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同步推进 泸定推动乡村加快“蝶变”

2022-06-28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张莹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珍 分享:

咱里村.jpg

咱里村一角。 刘珊 摄

□张莹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珍

6月21日,记者来到距泸定县城15公里的冷碛镇桐子林村,抬头只见满山的仙人掌。

“这些仙人掌是桐子林村的致富‘密码’。”冷碛镇人大主席余涛说,该村利用荒山荒坡建成仙人掌基地约1000亩,年产仙桃(仙人掌果实)达1000吨,年产值800余万元,人均增收6000余元。

让桐子林村村民舒心的不光是收入增长。走进村子,眼前是四通八达的整洁村道、房前屋后的飘香瓜果……这样美丽的乡村在泸定越来越常见。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泸定县将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同步推进,推动全域乡村加快“蝶变”。

产业“因地制宜”要高质也要高效

为了推广仙人掌种植,桐子林村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村民参与。“每亩补助150元。”余涛说。

在泸定,桐子林村的仙人掌产业并非“孤军”。近年来,泸定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将仙人掌产业纳入《泸定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截至目前,全县仙人掌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年产仙人掌果1.5万余吨,年产值达9000余万元。

这是近年来泸定县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助力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方向之一。

同样着力于产业,泸定县兴隆镇和平村探索出“以花养蜂、以花留客、以蜂产蜜、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种起雪桃、花椒、核桃,配套发展贡嘎中蜂、豪猪、林下养殖等。

2020年,该村成功引进泸定县小魔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基地从事藏红花种植、加工、销售工作。今年,基地扩种藏红花至350亩。“现基地藏红花每亩能产干花丝约1000克,按照每克售价30—50元计算,去除成本,亩均收入约为14000元。”蒲江县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兴隆镇党委副书记徐镭介绍。

产业良性扩张,为当地村民带来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徐镭说,“2020年至2021年,该基地解决稳定就业23人,累计带动周边村民54户,户均增收约6000元。”

乡村“内外兼修”要宜居也要宜业

在泸定县泸桥镇咱里村,成片的金丝皇菊正拔节生长。待秋冬时节,这里会绽放成一片美丽的花海。

咱里村曾是典型的缺水村。2005年,咱里村搬迁至伞岗坪移民安置点。这里紧邻国道318线和此后建成通车的雅康高速,区位优势逐步显现。

“咱里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模式推动全村发展。”泸桥镇人大主席刘珊说,该村以“天路新村·幸福花海”项目为契机,深入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全村签约种植金丝皇菊150余亩,2021年带动辐射全县种植700余亩,实现亩产值8000—10000元,人均增收3000—5000元。

产业振兴,在刷新乡村“颜值”的同时,也推动了“内在气质”的提升。近年来,咱里村不断完善安全饮水、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得到跨越式发展。

越来越多的泸定乡村正走上“内外兼修”的道路。2021年,泸定县烹坝镇沙湾村被确定为泸定市域治理示范点之一。该村以“治理+服务”为思路,大力实施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工程”。

2021年底,沙湾村基本完成移民安置点建设,建成移民安置房139栋,移民群众安置率达97%;成立祥和民宿协会,培育民宿124家,开办农家乐、特色餐饮5家。

“接下来,泸定还要继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打造乡村宜居宜业,书写农民富裕富足的新篇章。”泸定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康霞说。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