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茶歌嘹亮——西藏自治区发展茶产业调查

2021-07-09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分享:

历史上,西藏并不产茶。茶叶在川、滇等地被制作成茶砖、茶饼,经茶马古道入藏。西藏和平解放后,才正式开启种植茶叶的历史。如今,独具特色的“雪域高原茶”开始走向全国……

在这个与茶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人们发展茶产业经历了哪些波折?又正在寻找一条什么样的“因地制宜”之路?经济日报记者近日深入西藏茶产业具代表性的林芝市展开采访调研。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雪域高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迎来新的一天。取几块青茶,小火慢煮,待茶汤变成深褐色,和酥油、奶、盐、糖等一起倒入搅拌机里均匀搅拌……对于藏族人家来说,制作酥油茶是一天中最重要也最有仪式感的事情之一。喝一碗香浓美味的酥油茶,是美好一天的开始。

饮茶,在西藏已有千年历史。古时,云南、四川两地的茶叶,经绵延数千公里的茶马古道运入西藏。如今,由运茶入藏,变成了西藏种植的茶叶销往全国。西藏与茶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为了一探西藏茶产业发展的究竟,记者选择来到茶产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林芝市采访调研。

茶叶入藏

西藏人民有多爱茶?统计数据显示,西藏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达16斤左右,在全国名列前茅。当地更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茶叶在西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西藏人民爱茶是有原因的。由于身处高寒地区,过去他们很少能够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主要的食物是牛羊肉、奶酪、青稞炒面等。这些食物蛋白质、脂肪含量高,易引起燥热等不适。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咖啡碱等成分,具有生津止渴、清除油腻、补充营养物质、调节人体代谢机能等功效。

历史上,西藏并不产茶。茶叶在川、滇等地被制作成茶砖、茶饼,由马帮经茶马古道运进西藏。

茶叶入藏并不容易。茶马古道中的川藏道从四川雅安出发,经康定、昌都再至拉萨。这条路崎岖难行,危险重重,途中大部分茶叶靠人力搬运。当时马帮的行程按轻重而定,轻者日行20公里,重者日行10公里至15公里。

四川雅安市天全县是川藏古道向西延伸的必经之路。今天在这里还能看见茶马古道留下的烙印——拐子窝。当年背夫们在中途休息时,背子不卸肩,用丁字杵支撑背子,长年累月,坚硬的石块上便留下了一个个坑窝。

滇藏道是茶马古道的另一条主干道。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大理和丽江地区进入西藏。云南丽江束河古镇曾是滇藏道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古时,这里水草肥美、背风向阳、交通便利,有利于马帮起居。今天的束河古镇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当年的风貌,坑洼的石板路,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偶尔穿行在街道上的马车,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茶香四溢、马蹄声声的茶马古道上。

崭露头角

古时西藏不产茶,主要与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种植技术有关。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曾尝试在西藏种茶,但未能成功。西藏真正告别不产茶的历史,是在和平解放以后。

1960年,原十八军部分部队留驻林芝市,负责建设易贡军垦农场。“当时的军垦农场有屯垦戍边任务,主要种植青稞、小麦等粮食作物。”林芝市易贡茶场副场长陈凯告诉记者。1963年,部队官兵为响应“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从四川省蒙顶茶场引进了四川中小叶茶树,并试种成功,由此开启了西藏种植茶叶的历史。

1971年,原西藏工委作出《关于在西藏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决定》,先后在海拔1500米至3700米的多地开展广泛试种。最终,林芝地区由于海拔相对较低、气候等因素较为适合,成为西藏最主要的茶叶产区。目前,林芝市的茶叶播种面积达到7万余亩,主要集中在波密、墨脱、察隅3个县和易贡茶场,预计到“十四五”末期能够达到10万亩。

尽管这个数量的种植规模在全国排不上名次,但是对于西藏却意义重大。一方面,它彻底结束了西藏不产茶的历史;另一方面,高品质茶叶被成功地销售到全国各地,让消费者感受到了高原茶叶的独特口感和魅力。

“高原地区种植茶叶很不容易,成本要比低海拔地区高3倍至5倍。”陈凯说,但高原茶叶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绿色、无污染、营养物质丰富。这些因素使得西藏的茶叶价格也较高,一斤绿茶的售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而且供不应求。近两年,易贡茶场的茶叶在网上销售很好,已经占到茶场销售总额的20%以上。

与易贡茶场隔湖相望的易贡乡,一片2600亩的茶园内,种满了云南乔木型茶树,长势喜人,很快就可以采摘制作并销往全国了。这是2019年民营企业家张延礼从云南西双版纳移植过来的树种。他希望,将来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够喝上雪域高原的优质茶叶。

同样被看好的还有林芝市波密县古乡雪瓦卡村,这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曾经,这里的村民们靠上山采集林下资源和外出打工维持生活。

2015年,搞农业出身的北京人苏旭带着对茶叶的热爱以及对高原的好奇来到雪瓦卡村。通过跟村里协商,统一流转了1000亩土地,开始试种茶叶,并成立了京藏雪域茶叶有限公司。

“前几年真的很难,我们从外地运苗过来种植,成活率很低。后来慢慢调整技术,在当地发展苗圃基地,现在茶树苗的成活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苏旭说,去年,他的茶园已经开始小规模采茶了,预计今年产量将大有提升。西藏洁净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气候资源使得这里所产的茶叶品质较高,随着产量提升,名气逐渐壮大,未来应该很有市场前景。

苏旭的话不假。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来自西藏的高原绿茶、红茶、白茶,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品鉴和购买。很多人表示,一听是西藏产的茶叶,就觉得很放心。

如今,在西藏山南市的错那县,林芝市的察隅县、波密县、墨脱县等地,茶田纵横,茶树飘香,茶产业作为西藏新兴的绿色产业,已在全国市场中崭露头角。

致富“叶子”

茶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种植、除草、采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西藏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为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以前就靠打零工赚钱,收入不稳定。如今,我们在村里的茶叶项目中打工,一个月有4500元工资。再加上土地流转一年每亩600元的补贴,收入稳定,心里也踏实了。”42岁的阿旺措姆是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拉月村村民,她所说的茶叶项目指的是拉月村2019年引进的“茶园木歌、美丽香村”乡村振兴项目。

“拉月村以前撂荒的土地很多,由于地处山区,各家各户自己种植起来很不方便。我们把土地流转过来后统一规划,开始规模种植茶叶。”项目负责人郑显军告诉记者,该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20年底完成,目前种植了120亩软枝乌龙,二期预计种植350亩。

“去年,项目带动拉月村投工投劳2000余人次,创收300余万元。”拉月村党支部书记格桑拉姆说,“只要这个项目还在,大家的生活就会一天天变好的嘛”。

“赚了钱,打算做什么呢?”面对记者的提问,阿旺措姆笑了:“当然是供孩子多读书了!希望孩子将来走出大山,有更好的发展。”

为了让当地群众收入有长期保障,林芝市还积极推动茶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郑显军说,他们将把拉月村打造成一个文旅小镇,除了茶园、民宿,还将引入藏香、藏饰等藏族传统手工业,让游客可以全方位地观赏游玩。

“如何让群众持续增收?茶旅融合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林芝市波密县副县长王勇认为,茶产业连接一二三产业,是大有作为的民生产业,应发挥好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下一代人造福。

林芝市墨脱县是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因经济发展落后,一直被称为“高原孤岛”。由于墨脱县海拔低、气候好,很适合种植茶叶。2013年墨脱县公路通车后,当地茶产业也逐步壮大起来。目前,墨脱县已成为林芝市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今年3月5日至5月16日,墨脱县共计采摘茶青11.8万斤,农牧民共计增收约353.6万元,茶产业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叶子”。

林芝市农牧特色产业办公室主任刘金凤告诉记者,近年来,林芝市鼓励企业招收当地农牧民参与茶园建设和后期管护,通过劳务投入带动农牧民增收。同时,还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茶产业发展,建立家庭农茶场和集体合作社自主种茶实现增收。2020年,林芝市茶产业产值达8506.55万元,累计带动就业1.05万人,实现各类增收4228.55万元、人均增收4012元。

健康理念

在西藏人们主要喝3种茶:酥油茶、甜茶和清茶。这3种茶饮都要用到一个原料——边销茶,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区也称为砖茶、青砖、茯砖等。尽管边销茶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营养物质,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含氟量较高,不符合当前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要。

2020年,国家卫健委印发的《饮茶型地氟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提出,要引导群众购买饮用含氟量合格(小于或等于300毫克/公斤)的低氟砖茶。而西藏人民习惯饮用的边销茶每公斤含氟量通常在500毫克至800毫克,高者甚至达到每公斤1000毫克以上。长期服用高氟茶会引起氟中毒,严重的会患上氟骨症,导致劳动能力降低或丧失。氟骨症在西藏是比较常见的疾病。

为了积极推广低氟边销茶,引导人们健康饮茶,西藏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健康饮茶”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5年)》《关于开展健康茶推广试点工作方案》等。方案明确提出,到2023年底,西藏自治区健康茶生产供应充足,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和优化,各族群众的“健康饮茶”消费理念基本形成。西藏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到,要实施低氟健康茶补贴政策。

茶叶企业积极响应号召。易贡茶场每年边销茶产量约有20万斤,2019年,茶场开始改进生产工艺,推广低氟边销茶;林芝墨脱茶业有限公司通过拼配、改良等方式,降低边销茶中的氟含量,保证人们健康饮茶。

林芝市也正在进行大规模健康茶茶叶基地建设。截至目前,林芝市已完成健康茶种植4万余亩。“十四五”末期,林芝市将完成10万亩健康茶原料基地的建设任务。刘金凤介绍,林芝市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同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在不破坏原有边销茶口感基础上,突破低氟茶生产技术难题,研制生产出低氟健康的边销茶。建立产品“溯源体系”,通过“有机茶”复核认证实现茶叶从田间管理到生产加工各环节品质的提升。

在采访中,记者也欣喜地看到,由于西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对茶叶的需求也在悄然变化。有统计数据显示,过去西藏茶叶消费的98%以上为边销茶。近年来,绿茶、红茶、花茶等销量逐步提升,已占西藏茶叶销售的15%以上。

从过去长达千年的茶叶入藏,到50多年前开始产茶,再到如今高品质茶叶销往全国各地,西藏人民开始喝好茶、喝健康茶。小小的茶叶,正在成为西藏发展中的一张亮丽名片。

调查手记:把茶产业做成民生工程

到西藏之前,记者并不知道这里产茶。毕竟西藏没有一款像西湖龙井、武夷岩茶等耳熟能详的茶叶品类。西藏的茶叶产量很小,在全国排不上名次。那么,西藏为何选择推广种植茶树,发展茶产业?

在深入调研后,记者找到了答案。

从文化层面看,在西藏人民心中茶叶不仅是一种商品。无论是古时文成公主带茶入藏,还是绵延千年的茶马古道,历史赋予茶叶更多的文化内涵。

从生态层面看,西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几个茶叶主产地空气清新、高山耸立、云雾缭绕、湖水清澈,特别适合茶叶种植,也能够产出高品质茶叶。

从产业层面看,西藏发展茶产业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种植、收获、加工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通过政府投资、扶持、引导,将产业做大做强,从而拉动百姓增收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路。

因此,尽管规模小、种植难度大、投入成本高,西藏茶产业还是被不少人看好。如何利用好高原地区独特的环境优势,发展好茶产业,是当地政府、企业必须认真探索的事。

地方政府应做大做强区域品牌,让西藏茶叶在全国高端茶叶市场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得以稳步提升。毕竟在消费升级的今天,高品质商品还是有市场的。

企业则需把握好在西藏发展茶产业的良好机遇。西藏可开发利用、种植茶叶的地方非常有限,对于已经在西藏站稳脚跟的茶叶企业来说,要练好内功,育种、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要严把质量关,坚持走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发展路线。只有在品质上高人一筹,才能让西藏茶叶叫好又叫座。

在西藏发展壮大茶产业是一项民生工程。企业须耐得住寂寞,切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做有损当地百姓、有损绿水青山的事。企业要立足长远、稳扎稳打,真正把西藏茶产业打造成绿色产业、民生产业、良心产业。

关键词 >> 西藏自治区,茶歌,西藏,调查,产业,发展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