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走进林芝波密县红楼:聆听“老西藏”的故事

2021-08-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分享:

在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委机关大院里,坐落着一幢古朴典雅的两层仿苏式木楼。人们称之为“红楼”。

许多年前,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来此扎根奉献,红楼见证了他们带来的筑路通车、平息叛乱、开放发展……许多年后,这些人成为人们口中的“老西藏”。如今,在“老西藏”曾经工作的地方,一些年轻人追随着前辈的脚步,讲述着他们的故事。

近日,“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媒体团一行走进了红楼,走进了“老西藏”的故事。

红楼内的展示墙。彭宁铃 摄

红楼内的展示墙。彭宁铃 摄


必讲的“老西藏”

在红楼入口右侧的墙面上,贴了这样一壁照片: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叫李传恩、张玉梅、杨宗礼……

据波密县古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同时也是红楼解说员的张庆冲介绍,这是当年来到雪域高原的“老西藏”,一共212位,既有解放军,也有地方干部。

“这张图可以看到,解放军穿着短裤趟过河水,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张庆冲指着展厅墙壁。那是一张黑白的、有些模糊的照片,一排军人穿着短裤从河面趟过,难以想象,这是一条冰河。

张庆冲介绍,其实第一次趟过冰河时,解放军是穿了棉裤的。

“当时,河面水流哗哗,大家都以为温度在零度以上,没想到上岸后棉裤结了冰。”张庆冲说,“到这时他们才发现,由于落差太大,水流速太快,西藏的冰河结不住冰,看似流淌的河水,水温已在零度以下。”

“于是,男同志们在前面穿着短裤过冰河,女同志就跟在后面,穿着单衣淌过。”

翻雪山、趟冰河,当年的解放军历尽艰辛进了藏,然而进藏后,当地老百姓却并未立刻接受这支队伍。

红楼内展厅,图为昌都战役中的人民解放军。彭宁铃 摄

红楼内展厅,图为昌都战役时的人民解放军。彭宁铃 摄


“最初解放军进藏时,大家都跑到两侧的山上,谁也不敢下来。”

但当藏族百姓从山上观察这个部队时,发现解放军不进民宅、寺庙,非常尊重当地民众风俗习惯,甚至还有“满缸运动”——离开村庄的时候,他们甚至把老百姓家里的水缸灌满了水。这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最终取得了百姓的信任。

波密工作人员守则。彭宁铃 摄

波密工作人员守则。彭宁铃 摄


从一页A4纸开始

1950年昌都战役后,波密地区要求解放军进驻波密;1951年3月,中共波密工委成立;1953年,康藏公路管理局四区设计建造红楼;1959年元旦过后,扎木保卫战打响,60余位战士被两三千名叛乱分子包围在红楼,苦守十日夜,取得西藏大规模平叛后的第一次胜利……

几十年间,波密留下太多的红色往事。

如今,在张庆冲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红楼已寻访到200多位波密历史的见证者或后代,共搜集相关图书和老同志手稿30册,老照片1800余张,积累了7000余分钟的视频资料。

而在最初接下红楼布展任务的2018年,这里关于波密红楼的历史资料还“只有一页A4纸那么多”。

“这还是在看了波密、昌都甚至整个自治区内的档案馆、图书馆后整理出的资料。”张庆冲说,这么多年过去,寻找红色遗迹并不容易,要么没有资料,要么说法不一,一场扎木保卫战,最初足足整理出来28个版本。“各种讲述都有,彼此之间很难形成印证。”

张庆冲说,红楼如今之所以能成为波密的一种“红色精神”,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也要感谢当年“老西藏”们留下的生动故事,和“老西藏”后代们的奔走献力。

“老西藏”们。彭宁铃 摄

“老西藏”们。彭宁铃 摄


讲到“老西藏”,张庆冲毫不掩饰钦佩与感激。

张庆冲记得,王笑雨老人在弥留之际给了他17本日记。这些日记记录了老人在波密任职的每一天,里面只有工作,没有儿女情长。临行前,他问老人有什么要求,老人说,“对组织提什么要求哟?我没有这个习惯。”

他也记得一位首批进藏的解放军老战士。这位老人曾被人借采访名义骗走在西藏时的老照片,坚决不接受采访。

“我就在他家对面酒店住下,每天出去找人采访,出发前,先去老人那儿敲一次门。”张庆冲说。终于,在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拜访时,老人让他进了屋。

当张庆冲看到老人拿出他无比珍惜的28张照片,提出愿意留下自己的相关证件、设备,等复印完照片再回来和老人交换时,这个原本戒备心很重的老人朝他挥了挥手,“你拿去吧。”

他同样记得,在成都寻访的过程中,是许多解放军的后代带着他,在烈日炎炎的午后穿街走巷,到处寻访,而那些老人有些甚至已经70多岁。

张庆冲在讲解。彭宁铃 摄

张庆冲在讲解。彭宁铃 摄


留下的“小西藏”

张庆冲是个“90后”,他的老家在离西藏很远的河南,那里有他的父母和未婚妻。2016年,应届毕业的他随着国家专项计划来到了西藏。

5年前进藏时,张庆冲的初衷非常简单,“我想我要做两件事,一是喜欢做的事,一是必须做的事,也就是一边欣赏西藏波澜壮阔的美景,一边认真完成工作。”

回忆最初寻找“老西藏”的心态,张庆冲评价自己的采访具有“功利性”。“我当时急着布展,主要是想完成一件任务。”

但在越来越深入的寻访“老西藏”的过程中,这个“90后”的心态发生了大转变。

“我发现这些老人们的故事太生动了。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在当年,在他们离开以后的许多年里,他们依然热爱着西藏。”张庆冲说。“老西藏”们住在全国各地,但当真正走近他们时,他几乎感觉不到他们已经离开西藏多年。

“他们还能写规范的藏文,说流利的藏语,在老人们的客厅里,悬挂着布达拉宫、‘老西藏’精神。他们的案头是西藏日报,守候西藏新闻联播是他们几十年来都不曾改变的习惯。”

在张庆冲看到的世界里,老人们不止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他们是把自己一生最纯粹、最无私的时光奉献给了西藏。

“我不禁假设,如果把这些艰巨的任务交给现在的年轻人,我们能不能承受?”

很快,张庆冲否定了自己。他看到了抗洪救灾、抗击疫情中年轻的身影。“历史没有给我们90后太多考验的机会,但当灾难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冲上去的。”

波密红楼。彭宁铃 摄

波密红楼。彭宁铃 摄


正是在“老西藏”们的影响下,曾经的“工作”已成为一种情怀。如今,听过张庆冲讲解的,有党政干部、驻地部队,也有中小学生、企业职工。

除了红楼讲解,他还义务为中小学校、机关单位讲党课。张庆冲特别喜欢给孩子讲党课,他记得,曾经有一个藏族孩子听完后给他留言,说自己从来不知道,他的先辈曾经像牛马一样生活过。

“这些红色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它们具体、有血有肉、聚焦人性,不断刺激着我们的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张庆冲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理解真正的红色基因是什么。才能明白,我们的前辈原来经历过什么,现在的幸福生活原来是这样来的。”

今年7月,张庆冲在波密的5年工作期满,已经可以选择离开西藏。但他选择了留下。

“我也许这辈子都离不开西藏了。”他说。

张庆冲说,他希望在自己年老时,也能像“老西藏”们一样,可以拥有一段最纯粹、最无私的回忆。

关键词 >> 林芝,波密县,聆听,西藏,疫情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