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守护“电力天路” 电靓雪域高原

2021-12-10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陈郁 分享: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报道)2011年12月9日,青藏联网工程正式投运。翻开十年历史长卷,截至12月9日,工程已安全运行3653天,双向累计送电143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170万吨,一串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折射的是工程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作为首条入藏“电力天路”,工程结束西藏电网孤网运行和缺电的历史,为雪域儿女送去源源不断的光明与希望。抚今追昔,国网青海电力用10年坚守运维、精益保障、持续创新,让青藏联网工程发挥了最大效能,为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鏖战昆仑送光明

青藏联网工程起于青海西宁,止于西藏拉萨,全长253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运维环境最恶劣、技术突破最困难的输变电工程。10年前,200多家参建单位的3万多名建设者以“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智慧、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精神风貌,攻克多项世界难题在生命禁区世界屋脊建起了一座丰碑。

建设难,运维更难。这一工程平均海拔4500米,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其中,±400千伏柴拉直流输电线路是其中最难运维的一段区域,长度为608.7千米,共有1394基铁塔,而负责这段线路运维的班组被称为“唐古拉之鹰”运维班,取意“没有雄鹰飞不过去的山”。

“高海拔缺氧环境下作业很容易昏厥甚至肺气肿,最初每天最多巡视10基塔,经过长年训练现在能巡视50基塔。”王国鑫是“唐古拉之鹰”运维班第四任班长,10年来,这支平均年龄30岁8人组成的班组,凭着鹰一样的坚韧耐力,每人每月巡视100多公里,班组每年步行巡视超8000公里,确保了工程安全稳定运行。

除日常运维外,国网青海电力每年组织一次大规模集中检修,平均每年投入300人开展输电线路及换流站检修。为攻克冻土监测难题,国网青海电力沿线安装6980根导热棒,每年组织3次冻土监测。工程枢纽站柴达木换流站8次荣获国家电网公司“红旗换流站”荣誉称号。

这一标志性工程在组织管理、高原工程施工设计、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及高海拔设备运维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后续川藏联网工程、藏中联网工程、阿里联网工程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青豫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运维提供了参考。

绿色电网促转型

12月1日,在青海海西格尔木柴达木换流变主控室监测屏上,显示青藏联网工程输送电量情况。“现在是冬季,工程主要负责向西藏送电。到夏季功率反转,工程再外送西藏水电,把西藏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国网青海电力检修公司柴达木换流站站长李志玮介绍,目前工程已向西藏送电86.5亿千瓦时,外送西藏水电56.7亿千瓦时。

工程投运以来,输送功率由初期的1万千瓦提升至现在的6万千瓦。期间,国网青海电力先后实施国内首个750千伏输电线路串补工程,并建成投运±400千伏柴达木换流站2台调相机工程,累计实施电网设备技术改造项目16项,不仅提升了工程输送能力,也增强了工程安全稳定系数。

11月8日,一架四旋翼型无人机顶着6米每秒的风速腾空而起,在海拔4500米的玉珠峰地区开展输电线路巡视。青藏联网工程沿线分布有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降低运维巡检对脆弱生态的影响,国网青海电力创新采用“无人机+直升机+人工巡视”立体巡视手段,并针对高寒高海拔特殊环境创新技术研究,15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并先后完成安全质量、环境保护、技术攻关等创新项目50余项,不仅提升了线路运维水平,也减少了对生态的扰动。

造福一方谋发展

“12月9日,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通电的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通电,就是最大的民生,就是党和政府对偏远牧民最大的关心与关爱。”东智充满激情地说。东智是西藏那曲安多县玛曲乡要格村的一名村民。工程投运后,他把酥油变成商品,成为村里第一个受益于大网电而发家致富的代表。

与此同时,青海西部地区工业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电力天路”建成后,海西电网由330千伏升级到了750千伏,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这也间接带动了一批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在青海海西落地,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走进位于青海格尔木的青海西豫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几条生产线同步生产,一批批高纯度的精铅出炉后将运往全国各地。青海西豫有色金属有限公司2010年投产,是青藏联网工程建成后首批发展起来的企业,该企业先后经过了两轮升级扩产,用电负荷从最初的0.6万千瓦增长到2万千瓦,企业生产链向生产精铅、贵金属回收延伸,产品种类增加到13类。

“稳定、充足的电力让生产环节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成本显著降低了,公司也逐步扭亏为盈。”青海西豫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进林介绍。

随着后续青新联网工程投运,海西电网形成连接甘、新、藏三省区的交直流枢纽混合电网。2011年到2021年间,青海海西地区负荷从原来的40多万千瓦增长到140多万千瓦,茫茫戈壁滩焕发出新的生机。

十年征程,载入历史。这条倾注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人民热切关怀,连接青海和西藏的能源大动脉,犹如一条银色巨龙,腾飞于世界屋脊之上,不仅为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迁,也带动了青海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展望未来,青藏联网工程将在建设新西藏、新青海的征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开启新未来。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