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畜势腾飞奏牧歌——甘孜县现代畜牧业发展纪实

2022-07-26 来源:甘孜日报 作者:谢臣仁 余秋林 刘丙科 分享:

甘孜县牦牛.jpg

甘孜县牦牛标准化养殖和可视化交易园区鸟瞰图。

甘孜县走马.jpg

甘孜县走马节现场。

◎记者 谢臣仁/文 余秋林 刘丙科/图

燃情七月,会师之地激情四射;葱茏仲夏,踢踏甘孜生机勃勃。

六畜兴旺,牧歌高扬。甘孜县科学发展畜牧产业,涌动壮阔波澜:在千里草原,集体牧场与家庭牧场如珍珠洒落,串接灵动风景;在标准化养殖和可视化交易园区,牦牛惬意生活,交易溯源可视;在来马小镇,骏马闲庭信步,碎蹄嘚嘚有韵……

推进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型升级带来新景象,实现数量、质量、效益同步增长,甘孜县“畜”势腾飞,呈现出大发展、大跨越的良好局面,奏响一曲动听的高原牧歌。

牦牛蹚出“发展路”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草原和牧区最动人的描写,如今在雪域高原的甘孜县,这幅动人的场景也得到鲜活展现。

拥有723.89万亩天然草场,1个园区93个集体牧场和3000个家庭小牧场,养殖牦牛7万余头,产值3.6亿元,可谓一派大好“风光”。

2021年,甘孜州提出用3年时间在全州打造年产值50亿元的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全力构建“一中心、二体系、三工程、四基地、六园区”为支撑的牦牛产业集群:“一中心”,把甘孜县建成甘孜州牦牛产业集群中心;“二体系”,建设覆盖全产业链的牦牛风险防范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三工程”,在牦牛产业化经营的全过程中,突出三个重点环节,持续抓好养殖提质工程、主体培育工程、产品营销工程;“四基地”,牦牛良种繁育推广基地,优质饲草料种植加工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六园区”,在甘孜、色达、石渠、德格、白玉、新龙建设6个牦牛产业园区。

擦亮牦牛“金字”招牌,甘孜县重任在肩。可原有发展水平“匹配”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中心仍有差距,甘孜县正视现实、客观研判,大步流星、科学发展——强力推进“3311”产业项目:第一个“3”为3个园区,由信息化集成中心、标准化养殖中心、可视化交易中心、有机肥加工中心、饲草饲料加工中心、屠宰分割中心、精深加工中心、电商服务与牦牛文化展示中心、冷链仓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共10个中心组成,即投资1亿元建设占地30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和可视化交易园区,投资1.3亿元建成占地40亩的牦牛肉制品加工园区,投资1.82亿元建成占地373亩、规划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的冷链仓储与物流配送园区;第二个“3”为3个种草基地,即建设绒坝岔片区草种基地、达通玛片区草种基地、东谷片区草种基地;第一个“1”为建立1个十万亩优质青稞麦秆基地,第二个“1”为打造1个由93个集体牧场和3000个家庭小牧场构成的牧场群。

7月25日上午10点,走进甘孜县牦牛标准化养殖和可视化交易园区,只见“亚克甘孜·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中心”金字招牌熠熠生辉,“惠农共赢、品牌引领、集群发展”十二个大字道出了中心发展宗旨。在标准化养殖中心,24个标准化圈舍分为两列相对排开,圈舍里,牦牛悠闲散步、无限惬意。正在为牦牛喂食的甘孜县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潘忠泽告诉记者:“圈舍设有‘开放区’和‘保暖区’,‘开放区’通风透阳、‘保暖区’避风保暖,牦牛可‘随心’选择;饲料食草科学配比,每天定时喂食……”

标准化养殖是否高效?正在做数据监测的甘孜州畜科所高级兽医师蓝岚给出答案:标准化养殖实现了设备标准化、模式标准化、技术标准化,破解了牦牛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程度低下、科技支撑不足、出栏率不高以及养殖效益差等实际问题,促进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有效降低牦牛养殖成本,实现高效养殖,养殖效益提升百分之二十,在全州具有推广价值。

养殖标准出高效,交易可视见全程。亚克甘孜牦牛可视化交易中心与标准化养殖中心一墙之隔,圈舍里的牦牛“跨步”走进交易牛栏,走上“交易之旅”。走进可视化交易大厅,“可溯源、可视化、可中转”几个大字直入眼帘,一块大屏上,显示着16个交易牛栏的实时画面,滚动显示存栏牛只数量、已订购牛只编号。一群客户或在用手机扫二维码预定牛只、或在电脑终端点击牛只编号选定牛只。负责可视化技术的成都市科瑞远航公司工作人员杨彦兴介绍,在这里,每一头牛都有二维码身份,客户可以在这里看到每头牛的编号、重量、出栏日期、出自哪个牛场,溯源信息一清二楚。对售出牛只,可从“出栏‘入市’——订购交易——中转运输——屠宰冷藏——成品输出”全程追踪。可视化交易让牛只在交易市场第一时间进行第一手交易,简化了中间的交易环节,从而使牧民能以最快的时间最高的价格将牦牛卖向交易市场,真正实现了“政府搭平台、企业进园区、牧民得实惠”。

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其格介绍,甘孜县牦牛养殖采取“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集体牧场)+牧户”四位一体经营发展模式,由“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由“信息闭塞”转向“互联互通”,由传统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大转变,实现了牧草种植、饲草生产、牦牛育肥、肉奶加工的现代牦牛发展之路。

对于科学养殖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甘孜县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代埝君算了一笔账:园区建立完善、科学养殖模式的推行,让群众把牛卖给企业标准化养殖育肥再进行交易,实现了牦牛从以前的七到八岁出栏缩短到了四岁左右出栏,降低了牦牛的饲养周期,实现了牦牛由以前的季节性出栏到现在的四季性出栏,减少了对草场地的破坏,从而保护草原生态。

“随时可以卖牛,价格卖得高卖得好,每头牛比以往多卖了两三百元。”甘孜县卡龙乡六组一村牧民旦波数着钞票,满脸喜色,群众过上了“牛”日子。

万马奔腾“赛道”宽

紧锣密鼓,压茬推进。7月22日,甘孜县来马镇走马文化产业园丹霞小镇建设已完成80%、走马场建设已进入“收官”阶段。

来马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多吉介绍,该园区规划了丹霞小镇、走马场、马匹交易市场、最美旅游驿站四个区域。规划占地面积112亩,集走马产业、走马体验、317旅游服务、红山景区驿站、机场航空港服务、致富车间、网红民宿为一体,力求成为317丝路文化走廊旅游新地标。

马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9月18日,《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出台。甘孜县多处留存着格萨尔的历史遗址,在远古时代,格萨尔骑马征战、驰骋高原,让甘孜有了深厚马文化。当热闹的现代马产业与悠久的传统马文化有了美丽的“邂逅”,历史留下的文化基因逐渐在苏醒,马的市场宝库也正在被打开和挖掘。作为马产业传统特色优势区的甘孜县积极响应,发展现代马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牧民增收,“马背经济”正在成为甘孜县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

举行比赛、丰富内涵、弘扬文化,甘孜将走马产业推向新高点。7月22日,来马镇格通村村民呷玛多吉正在喂养赛马“叶夏”:“这马可金贵了,成立合作社时,全村投票一致决定买它。”“叶夏”比呷玛多吉还高大半个头,通体灰白,当初村里用15万元买下作为种马,单独享用一间圈舍,是来马镇格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身价”最高的马。

呷玛多吉在合作社负责养殖工作,他每天除了给马喂青稞、豌豆外,还要到附近山上放马。他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里有23匹马,今年刚生的5匹小马已经被买走。由于合作社的种马血统良好,小马驹都可以卖到一两万元一匹。

第三届走马节虽已过去两年,当时的盛况格通村村民赤乃多吉仍历历在目,说起来绘声绘色。2020年8月21日,甘孜县举行“魅力走马·纵情高原”主题走马表演活动。活动现场,彩旗飘飘,莽号声声,随着一声令响,马蹄嘚嘚、欢呼阵阵。身着绸衫、头扎彩带的骑手像一簇激情燃烧的火焰,从草原深处挥舞着双臂纵马而来,赢来阵阵掌声和喝彩,将活动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

“赛马是比谁跑得快,走马是看谁走得稳。”赤乃多吉擅长训练走马,一人骑在马背上,一人拉着缰绳,针对它们的步伐、力量、耐力,就在200米的距离内来回穿梭。丰富的驯马经验让赤乃多吉的走马能卖到两三万元一匹,他觉得有些马练出感情来了,舍不得卖,反而更喜欢把训练经验传授给村里的年轻人。

牧业喜添“增长极”,万马奔腾“新赛道”。甘孜县走马文化底蕴深厚,现有马匹存栏3万余匹,是川青藏主要马匹供应地,被誉为中国走马之乡。甘孜县将走马养殖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在来马镇等4个乡镇以村集体合作社的形式,养殖走马超过800匹,并利用产业周转金、土地入股等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甘孜县训练出的走马,在州内各地举行的大型走马赛中多次获金银牌,带动走马交易的同时,还延伸出走马装饰品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走马已为甘孜县带来上千万元的产值。

整合资源丰内涵,拓展“赛道”路更宽。来马镇是红军长征时红二、红六军团的休整地,是当年甘孜民众手捧哈达迎接红军的地方,与红色资源深度融入,距离新龙红山30公里,格萨尔机场20公里,走马文化与红山旅游可完美融合。来马镇围绕红军休整地的红色历史,做好红色文化品牌,推动小镇高质量发展,传承“革命红”;依托新龙红山景区,打造特色旅游小镇,发展“红山红”;以甘孜县传统走马文化,做好走马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造“走马红”;以甘孜踢踏、格达弦子等歌舞文化及民风民俗资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飘起“长袖红”;做好新型藏房特色民居建设,发展乡村振兴产业,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建设“藏房红”。

延绵千年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健硕俊美的骏马,为甘孜马产业的崛起提供广阔的前景,甘孜走马将走出一片新天地。

“牧业+”出新前景

巍巍王城,气象万千。甘孜县国家4A景区格萨尔王城以悠久的历史传说和独特的“马背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在格萨尔王城里,有着一组绘制着格萨尔三十员大将的精美牛皮烫画永久展览。牛皮烫画的作者是董萨牛皮烫画非遗传承人、甘孜县东谷片区四通达乡塔拖村村民土登生龙。

一张硕大的牛皮,一把滚烫的烙铁,在土登生龙灵巧的激情绘制下,一幅惟妙惟肖的牛皮烫画呈现在大家眼前。牛皮烫画以牛皮为主要制作材料,创作题材广泛、造型逼真、质感细腻,牛皮的天然纹理使作品更加自然。董萨牛皮烫画制作技艺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甘孜“东谷手作”中著名的非遗技艺。

“一张牛皮几百块钱,制成画后价格是牛皮的十几倍甚至更多。我的一张最大的烫画是整张牛皮上烫出来一个黄财神像,卖了2.4万元。”说起牛皮烫画带来的效益,土登生龙不无得意。他现在有着一个董萨烫画工作室和讲习所,作品备受北京、杭州、成都等大城市客户青睐,每年销售额达百万元,同时带动周边20余人进行牛皮烫画创作。

牦牛浑身都是宝,虽是小小一张牛皮烫画,却描绘出甘孜县“牧业+”的广阔前景。

而“牧业+”的美好前景远远不止于此。蓝天白云下,色西底乡馒头山上,别具特色的帐篷和两个观景平台已经搭就,后期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投入1176.59万元的最美星空帐篷城是色西底乡恩珠一二三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成后游客可在这里体验草原生活、仰望灿烂星空,将成为甘孜县旅游打卡地。

最美星空帐篷城呼之欲出,“浮云牧场”建设也“跃跃欲试”。下雄乡是牧旅融合的“先行者”,洛戈一村在2013年就建设“牧家乐”,搞得风生水起,有着丰富的“融合经验”。现在,该乡准备在洛戈二村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的“浮云牧场”。“畜牧业是我们的第一产业,为我们夯实了‘头部经济’,现在我们要利用丰富的草原资源和毗邻国道317线的地理优势,发展旅游这个第三产业,搞好‘特色经济’。”下雄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朗建平描绘着“浮云牧场”的美好场景:“浮云牧场”将高度还原草原牧场,为游客提供“体验式”旅游,试想,一片紫花苜蓿、波斯菊竞相绽放的草原,草香花香沁人心脾,一顶顶黑帐篷散落其间,悠扬的藏歌响起、欢快的踢踏跳起,当清香的青稞酒斟满、美味的牦牛肉端上,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朗建平说:“浮云牧场是一处让你乐、悠、游的胜地,一定值得你期待。”村民益西也期待着:“‘浮云牧场’建成了,我们就有打工挣钱的机会了。”遍地牛羊的草原,不仅是灵动的风景,更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希望。

“牧业+”加出“N”种可能,加出了发展深度。近年来,甘孜县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在甘孜县畜牧业中尽享“红利”,得到长足发展,去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公司以往以生鲜牛肉为主,下一步将瞄准深加工,谋划在预制菜、预调理方面发展。董事长代埝君高兴地说:“对于深度开发,我们有信心能为公司增加20%的产值。公司现在有固定员工56人、临时用工40余人,随着深加工的进一步开发,还需要大量用工,又可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了。”产业链延伸、企业得发展、群众享实惠,“牧业+”加出多重效应。

甘孜牧业蓬勃发展,甘孜牧业未来可期。甘孜县委副书记杨军成表示,现在的甘孜县,天时地利人心和,发展牧业正当时。州委提出打造国家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的宏伟目标,为甘孜县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天时”;甘孜县有700余万亩优质天然草场,丰富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发展“地利”;现代畜牧业取得初步成效,全县上下汇聚发展合力铸就发展“人和”,可谓牧业发展大势向好、前景可期。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我们必须凝心聚力鼓士气、齐心协力再启程,开创甘孜县牧业发展的新篇章。

在记者即将收笔之际,看过第三届走马节的广元游客李清泉给来马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多吉打来电话询问:“看过很多赛马比赛,你们甘孜县走马比赛却是感受大不一样,不知你们好久举行走马节,我有点迫不及待了哟!”

迫不及待,透着美好的期待。这正如甘孜县畜牧业的发展,“畜”势腾飞,再谱华章,一定让人期待不已、惊喜不断!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