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红色名城的“美丽志”

2021-11-29 来源:甘孜日报 作者: 分享:

82岁退休教师董祖信口述建州71年来记忆中的泸定图景

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

董祖信(左二)和朋友们在泸定桥留影。

记者 李娅妮 文/图

71载,不过是古老的横断山褶皱“破冰”的短暂一瞬,但对“新中国第一州”而言,却记录了城乡由乱变治、百姓由穷变富、日子由苦变甜的历史性根本性转变。

转变之中,普通小人物在历史大涛浪下辛勤耕耘的一生往往是最独特的“标本”。它们不仅折射出了时代进阶的甘孜轨迹,更留下了“与自治州同行”的最美写照。

从百废待兴到蒸蒸日上,遍历风雨坎坷、穿越峥嵘岁月、见证甘孜奔康……1939年出生的泸定退休教师董祖信,可以说人生的每一步都与自治州的变迁息息相关。

饮食志 从食不果腹到膳食均衡

董祖信是泸定县兴隆镇沈村人。熬过了三年自然灾害,亲历了“大锅饭”时代,参与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目睹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变革。

谈起生活的变迁,今年已82岁高龄的他,话头都绕不开“百姓餐桌”:“老话说‘一粒米里看世界,两箸之间话国情’民以食为天嘛!”

“吃不饱”是董祖信儿时最深刻的记忆。他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地主老财亲戚家平时惯吃的是‘金裹银’(玉米面裹白米饭),而穷亲戚和自己家则常常是玉米糊糊。”

苦挨硬撑到新中国成立,可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朽统治及长期战争带来的破坏,又赶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面前的是异常严峻的形势。

董祖信至今仍清楚记得,1958年,迫于家中无力为其缴纳每月13元的生活费,他不得已从康定中学高中辍学肄业,成了老家沈村的一名小学教师。

“那时候,实行平均分配、无偿调拨的计划经济。队长敲钟开工,村民上工赚分。粮、肉、油甚至日常生活用品都得凭票到供销社去买。”在董祖信的印象中,当年,不仅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是玉米面、洋芋、萝卜、莲白这些“老几样”,就连大家对饮食的期待竟也出奇一致——“吃得饱”就好。

而如今,在泸定县城泸桥镇颐养天年的董祖信,时时感怀于食货物资的极大丰富,南北风味餐馆林立、肉禽蛋奶四季不断、新鲜蔬果随时供应、外卖佳肴送货上门……特别是每每看到孙辈动辄掏出手机寻找餐厅、购买食材、刷脸下单,他不禁唏嘘。

“我也想当与时俱进的老人,赶上省时省力方便快捷的移动智能潮流,但岁月不饶人,脑子不听使唤喽!可要说起70多年来舌尖上的变化,天翻地覆也不为过。大家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出健康、吃出文化。”

用董祖信自己的话说,现在的“百姓餐桌”是“天天过大年”,“改革开放后,衣食住行凭票供应的日子渐成回忆。我们今天讲究的是粗粮细粮搭配、蔬菜水果搭配、鸡鸭鱼肉搭配,不仅要新鲜科学,而且要有机营养。”

人居记 从烟熏火燎到智能宜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回到泸定的董祖信先后在沈村小学和县文化馆工作。在他看来,“黑乎乎、灰蒙蒙、脏兮兮”一度是那些年月里人居生活的“主色调”。

定格的记忆好似黑白照,董祖信从中挑出最醒目的说开来:“刚到沈村小学担任语文老师的那一晚,直到今天我都觉得历历在目!”

彼时,泸定县境内不少学校都是经由庙宇改造而来。初到学校的董祖信和新同事分到了一间狭小厢房,床是门板临时搭的,铺上了一床旧棉絮和一张破床单。

“第二天床单上星星点点布满血迹,我和新同事满身疙瘩、一夜无眠。”董祖信解释说,当年但凡夏秋,每天太阳落山前后,十里八乡炊烟袅袅,原以为是户户都在烧柴烹饭,不曾想是家家关门闭户、火燎烟熏蚊子苍蝇。

想起村民们一个个被浓浓烟雾熏得直抹眼泪,居然还不忘连连称道“好烟好烟”的模样时,董祖信忍俊不禁,“那时的乡村,多是风雨飘摇的茅草屋,不少低矮破败的土坯房,还有昏暗湿冷的石瓦房,冬冷夏闷不说,甚至人畜混居,哪来卫生、干净、舒适这些讲究哟!”

相对于城乡人居条件的逐年改善,近年来,令董祖信最为触动的是帮扶低收入群体实现“安居梦”成为党和国家施政的“标配”。

这几年,董祖信回老家,发现村庄年年焕新貌。水泥硬化的村道平整美观,还直入人户;清一色的砖混结构小楼俨然独栋别墅,错落有致地沿通村路两侧分布。

塑钢窗户、防盗门,各色瓷砖外贴面、里铺地,既美观又整洁。随便走进一村民家,不仅家具家电、厨卫盥洗一应俱全,而且还接上了宽带,用上了网络,坐在窗明几净的现代化小楼房里,刷抖音、看电影、逛淘宝。

“幸福指数一点不比城里人差!”董祖信如是总结,“现在的农村娃娃,哪个还见过‘无风三层土、下雨一村泥’,哪个还穿过千补疤万补片的‘磨不烂’,哪个还吃过玉米糊糊拌蕨菜哦?”

别墅洋楼、学校医院、超市餐馆、文化广场……在阡陌良田的不远处有序排列,如今,在董祖信眼中,自治州山乡村镇的每一次升级,无不在讲述着家国由一穷二白到创新创造的伟大奋斗史。

出行录 从运输通道到经济走廊

退休前,董祖信是泸定县委党校的一名教职人员;退休后,他致力于收集整理党史资料、研究本土民俗文化,成了“红色名城”小有名气的专家。

“七十春秋胜千载,贫穷落实杳如烟;铁路公路布蛛网,一带一路谱新篇;长桥跨岸越天堑,隧道穿崖过平川……”2019年国庆之际,董祖信一首《七古·颂伟大祖国七十华诞》道尽了“路”“桥”“隧”里行进的中国。

“活到我这把年纪,往大了说,一路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的艰苦奋斗、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当前奋进的新时代新征程;往小了说,自己也亲历了自治州经济总量不断跃升、人均收入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治理提档升级、全域旅游迈向更高层次。”董祖信因“与新中国同龄”而骄傲,更因“与自治州同行”而自豪。

在有关“同行路上”的所见所闻,他深有感触地向记者分享,从无路可走到说走就走,泸定——川藏公路沿线的小县城,境内几座大桥的飞跨升级,无疑是这个“入藏门户”公路交通发展乃至整个自治州奔康跃迁最直观、生动的写照。

穿越历史的桥梁,述说川藏线的变迁。

“两岸百姓、牲畜想要过河,不走泸定铁索桥,就得搭皮筏子,或者滑溜索,那叫一个危险!”董祖信娓娓道,新中国成立前,在“浪滔天”的大渡河上,唯有“东环泸水三千里,西出盐光第一桥”美誉的泸定铁索桥,跨越激流、飞跃峡谷、连接藏汉。

1950年初,十八军“背着公路进藏”,用血肉之躯和简易工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汹涌的大渡河上修建了西康泸定大桥。

这座大桥是川藏公路全线400多座桥梁中最长的一座,一举实现了单向通车,不仅意味着茶马古道时代的正式终结,更标志着自治州道路交通系统的首次飞跃。

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71年后,行走在这横断山腹地的大渡河沿岸,“牛背马驮、肩挑背扛、全靠两腿”的画面早已定格在历史的回声处。

沿河逆流而上,一座气势磅礴、色彩壮丽同时凝结无数科学技术成果的现代化大桥“飞虹跨堑”,这是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

作为大渡河上第一座高速公路大桥,被誉为“川藏第一桥”,并于2019年捧回桥梁界的“诺贝尔奖”——IBC“古斯塔夫·林德撒尔”金奖。

不久前,董祖信应邀前往这座“网红桥”,参观正在紧锣密鼓打造的“交旅+”蹦极观光体验项目。站在距离河面364米高的大桥上,他生出恍如隔世之感,“想不到,直线距离不过5公里的铁索桥、钢索吊桥、现代钢桁梁悬索桥——这3座新老桥梁,在不同的年代方便了出行、联通了区域、造福了百姓、成为了风景。”

86年前,泸定桥13根铁索铭记着中国革命绝处逢生的危难时刻。如今,泸定大渡河大桥用436根吊索见证着康巴儿女乡村振兴之路全面驶入“高速时代”。

“就连‘公路尤似漳河水,岂止九十九道湾’的岚安都畅行无阻喽,还通了响应式的乡村客运车呐!”步入杖朝之年的董祖信欣喜于“千里一日还,不再是梦想”,更憧憬着又一世界交通史奇迹川藏铁路飞驰而来。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