”张权禄的眼神流露着感激,“我俩的友谊就像这酥油茶一样,酥油和茶叶是分不开的。”

一杯茶看似平淡无奇,背后却凝结了厚重的历史和情感,热气腾腾的酥油茶散发出的是浓浓的民族团结味。

在位于拉萨市中心八廓街里的桑曲茶馆,客人在吃藏面(6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泽昊 摄

西藏直到1963年才有了第一块茶田,此前必需的茶叶都是依靠滇、川、陕等地的马帮,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输送进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考古发现了1800年前来自内地的茶叶等实物。

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马帮穿梭在高山深谷间,一条条羊肠小道上留下了马、骡所踩下的深深印迹。蜿蜒在世界屋脊的茶马古道、唐蕃古道等古商道,不仅将内地的茶叶、红糖、日用器皿等运入西藏,还见证着各民族饮食文化的融合。

“酥油茶是藏餐的代表,藏餐则是内地菜系与西藏菜历经千年互相融合的结晶。”西藏自治区烹饪餐饮饭店业协会副会长沈斌说。

作为藏餐大师,沈斌对藏餐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与很多菜系发展历程一样,藏餐也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早在吐蕃时期,尤其是文成公主进藏后,西藏与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得到极大提升,藏汉饮食文化的交融也随之逐渐深化。

跨越上千年,舌尖上的甜香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雪域白条、藏式包子、松茸烧鸡、牦牛酸奶等特色藏餐深受群众喜爱,它们是本地群众招待来自天南海北游客的招牌菜,成为展示民俗的重要窗口。

“随着社会交流交往不断深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西藏美食愈加丰富。川菜、湘菜、粤菜等菜系不断走进高原千家万户,同时,藏餐也在烹饪技艺和食材选择上不断融合创新。”沈斌说。

在位于拉萨市中心八廓街里的桑曲茶馆,服务员给顾客盛茶(6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泽昊 摄

近年来,藏式火锅逐渐成为西藏餐饮的新招牌。炭火铜锅作加热器皿,牦牛骨汤作锅底,再配以新鲜牦牛肉以及各类蔬菜、菌菇等食材,香气四溢的藏式火锅吸引着不少本地群众以及进藏游客前来品尝。

沈斌告诉记者,藏式火锅与老北京涮羊肉有关联,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后者铜火锅的烹饪方法。近些年,藏式火锅又进一步丰富了食材,茶树菇、秋葵、折耳根等一些新菜品被吸收进来,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餐食。

餐饮业的蓬勃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西藏农牧民加入美食大军中来。在昌都市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加加面是一张响亮的名片。加加面,顾名思义就是“不停地加”,每碗一口就能吃完,味道鲜美。“果拉丛”藏家乐老板果拉卓玛说:“每吃一碗,就用一颗小石头计数,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常常会相互比赛谁吃得多。”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一驿,芒康县见证了许多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带有西北面食特色的加加面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盐井加加面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越来越多的盐井纳西民族乡群众把家里装饰一新经营起农家乐,实现增收致富。果拉卓玛的生意也越做越大,目前年收入超过50万元,同时她还带动周边10名群众就业,一起奔向好“钱”景。

民以食为天,西藏的饮食文化在千百年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走向多元和精进,味蕾享受中蕴含着浓浓的各民族团结情。(完)

关键词 >> 甜香,西藏,舌尖,饮食文化,浓浓,饮食,文化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