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科考寻找雪蛙无果,却喜见蔬菜大棚

2022-04-27 来源:中国西藏网 分享:

前两年,我驱车来到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尼玛、班戈等县时欣喜地看到,那些星罗棋布、利用丰富太阳能光照的蔬菜大棚遍布整个藏北大地,彻底解决了数千年以来藏北人吃菜难的问题,不由得想起过去的一些往事。

这是申扎县城的南北向的主要大街(唐召明2009年摄)

2001年7月3日,我随“藏北高原无人区科考团”来到平均海拔4680米的那曲地区(现那曲市)申扎县县城。

走进申扎县招待所房间,我第一眼看到的是电视机,上面贴着“浙江省人民政府赠”的字样,显示这是一件援藏物品。

吃晚饭时,我们惊喜地见到许多新鲜蔬菜。时任申扎县县长伦白介绍说,这些蔬菜全部是县里自产的。这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很想去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来到海拔6440米的申扎县甲岗山寻找雪蛙。在藏族传说中,雪蛙是一种很神奇的精灵。据说,雪蛙生长在海拔5800米的雪线以上,具有极强的生殖能力。每到繁殖季节,甲岗山附近河里的鱼类都要纷纷游到甲岗山上与雪蛙交配后再回到河里产卵。传说中的雪蛙体积不大,但体力强劲,从石头上走过都会留下脚印。由于这种种传闻,雪蛙成为最具生殖能力的象征,在藏药中极其名贵。据说许多港澳和海外的富商纷纷以重金求购,但真正见过它的人极少,找到活雪蛙的人更是罕见了。我们在拉萨就听说过雪蛙的神奇,但询问了很多人只有藏北无人区科考团组委会平措老人,曾经在一位前西藏贵族家中见过一只干货。活的雪蛙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雪蛙果然不是那么容易见到的。我们10多位藏汉族科考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爬上5800米的雪线,个个脸色发紫。休整一会,开始仔细寻找。一个多小时过去,别说雪蛙,连任何动物的影子都见不到。这毕竟是海拔5800米的雪线。不过,也算没白来,我们找到了雪莲花,这也是比较名贵的药用植物。每人采了几朵,也算是小有收获吧。

这是藏北高原无人区科考团科考人员在申扎县电站旁考察一地热温泉(唐召明2001年摄)

当天,还有一收获是考察了申扎县电站旁的一个地热温泉。多年沉积的石灰熔岩形成了高高的绿色苔藓小山包,山包口“咕嘟、咕嘟”往外冒着沸水。这是由石灰与寒水石成分合成的天然温泉。

一起考察的藏医学专家格桑顿珠介绍说,此温泉的寒水石成分在藏药里是一种广泛入药而功效极好的天然矿物之一,可用于治疗人类的消化系统疾病。

这是四川农民胡少南投资20多万元所建成的蔬菜大棚。它建在申扎县城边的雪山之下(唐召明2001年摄)

下午,我们几名随团记者来到申扎县城边的蔬菜大棚。走进这个覆盖塑料薄膜的大棚里,见到各种翠绿的蔬菜长势茂盛,红红的西红柿和翠绿的黄瓜挂满枝干,成为雪山脚下一道亮丽的风景。

种植蔬菜的胡少南是位50多岁的复员军人。他曾在四川农村种过菜,几年前到申扎县做泥瓦匠的时候,看到这里群众长年吃不到新鲜蔬菜,便萌发了种植大棚蔬菜的想法。于是,他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蔬菜大棚。用羊粪作肥料,通过烧火来提高棚内温度,逐渐解决了高海拔地区种植蔬菜难的问题。

这是四川农民胡少南投资20多万元所建成的蔬菜大棚内景(唐召明2001年摄)

胡少南在大棚试种蔬菜成功后,便开始尝试大面积种植。在他带领下所种植的各种蔬菜在大棚里长势良好。夏季已能供应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等30多个蔬菜品种;冬季,最少也能保证10多个品种。基本上能解决当地群众吃菜难的问题,也从而结束了藏北西部高海拔地区群众长期以来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历史。

过去,申扎县城由于气温低,生长期比拉萨长三分之一,蔬菜生长十分困难,当地群众吃的蔬菜全部由汽车从拉萨运来。加上路途遥远,费用大,菜价高,一般群众很难吃得起。新鲜的蔬菜经过长途跋涉运到申扎县时,夏季往往已是腐烂变质,成了烂菜;冬季由于寒冷脱水,成了冻菜或是干菜。吃到价廉物美的新鲜蔬菜,也就成了当地群众长久以来的一种渴望。

这是四川农民胡少南在观看大棚里所种植的西红柿生长情况(唐召明2001年摄)

胡少南在蔬菜大棚中,拿着熟透的西红柿高兴地对我们说:他种的蔬菜很受欢迎,每天早上买菜的人络绎不绝。估计当年蔬菜纯利润能够达到10多万元。

采访完蔬菜大棚,我们几位记者又参观了县城。这是一个小城镇,县城仅有1000多人口。全城一条长不到千米的主要街道上,有一所邮局、一家菜店、两家理发店、若干小卖部和小饭馆。

我对藏北高原吃菜难是有着切身体会的。记得1987年,我独闯藏北无人区,来到那曲地区文部办事处(现那曲市尼玛县)采访。办事处机要科20多岁的山东老乡陈杰,为了请我吃顿饭,在镇上跑了好多家才找来几根莴笋炒了一盘菜。

“我们在那曲招待所花了32块5毛钱,由一个姓马的回族厨师做了一桌饭菜,请大家吃顿饭就算结婚了!”北京协和医院退休医学专家任洪智说。

1970年,27岁的任洪智和24岁的徐苓,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藏北高原工作。他们俩先是在藏北首府那曲镇办理了结婚手续,然后来到当时条件最艰苦、面积最大的申扎县工作。夫妻俩今天仍清晰地记得当年物质匮乏的往事。

那时,在县城很难买到新鲜蔬菜。夫妻俩在申扎县人民医院工作的9年时间里,为了改善生活,常到县城旁的河里去钓鱼。

任洪智告诉我,这些从没有被人钓过的鱼很傻,十分容易上钩。他用个大铁锁一头拴上鱼绳,挂上七八个大鱼钩,再钩上点羊肉;另一头拴块木板扔进河里,包准十几分钟,钩子上就会挂满一尺左右的大鱼。

有时半天下来,钓的鱼用细绳串起来有好几米长,无法拿回家。许多钓的鱼自己吃不完,除部分送人外,夫妻俩就把剩下的鱼晒成干。有一次,他们发现鱼干还能做燃料,比牛粪耐烧。一、二条鱼干可烧一整夜。后来,鱼干作为他们烧火做饭和取暖的燃料,又派上了新用场。

关于吃菜难的历史,人们在藏北高原有着许多难以泯灭的记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的藏北人出差或探亲坐飞机为了能多带蔬菜进藏,常把所有衣服全部穿在身上,口袋里装满了在当地买不到的细菜,把蒜苔、莴笋绑在身上,裹在衣服里也是常有之事。

那时,藏北高原物资相对匮乏,跑拉萨或跑内地的汽车司机很是令人羡慕,是姑娘们找对象的首选。谁家有个长途汽车司机亲戚也是件很有面子的事。

“小时候除了糌粑、奶制品和牛羊肉及少量土豆、萝卜外,根本吃不到绿叶蔬菜,而现在各种新鲜蔬菜随时可以买到,即使在寒冬腊月,也都能吃到新鲜蔬菜了!”申扎县申扎镇藏族干部桑旦不无感慨地说。

这是申扎县农畜产品市场里的台球场(唐召明2009年摄)


目前,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藏北高原,已开始通过大棚种植大量蔬菜。这不仅丰富了藏北人的菜篮子,结束了藏北高原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历史;还使藏北人的餐桌上开始出现新花样,鸡鸭鱼肉、各种新鲜蔬菜正在藏北高原占据一席之地。(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