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滇藏公路见闻:藏族木碗装盛“新意”迎来客

2021-07-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

中新社云南迪庆7月26日电    题:滇藏公路见闻:藏族木碗装盛“新意”迎来客

中新社记者 缪超 史广林

刻刀接触木料发出“嗞嗞”声,空气中弥漫着木屑的清香……一块木头在鲁茸卓玛手上,经过雕刻、上漆、晾干等数十道工序,成为一只被藏族民众视为珍宝的木碗。

7月22日,鲁茸卓玛在糌粑盒盖上绘制花纹。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近日,中新社记者沿着滇藏公路抵达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岗曲河,河上的一座悬索桥已经存在100多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时从桥上经过,人们为它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红军桥。

岗曲河边,曾经是鲁茸卓玛和旺堆的家。2013年,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发生地震。他们所在的村庄上桥头村房屋不同程度开裂。在政府的扶持下,整村搬迁到了更宽阔的山谷中,家家住上了新民居,上桥头村改名为“幸福村”。

而岗曲河边的旧居,成了鲁茸卓玛木碗制作工坊。每天卓玛都会来到这座小屋。17岁时,鲁茸卓玛进入藏康达家族学习木碗制作,后来与藏康达家族的旺堆相恋成婚。他们共同守望着红军桥,做木碗的手艺已经延续了近40年。

7月22日,鲁茸卓玛制作好的糌粑盒。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木碗是藏族民众从生到死、随身随行的餐具,无论是旅行、转山、过林卡,还是婚嫁,木碗都不离身。因此有“一碗一辈子”的说法。

鲁茸卓玛说,制作木碗最重要的步骤是上漆,“上植物漆,熬起来是白白的,加工比较复杂。木碗也好,糌粑盒也好,上两道、三道,有些四道漆,漆上好后百年不变色。”

滇藏公路修通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总有一些游客循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走过红军桥,来体验木碗制作这份古老的手艺,鲁茸卓玛亦乐于展示和传授。

鲁茸卓玛告诉记者,如今,随着中国涉藏州县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便利,出门揣木碗的习惯正逐渐远离藏族民众的生活。而做工精致的木碗则被作为旅游纪念品,被越来越多的游客带到世界各地,装盛饼干、糖果……

游客在此体验了古老技艺,选购了中意的木碗之后,也会将一首传唱已久的民歌学会带走:“带着情人吧害羞,丢下情人吧心焦;情人如若是木碗,藏在怀里该多好。”

7月22日,鲁茸卓玛在糌粑盒盖上绘制花纹。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在迪庆从事基层社区妇女工作多年的此里卓玛,常常来到上桥头村,聆听鲁茸卓玛的故事。“过去很多藏族妇女小的时候没有机会出去学习,但她们通过这样的手工艺品,有一个自己热爱的事情。”此里卓玛说,学一门技术不仅是为了生活,更是通过技艺获得尊严、快乐和幸福。

自从在花骨朵儿一样的年纪,邂逅这只木碗开始,鲁茸卓玛的命运就被改变了。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追求并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也使古老的木碗装盛“新意”,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一个生动的注解。(完)

关键词 >> 藏族,木碗,手工艺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