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全面建立
| 2022-01-13 来源:青海新闻网 | 分享: |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记者 包拓业 报道) 1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青海省“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有关情况。
“十三五”期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各级林业草原部门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全面优化保护地体系,109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79处,保护地面积增加3.41万平方公里。严格加强林草资源保护,系统开展林、草、湿、荒治理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7.5%,森林蓄积量增加到4993万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湿地保护率达到64.3%,林草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面完成林草机构、集体林权制度、森林保险制度、天然林保护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任务,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在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和前所未有的进步。
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海平介绍,“十四五”时期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提高,生态质量总体改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国家公园示范省基本建成,“中华水塔”全面有效保护,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转化金山银山路径不断丰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做出更大林草贡献。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300万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5%,湿地保护率不低于66%,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面积比例不少于70%,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35万公顷。
“十四五”林草产业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形成严格的林草生态产业资源保护体系、高质量的现代林草生态产业体系、繁荣的林草生态产业文化体系。
以河湟流域人口聚集区和重点城镇等为重点,建立自然教育体验场所和平台,为全社会提供科研、教育、体验、康养、游憩等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国土绿化质量,创新高原干旱地区人居环境改善新路径,增强林草固碳减排能力。
赵海平介绍,到2035年,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升,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林草固碳减排贡献进一步增强,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全面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实现,生态文明高地基本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成,美丽青海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