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藏北,从游牧走向安居新生活

2022-07-07 来源:中国西藏网 分享:

近几年,我作为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在向藏北牧民发放高原捡拾车活动中,惊喜地看到一个个崭新、整齐的高原村落出现在蓝天碧水间,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飘动在家家户户的屋顶。这让我不由得想起“逐水草而居”的藏北牧民从游牧走向安居的新生活。

从2006年开始,西藏实施了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扶贫搬迁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截至到2012年9月底,藏北高原的那曲地区(现那曲市)安居房工程完成投资30.2亿元,实际完成安居工程84971户,受益农牧民人口达36万余人。当时,那曲地区40.9万农牧民人口中,已有近九成农牧民实现了安居梦。

这是申扎县一处牧民安居房顶上飘扬的五星红旗(唐召明2019年9月21日摄)

这些安居工程以“政府扶一点、援藏帮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了农牧民群众的建房成本。

据了解,根据贫困户、民房改造户和游牧定居户三类群众的实际情况,那曲地区制订了不同的投资帮扶标准,其中针对贫困户的投资帮扶力度最大,每户达31000元;农房改造群众每户23000元,并以“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宜迁则迁”的原则,最大程度地尊重农牧民群众的选择和生活习惯。此外,考虑到游牧人群逐水草而居、流动性较大等特点,确定了每户20000元的投资帮扶标准。

藏北高原幅员辽阔,人口稀少,高寒缺氧,风灾、雪灾自然灾害频繁。

千百年来,在频繁迁徙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藏北牧民的“家”一直驮在牦牛背上,搬来搬去。

每当冬季来临,狂风和大雪给牧民生活造成了严酷挑战,而分散式的传统牧业生产,又让每家每户难以靠自身的力量改善居住条件。

18世纪初,旧西藏地方政府在黑河(即那曲)为地方政府派的官员建了一个土坯房以备过冬,这是藏北高原辽阔的原野上的第一个土木建筑。

这是班戈县一位牧民在帐篷外的牛毛绳上晾晒羊皮(唐召明1987年摄)

古往今来,大规模迁徙和小范围内的移动,牧民最常用的都是“黑帐”。它用牦牛的长毛织成帐篷料,帐篷料有七寸多宽,长短由帐篷的大小而定,然后把若干幅料缝成两片,两片相连的缝隙有两尺多宽,顶部当作天窗,相连的两边都用白色帐篷料所镶。这样两片相接以白对白,牧民忌讳黑对黑相接,因此门帘是白色的。帐篷大小根据自家条件和家庭人口缝制,没有一个特殊规范的范式。它因用黑牛毛缝制,故称“黑帐”。

“黑帐”是牧民生产和生活中最常用的帐篷。牧民在迁徙过程中,每到一个水草充盈的地方,选好了地址,就将帐门朝东铺开,将其顶部四角的牛毛绳子系在木橛上钉入地,然后在帐幕中穿入一根横梁,用两根立柱从梁两端撑起,之后调整四角拉绳的松紧,四周的拉绳选择适宜的角度,保持力的平衡,以求达到稳定的形状结构。

这是文部办事处(现尼玛县)一户牧民人家在帐篷里用牛粪取暖烧茶(唐召明1989年12月摄)

牛毛帐篷面积约在十平方米大小,中间是火塘。帐篷四角堆放着装有粮食、衣物和毛皮的口袋。

20世纪80年代,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这片世界第三极的高天厚土,实行了牧业生产承包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牧业生产,牧民收入也逐年提高。尤其是在划块经营的草原上,牧民群众家庭有了相对独立的草场,不需要大的迁徙,于是牧民中开始有人建房居住。

通过多年的牧民定居、扶贫开发工程的实施,藏北牧民逐步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游牧到定居,对牧民的生活而言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和变革。

这是在双湖特别区(现为双湖县)多玛乡新建的牧民安居房(唐召明2009年摄)

牧民旺堆的家在西藏那曲地区双湖特别区(现那曲市双湖县)多玛乡。我在这里看到,这个乡的牧民几乎全都搬进了漂亮的安居房,明亮的玻璃、红绿相间的藏饰窗棂、画工精致的彩绘,一切都令人惊喜不已。

“以前跟着黑帐篷四处迁徙,条件很艰苦,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搬进了新房,日子过得更幸福了。” 旺堆说。

目前,多玛乡牧民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收看到电视,不少牧民还购置了移动电话,而且各种藏饰家具、冰箱和冰柜等也配置齐全。

这是尼玛县文部乡南村一户人家请来画师为自家安居新房进行室内彩绘(唐召明2009年摄)


据介绍,为减轻农牧民购置家具、家电的负担,当地商务局还专门为农牧民购置家具、家电提供一定比例的补贴。其中,家具消费每户补贴25%,电视、手机等家电消费每户补贴20%。

随着改革开放和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牧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那曲县(现色尼区)罗玛镇西热村牧民扎巴家有一个大大的太阳玻璃暖房,屋里内饰具有鲜明的藏族风情。“这是国家帮的忙,不然,我们盖不了这么好的房子。” 扎巴动情地说。

每到夜晚,这片土地就开始刮起嗖嗖的冷风,在这坚固的住房里,孩子们都在温暖的屋里认真地学习,扎巴最开心的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刻。

过去,由于居住分散,藏北牧民的孩子上学成了难题,有的路途遥远,有的居住地附近难以找到学校。如今,西藏实施了安居工程,这些难题迎刃而解。

这是那曲县(现色尼区)罗玛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唐召明2014年4月9日摄)

在那曲县罗玛镇,最漂亮的建筑就是镇里的小学。藏北高原面积很大,过去天气变化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能保证到校学习,如今牧民们相对集中居住,这给教育发展提供了便利,罗玛镇牧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在这里得到有效的实施,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和餐费全部由政府支付。

政府援建的安居工程,除了提供部分房屋建设费用外,还为各个居民点配套了道路、饮水、电、广播、电话、学校、文化设施等公共设施。

前几年,我在尼玛县城见到一位开着东风牌卡车的荣玛乡牧民, 名叫才多。他正往自家的东风牌卡车里装新买的电视机、藏柜、卡垫等物品。见我好奇,他兴奋地告诉我:“援藏干部给我们盖了许多漂亮的定居房,我买这些东西是为搬新居用的。”他还说,“我前几年买了这辆汽车运输货物很方便,彻底告别了祖辈们把家安在牦牛背上的历史。”

这是双湖特别区(现双湖县)嘎措乡一牧民在安居房里用电动搅拌壶打制酥油茶(唐召明2009年摄)

安居工程大大改善了藏北牧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衣食无忧的生活状况已经不能满足藏北牧民的需求,他们追求着更加美好的精神生活。

据在尼玛县工作了12年的汉族干部、县农牧局局长谢秀国介绍,现在这里乡乡通公路,截至到2009年,仅尼玛县就有80% 以上的牧民人家购买了摩托车,还有不少的牧民买了汽车和拖拉机。

每年盛夏,这里都会迎来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赛马节。牧民们安居乐业,不再为居住条件发愁,到了重大节日,他们都身着盛装走出家门,或骑着摩托车,或开着私家汽车或拖拉机来到赛马场。特别是那些昔日贵族人家才能拥有的华丽昂贵的服饰,如今穿在了普通牧民身上,草原成为欢乐的海洋。

这是尼玛县俄久乡一户刚搬进安居房的牧民人家(唐召明2009年摄)


如今,这些通了水、路、电、通讯、广播电视等配套基础设施的一排排藏式民居,使藏北农牧民获得了良好的家居生活条件,冰箱、彩电、摩托车、汽车等现代用品已进入许多牧民家庭,农牧民们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新生活,纷纷称赞安居工程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幸福工程”。(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