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双减”政策不光减 还要加!
| 2022-03-10 来源:香巴拉资讯 | 分享: |
回首2021年,“双减”无疑是热度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教育改革举措之一。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旨在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双减”政策实行半年以来,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

图为在拉萨市第一中学课后延时时间里,同学们正在图书馆阅读图书。
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建塘小学,学生们放学后开始参加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舞蹈、乐器、球类运动……各种社团活动种类多样,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参与。在西藏拉萨市第一中学,课后延时服务既有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也有STEAM、AI等科技类课程。放学后赶作业、周末上补习班的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双减”之后,从校内到校外、从家长学生到校长老师,无不随着政策实施作出或多或少的调整和改变。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扎西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昌都市第一小学的藏文老师扎西表示,“双减”政策带来的改变,作为老师自己深有体会。“双减”政策其实不是简单粗暴的减少作业、取消课外辅导机构,而是对老师、学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双减”需要“做加法”
“双减”虽然减了教育机构,减少了学生负担,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还没减轻。“家长自己文化水平低,没有补习班辅导了自己辅导困难”“不上补习班了孩子在家天天玩手机,作为家长很担心又没有好办法”“孩子毕业后就业依然困难”“孩子贪玩,家长自己又不懂辅导学习,希望能有科学的引导方法”……“双减”在作业减负和压减教培机构方面的效果是立竿见影,整体的教育环境没有改变,对孩子未来的焦虑还是存在,家长的担忧和焦虑依然存在。
全国政协委员扎西表示,家长费很多精力财力,为追求更高的教学质量,把孩子送进课外辅导机构去学习,这样他们心里才觉得踏实。因此,培养一个合格的有水平的老师,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很重要。作为老师怎么去利用好课堂的40多分钟,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是每一个老师都要努力的地方。
推进“双减”,其目标是进一步校正教育发展方向,就是要以“双减”为抓手,推动教育观念、教育体系、育人方式、教育评价、家校社协同多方面的深刻变革。家长焦虑的背后反映出“双减”政策不光减,还要加!
学校教育提质增效
在青海省玉树市,为了让老师们教学更积极创新,玉树市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省内外名校学术交流、公开课讲评等大量教研活动,改变原来满堂灌、一讲到底的应试教学方式。
在四川省甘孜州,依托康巴网校和四川云教平台,全州实现401所中小学资源共享,发挥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室引领作用,以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方式构建注重课堂提质增效的课程体系。

图为康巴网校上课场景
甘孜州康定市东大街小学的曹晓燕校长则认为,“双减”看似“减”,实际上是要在教学效率和质量上做“加法”。学校在课堂上课和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后服务的时候,不仅要保证课后服务的时间,更要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扎西认为,双减政策要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要落实到位,主要还是要改变老师的素质观念和教学管理理念,以及教学质量。国家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提升老师的职业水平和文化水平方面也在持续发力。
家庭教育不应缺席
除了学校要提质增效,“双减”政策,对加强家庭教育也提出了要求。据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显示,50%的家长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
全国政协委员扎西认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衣食住行,甚至行为准则都要父母一一去教。孩子的素质教育,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引导。这样一来,家庭教育的任务最重要的不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的培养。
学校教育、校外培训和家庭教育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双减”政策看似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基础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们教育观念需要普遍得到更新,学校社会等基础教育领域也要以“双减”为机遇,进一步厘清教育体系,净化社会教育生态,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回归生活、回归实践。
记者 郝莉娜 旺珍 刘光慧 仁增才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