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逐绿奋进强底色——石渠县生态修复工作纪实

2022-07-26 来源:甘孜日报 作者:兰色拉姆 分享:

石渠湿地.jpg

石渠湿地美景。

开栏的话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牧业牧区牧民的系列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甘孜州将于7月27日至29日召开甘孜州牧区工作会议。本网即日起将开设“展现牧区风采 推进乡村振兴——聚焦全州牧区工作会”栏目,全面展现新时代甘孜州牧区的发展成效。敬请关注。

◎记者 兰色拉姆

青草如毯,花海似潮。盛夏时节,走进“太阳部落”石渠,到处可见“绿染青山”的美丽生态画卷。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三省区结合部,石渠县以草地为主的生态系统,构成了长江、黄河源头的天然绿色生态屏障,是四川省草地生态重点区,也是全国五大牧区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石渠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不断聚焦生态修复,用实招、硬招和新招开辟出了新时代的石渠生态路径。当下,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已成为石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优势、大品牌和大财富。

高站位筑牢修复“堡垒”

草场生产力逐年下降,草地退化面积不断增多......曾经,石渠县一度因草地退化问题而“头疼”。为根治这一“顽疾”,该县结合自身实际,始终以高站位筑牢修复“堡垒”。

“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坚定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为筑牢修复“堡垒”,石渠县瞄准党建引领,通过严密组织体系、健全领导体制、压实主体责任,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做到了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

据统计,石渠县天然草原3138.942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2762.27万亩,分别占甘孜州和四川省草原面积的22.18%和10.24%,石渠县退化面积2882.81万亩。为让生态修复工作走深走实,该县将有效生态治理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从江河源头永续发展的大局出发算大账、算长远账,落实高寒草甸生态修复、草地修复、防沙治沙、黑土滩综合治理等项目,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绿色屏障”。

走进石渠县宜牛乡,山灵水美、绿草茵茵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然而曾经,这里环境堪忧。二十一世纪初,高寒农牧区迎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部分砂厂应运而生,宜牛乡砂场就是其中一个。因其开采年限长、面积大,加上自然侵蚀和水土流失,河床严重改道,垃圾污水淤积,给当地生态带来了破坏。

面对这一现状,石渠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修复宜牛乡生态环境列入全县重要工作布局。“修复这片土地着实不易,一路上越过了无数的沟沟坎坎,但是很庆幸,我们成功了!”石渠生态环境局局长曲龙清介绍说,在宜牛乡生态修复过程中,全县上下齐抓共管、团结一心推进修复工作。

筑牢修复“堡垒”,石渠县深知锻造骨干队伍的重要性。为此,该县全面践行党管人才原则,积极锻造江河源头生态保护发展先锋队伍,先后引进硕博人才17人,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线、救急难”优势,招录251名生态管理员。同时,将2132名“田专”纳入生态保护发展人才库,让一大批人才成为真正的石渠“生态人”。

此外,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石渠县还编制完成相应规划、方案若干,并坚持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为主线,用好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两个抓手”,强化环保督察、环境准入和环保法治“三个保障”,高质高效补齐生态修复短板。

浓氛围保障修复“攻势”

今年5月以来,石渠县掀起全民种草热潮,由村民、干部等组成的种草“大军”成了一道别样风景线。他们年龄不同,分工不同,却有着同样的思考:“种草能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能和大家一起种草我很乐意!”

全民种草是石渠县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缩影之一。据了解,近年来,该县坚定不移护生态,不断强化意识、担当责任,全面开启了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浓厚的氛围有力保障了生态修复“攻势”。

发放种料、挖坑、浇水,温波镇350余人参与的全民种草工作启动仪式,率先拉开了石渠县全民种草的序幕。在种草过程中,该镇以支部书记为组织人,党员群众为带头人,每名村干部、群众进行了责任划分到人,有效确保了每个角落的种草工作。村民翁扎表示,村干部带领群众一起行动效率很高,希望能继续加强种草工作,让全村、全县的环境绿化更加美丽。

长须贡玛乡是石渠县代表性纯牧业乡,为有效遏制草原“三”问题,实现“生态立乡”战略,提升牧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该乡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修复工程落到实处。

据统计,按照全民种草活动的工作思路,长须贡玛乡积极鼓励牧民群众走生态发展路子,制定实施方案,召开群众动员大会,乡、村两级全面动员,签订相关责任书960份,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为全民种草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全民种草持续推进,种草效果是否有保障?石渠县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站站长唐伟介绍,通过专门的沙化草地整治实验对比,在长时间筛选、实验适合种植的草原植物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采用监测手段,实时掌握草原生态状况,治理效果明显趋好,可持续性提高植被成活率和生态修复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石渠县还推动形成党建引领生态保护、草原治理、绿色发展的浓厚氛围。通过做给群众看、讲给群众听、带着群众干的方式,让165个基层党组织和2235名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10.3万名群众种草25000亩,引导全社会共建生态治理共同体。

新探索升级修复“质量”

草原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水土、防风固沙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抓严、抓细、抓实草原环境保护成了石渠县10.3万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不断探索成了该县生态修复的“必修课”。

今年4月21日,石渠县州政协副主席、县委书记罗林专家面对面交流,探索石渠生态修复治理良策。“要带着解决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统筹好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全力做好生态修复。”罗林认为,草种优劣、改良效果、实验数据等都需要石渠不断探索和思考。

在石渠县挺进二村2公里外的哥得尔给曲(河流名),放眼望去,流域外黄色隔离保护网十分显眼。这是该县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出来的“妙方”。

过去,该流域附近草场退化、沙化严重,“斑秃”状裸露土地较多。自2020年开始,石渠县投入940万元,在流域附近修建全长5100米的生态缓冲带和隔离网,并开展多样性建植,改良土壤、重建植被群落。如今,流域附近的“斑秃”土地长出了“绿发”,生物多样性也得到逐渐恢复。

修炼“内功”同时,石渠县还不忘学习借鉴。今年4月,该县专门成立工作组赴青海省玛多县学习考察草原生态恢复修复工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建国表示,石渠和玛多县有很多相似之处,要充分借鉴玛多县在草场生态恢复修复领域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先进做法,结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石渠生态治理的新举措、新办法。

除开以上内容,记者还了解到,生态修复过程中,石渠县坚持立足科学,将生态修复与流域污染治理、科学实验和旅游观光、惠民利民等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坚持自然恢复的理念,有效推进生态“再野化进程”,制定了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干预的修复方案。

纵观石渠县近年的生态修复,我们不难发现,成绩背后是一次次的奋勇向前。今天的石渠高原上,碧水倒映蓝天,微风吹动青草,鸟雀展翅高歌的山水图已经成形。同一时刻,石渠也有了新的打算——将旅游观光资源融合转化,不断提高当地百姓收入,将绿水青山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长远效益。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