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西藏手艺人嘎玛曲扎:愿古老雕刻艺术从高原走向远方

2021-07-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冉文娟 分享:

在嘎玛曲扎的工作间,有两个展柜处在房间的对角线上。一边陈列着嘎玛曲扎创作的各类文创产品,另一边则放着祖辈们曾用过的墨盒、各类雕刻工具等。静默中有一种遥相呼应的传承。

图为7月14日,普松雕刻技艺传承人嘎玛曲扎正在家中进行创作。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p  align=

图为7月14日,普松雕刻技艺传承人嘎玛曲扎正在家中进行创作。 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 摄

嘎玛曲扎的家乡西藏自治区尼木县普松乡被称为“雕刻之乡”。普松雕刻的历史据传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其因繁复精湛的工艺被誉为“尼木三绝”之一。这项“刀尖上的技艺”在嘎玛曲扎家族中已传承400多年,他是第6代握起刻刀的人。

生于藏文书法和雕刻世家,嘎玛曲扎的童年记忆大都与练习书法和雕刻有关,“这些是和吃饭、喝水一样重要的事”。13岁那年,他正式开始学习雕刻技艺。重复枯燥的练习让手很快磨出了茧,但心性却很难“打磨”。“中途曾想去学驾驶或者做生意”,但家规甚严,每有懈怠时“父亲会严厉训斥,哥哥则直接用木棍揍”。鞭策之下,嘎玛曲扎学艺精进,也渐渐明白了自己必须扛起传承技艺的责任。

图为普松雕刻技艺传承人嘎玛曲扎创作的雕刻作品。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p  align=

图为普松雕刻技艺传承人嘎玛曲扎创作的雕刻作品。 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 摄

普松雕刻的内容传统上以佛教经文经典、佛教造像、民间传说故事等为主。以雕刻经版为例,学习时首先需要从反面熟悉藏文字形,最核心的步骤是用不同刻刀从经文边缘入手,留下凸起的浮雕状经文,并挖出凹处。还有一些雕刻作品图案复杂多变,毫厘之间即见功底。

“雕刻是一项手、眼、心并用的技艺。手法要准,眼力要好,心要静。”嘎玛曲扎介绍,普松雕刻多达二三十道工序,不同用途的雕刻工具有60多种。创作时,手艺人盘足静坐,地上木屑渐多,经文、图像逐渐浮现。雕琢一件作品何尝不是在“雕琢”手艺人的技艺和心性。

图为7月14日,普松雕刻技艺传承人嘎玛曲扎正在家中进行创作。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p  align=

图为7月14日,普松雕刻技艺传承人嘎玛曲扎正在家中进行创作。 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 摄

千百年来,普松雕刻与当地人的信仰相伴。当下,新一代的传承人一面向内汲取传统技艺,一面向外求索创新,让普松雕刻成为更多人喜爱的工艺品。

2009年,普松雕刻制作技艺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是在这一年,嘎玛曲扎着手研发文创产品。

一次在布达拉宫附近游玩时,嘎玛曲扎发现游客们很爱拍照,也喜欢佩戴西藏的饰品,由此萌生创意。他用刻刀把布达拉宫雕成栩栩如生的工艺品在景区售卖,销量不错。受到鼓舞的嘎玛曲扎接着推出了牦牛雕刻产品,持续受到游客喜爱。

热销的文创产品让普松雕刻技艺逐渐“出圈”,游客的认可也让嘎玛曲扎有种遇到“知音”的满足。他乐于跟游客们交流,抓住赴各地展销、培训的机会学习取经,还参加各类创作比赛,所思所感都转化成刀尖的灵感。现今,他基于普松雕刻技艺开发的文创产品已有80多种。

普松雕刻技艺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也寄托着当地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2016年4月,嘎玛曲扎在政府支持下成立合作社,向当地农牧民传授技艺,带动大家通过雕刻经版、制作文创产品等增加收入。随着订单量增加,他的不少徒弟已靠这门技艺走上了致富路。

“时代在发展,普松雕刻技艺也要向前发展。”谈及未来的打算,37岁的嘎玛曲扎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希望打造出更多与时代契合、广受欢迎的文创产品,让古老的普松雕刻艺术从高原走向远方。”

关键词 >> 嘎玛,手艺人,雕刻艺术,西藏,手艺,高原,雕刻,古老,远方,走向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